当众人欣赏韩剧爱情片为之流泪时,有多少人明白虞姬的忠贞不渝?有多少人知道雷峰塔下白娘子魂归何处?又有多少人听到窦娥的哭喊声和侍萍的怨恨声?
当外国人要到日本赏樱花、品茶道,欣赏穿着和服、登着木屐的日本女子,并称之为“东方文化”时,有多少人明白“晴窗细乳戏分茶”的心情?有多少人愿意去体味登高时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苦楚?又有多少人能解释“孔明为何要重用只会夸夸其谈的马谡去守街亭,让关羽守华容道?为何要殚精竭虑地辅佐那“扶不起的阿斗”?而中国人自己又有多少对日本女子的温良恭顺嗤之以鼻,却在满街毫无个性的烈焰红唇中标榜个性?
个性?一个连自己的名族文化都可以抛弃的人何以谈个性?这样的所谓时尚,无非是西方文化的劣质拷贝。
我怀念,怀念那红袖添香的温柔,“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画船听雨眠”的悠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倜傥;“山临绝顶我为峰”的潇洒;“青松挺且直”的刚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旷远······
我渴望,渴望那芙蓉出清水般的清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千万风云人物的丰功伟绩,一首首隽永优美的唐诗宋词元曲······
我期待,期待那刚出土的汉代编钟,与孟子、庄子“会晤”,与鲁迅、李白“交谈”,向吴承恩、司马迁“请教”······
重新唤醒远祖的精魂,千年的文明。
可悲的是,不仅地球那边的外国人,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霓裳羽衣、中国古曲?我们的老子、《四书》?有几个人知道重阳节、文房四宝、经史子集?有几个人知道中国的陶瓷器、丝织刺绣、名茶名酒中药、京剧?有谁了解寂寞濠粱的含义?有谁懂得月落时分渔火下钟声敲响时诗人内心的愁苦?又有谁真正领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恐怕都已在现代文明中销声匿迹。
当我们的国产优秀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无人问津时,一位日本商人以八百万买下版权却在日本狂赚一千多万。日本娱乐刊物评价:“人,山,狗,独特的视角,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是否,一定要我们的文化在某个强国获得认可重视时,我们才会戴起眼镜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是否,只有那艘装饰华丽、异国情调十足的泰坦尼克号才能赚走我们大把大把的眼泪,而宝黛的爱情悲剧就不能在我们浮躁的心底卷起一点点的涟漪?
以酒会友,以茶会友,以文会友,无可厚非;泡吧、听歌、跳舞,无可指责。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中,在百年的文化传统中,我徘徊。我曾为商鞅、屈原而感动;为王安石痛惜;为太史公、董孤的秉笔直书而喝彩;为嵇康而流泪;为谭嗣同扼腕······在他们面前,秦桧显得是那样的猥琐;和珅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刘禅显得是那样昏庸;慈禧显得是那样的无耻······历史的对比,是非功过,无一不在我的心海中漾起涟漪。时时在洗刷着内心深处的污迹,荡漾着灵魂深处的浊水。愤怒时,可像岳飞怒发冲冠;惆怅时,可像辛弃疾栏杆拍遍;思乡时,与东坡一起把酒问月;开怀时,同曹孟德一道横槊赋诗······
历史被淡忘,文化被遗忘······
谁还记得一百单八好汉?谁还记得帝王的功过?又有谁还记得端午与重阳?难道只有圣诞节下的狂欢、视觉系下的摇滚、西洋画中的曲线美才能竖起拇指称赞,才能让我们痛饮欢唱?
我迷失,我彷徨。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无法通融的,就像你无法想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何会写出一篇关于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文章。同样,就像曹雪芹之于莎士比亚,孔子之于苏格拉底,孟子之于柏拉图,荀子之于亚里士多德一般。也许这个多元的时代会让他们有了一些跨越时空、国界的联系。但是,这样统一的另一面是绝对的对立。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证明:浩浩荡荡的五千年与小河淌水般的几百年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等同的。
当然,我们不否定外来的一切,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精华,接受好的文化。而为何要遗忘我们的文化?天人合一,人文精神,刚健自强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这些都已经随着《兰亭集序》埋葬了。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传统不外乎是历史上形成的。可悲的是,在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中,外来文化的进入被中国文化同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好与坏都纳入了?曾经有人说:“你的花的浓郁芬芳里,弥漫着如今已成梦境的岁月的声声叹息——那已消亡的世界的眷恋情深的哀思,你的轻风里满载着已从人类语言中消失的古老的爱的传奇。”
我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醉心于中国历史,我流连忘返,我不可自拔。不在乎它是花开在中国而果结在了他乡,我只沉醉于花的圣洁、芬芳、高雅、美丽以及在绽放时淋漓尽致地释放生命的激情,那是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愿望的追求和渴望灿烂的写照。
青灯一盏,素纸两张,我在对无尽的绿格子挥洒时,把从和历史与文化的对话中获得的灵感记录在案,并融于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向世人请教我这肤浅的思考。
孤灯灭,却见历史滴下血红的泪在瑟瑟发抖,中国传统文化瞪着恐惧的双眼望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