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古木苍苍乱离后》的朋友可能都会很意外于启木这样一个角色。没有俊雅的容貌、没有富有的家世、没有过人的武功才学、甚至没有一个正常人的生理习惯,这样的一个人,硬要和展昭配在一起,作者究竟要通过这个人物、这篇故事传递给读者什么?
启木的卑微,放在现实世界中,简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庸人,可是,他偏偏出现在一个英雄的故事里,一个和朝廷有关的不普通的背景环境里,这样的对比,又会起到怎样的效果?
启木知道,他所拥有的任何一点资本都不足以与展昭相提并论,在所有人的眼中,他别说会不会拥有爱展昭的权利,就连想一想这个问题的机会恐怕都没有,可他偏偏喜欢上了这个人。甚至,可能启木的智力都不足以判断他所做的一切所带来的后果。然而,他在本能的驱使下,终于对他仰慕的人做了不该做的一切。似乎,这时的启木很满足,因为即使死了,他的死因也会和他所爱的人一辈子揪扯不开。然而,展昭却忍下这一切,不仅对别人就当什么也没发生,对自己,也是选择了遗忘。
如果后来再也没有见面,展昭或许真的可以渐渐淡忘一个痴人对他的伤害……
这真是启木的悲剧,爱的资格没有,连被爱人惩罚或者痛恨也得不到!如果说庸人不过是英雄故事里的一棵草芥,那启木简直连一棵草都不如,他根本在他人眼中,便如尘烟的影子,连存在过都不能……
而展昭呢,他英雄侠义、他温润善良,但他却不可能因为启木的执着而感动,即使再孤独、即使再悲愤,他的内心深处是绝没有任何一点纠葛是留给启木的。他可以对过路的妇孺舍生忘我,也可以为素不相识的君子两肋插刀,但那是一个侠者的自觉。可是爱情,恐怕不会因为对方的弱小而产生同情吧。
所以,即使有过一次极为羞辱的经历,展昭在选择了不追究后,也就从来没把它留在记忆深处了,因为,卑微的启木如果不再次出现,展昭绝不会再给他保留任何一种情绪。启木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当然,两人还是再见了,再见了又如何?一个虽然死心塌地,却无奈根本无所触动,所以,我们就只能看到启木所有的努力,都如同一拳打在空气中,连卸力的支撑点都找不到。
艺术的魅力不在于美化,而在于真实。本文中展昭与启木真实的的心里刻画,造就了相当深沉的艺术张力。一个卑微者的追求,无论如何在他的仰慕者心目中都留不下半点感动,而这个被仰慕的人又是如此的怜惜弱小。错位的对撞,在擦肩而过的那一瞬间,将小人物狠狠地砸倒在地,却留不住对方一丝反顾。
本文中的展昭没有最终被启木的执着所感动,乍一看有一些遗憾,但细细思索,确实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意外的浪漫,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走下去,硬要错位的一方,必将面临万劫不复的悲剧。
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由此,我又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罗丹刻刀下地狱之门外的三个影子,无一不是卑微、渺小、艰难同时又是丑陋的,这些丑陋的人物不仅没有引起我们的厌恶,反而得到了众多欣赏着的共鸣,所赖的不仅仅有现实的真实,更有一个博爱的人对卑微者的悲悯。如果金庸不是对执着于爱情的人有一丝悲悯,他笔下的李莫愁不会让人揉碎了心都不知道该爱还是该恨;如果琼瑶不是对挣扎于宫闱斗争中的皇后有一丝悲悯,她不会安排紫薇一次又一次的原谅她。如果我们不是对想爱而永不可得的启木有一丝悲悯,那么很可能也会将其中某些情节拿来做嘲讽他人的谈资。
艺术作品中的小人物,往往魅力就在于唤起人类的悲悯之心,有时他们可以是启木一样的主角,也有时他们不过是出场就失却了生命的路人。或许早年执着与情节的刺激,或许是曾经只看到英雄的华彩,对于这些人物不仅无感,反而嘲弄。如今再看,隐藏于伟人英雄光华背后的庸者,往往更能引起我的同情。
是不是展昭同人的故事里,展昭就必须是那个万众瞩目的神话?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爱他,更愿意在它的故事里看得到对普通人的关怀;爱他,更愿意让他带我们去体验真实的人生。
不悔于多年的文海搏浪,因为他教会了我同情和爱;同样也不悔于细读过这篇文章,因为它让我在展昭的世界里又看到了生命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