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 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又分二种:H1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H2 将侮辱转为道用。
H1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如果我对一个人像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慈爱地养育、百般地爱护,但是,这个人不但不报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敌一般。这时我仍旧对他如母亲对病重的儿子一样对待,不计较恩怨,总是以慈母之心体谅他,对他倍加悲悯。这对我们初学者较难做到,但如果大家把这些颂词能背诵下来,经常薰习自己的身语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这些功德。
H2 将侮辱转为道用: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我们对上师及各方面优于自己的人会恭敬顶戴,但对于从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与我同等或不及于自己的人,如果他们以傲慢心来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嗔心,应把他作为上师一样对他恭敬恒时顶礼,并应反思是否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伤害了别人,即使没有也是宿业现前,现正是还债的时候。故《佛遗教经》中说:人与傍生的差别在于人知道惭愧。所以,修行人应该修忍辱度,把侮辱转为道用,这是佛子行。
G3 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时又分两个方面:H1将贫苦转为道用,H2 将盛势转为道用。
H1 将贫苦转为道用: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是现前顺缘,有时是现前违缘。一般的人遇顺缘时易生傲慢心,遇违缘时易生怯弱心,这两种心都要对治。尤其是平时业障现前,自己无吃无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时还受别人的欺负,此时的自己应该观想众生的一切苦难由我代受,自然把违缘转为道用,面对痛苦毫不怯弱,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H2 将盛势转为道用: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众人恭敬,名誉也传遍十方,财物富如多闻天子一般,这些世间福报都是不可靠、无常的,并没有什么可执著与骄傲,一个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来顺受,顺来顺受,无论外境是逆是顺,只管自心不动。
G4 将二境转为道用也分两个方面:H1 将嗔境转为道用,H2 将贪境转为道用。
H1 将嗔境转为道用: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没有调伏自己的嗔心,必然会与人结仇,但是杀掉了自己怨恨的敌人,又会遇到后来为他复仇的人,以至子子孙孙互相争斗不息,使嗔心越来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来调伏自己,那么,外境的怨敌自然就不会存在,《入菩萨行》中详细地讲述了调伏嗔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认真地学习。
H2 将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口渴时喝盐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间一切妙用欲乐也一样,越享用越生贪心。对于修行人,对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贪心的财色名食等,应该顿时舍弃,令其不复再生。断除自己的贪心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
以上是两种菩提心中世俗菩提心的学处,接着是E2 胜义菩提心的学处,分两个方面:F1 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F2 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