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坠耳环吧 关注:8,041贴子:174,576
  • 7回复贴,共1

ZT[图]忆武昌古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6-11-25 13:19回复
    古武昌城共有城门10座:保安门、平湖门、汉阳门、宾阳门、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起义门)望山门、文昌门、武胜门、忠孝门、通湘门


    3楼2006-11-25 13:19
    回复
      唯一现存的中和门老照


      4楼2006-11-25 13:21
      回复
        武昌城墙


        5楼2006-11-25 13:21
        回复
          大东门又称宾阳门


          6楼2006-11-25 13:21
          回复
            江夏县城,亦即武昌府城,湖广省城。雍正《湖广志》说:"明洪武四年(公元l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增拓。门日大东.小东、竹解、汉阳、平湖、新南、保安、望爷、草埠。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巡抚都御史顾磷重修,易大东、小东、竹解、新南、望泽、草埠日宾阳、忠孝、文昌、中和、望山、武胜。"余仍旧名。"《湖北通志》说:"今城即此制。"清末,粤汉铁路修到湖南,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宾阳、中和二门之间开一新门,叫通湘门,门外设火车站,就叫通湘门车站。至此,武昌城有十门。城高2丈8尺,址厚6丈8尺,顶宽5丈4尺,周长3430丈。各城门之间的距离是: 

            宾阳门至忠孝门1里180步, 

            忠孝门至武胜门3里, 

            武胜门至汉阳门2里180步, 

            汉阳门至乎湖门1里, 

            平湖门至文昌门1里180步, 

            文昌门至望山门1里180步, 

            望山门至保安门1里, 

            保安门至中和门1里20步, 

            中和门至通湘门1里牛, 

            通湘门至宾阳门l里牛。 

            城的直径是:南北长6里,东西宽5里。西临大江,设水门2座,有闸,近汉阳、平湖、武胜3门。北、东、南三面城外有护城漠,漠深2丈,宽2丈8尺,全长3343丈。 

            此城自1371年增拓到1927年拆除,历明、清两代,共修葺8次,存在556年。现将各城门的位置简述如下,供有兴趣者参考、凭吊。 

            宾阳门,即大东门,位于武昌城正东,与北侧蛇山东端齐。穿此而过的武路路东西各一段,过去分别称为宾阳门外正街、宾阳门王街。 

            忠孝门,即小东门,位千民主路与中山路交会处之西,遗址在与民主路衔接的忠孝门街22号与23号之间。近处有条宣泄愤水的明渠,原为忠孝门外的护城漠,上有石桥可行汽 武胜门,是武昌的北门,大体位置在得胜桥与积正桥两街的衔接处,中山路以南。得胜桥即为武胜门内的主要街道,北段地势低洼,有"三步两座桥,走桥不见桥"之说,故街以桥称。 

            汉阳门,在民主路的临江处,由此到司门口的一段,原称汉阳门正街。历来是水陆码头,繁华之地。现有多条轮渡航线和多路公共汽车经此,日客流量近30万人次。 

            平湖门,在今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之南,位于彭刘杨路与临江大道的交会处。彭刘杨路的西段原名平湖门王街。 

            文昌门,在今与解放路南段垂直的文昌门王街之西,六十年代被划入临江之武昌造船厂内。现存街段的两侧仍为青砖楼房,保持旧貌。 

            望山门,在今解放路南端横跨巡司河的解放桥附近,原名望泽门。现有一条南起解放桥、北至保安街老街,名叫望山门,原为望山门通道。 

            保安门,在今解放路南段与复兴路之间的保安街上。其中的一段原名保安门正街。 

            中和门,即起义门,是1927年拆城时保留的唯一一座城门。城楼早毁。1981年重建。起义门内外街道分别命名为首义路、起义街,以纪念其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湘门,在起义门与大东门正中间,位千中山路中段原武昌南站的西侧,1906年为粤汉铁路通车而开,所建火车站即名通湘门车站。


            7楼2006-11-25 13:22
            回复
              武汉的旧衙门 


              湖广总督署(又名制台衙门) 明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旋设湖广巡抚及总督,治江夏,总督署在望山门内,明万历癸未进士、礼部尚书郭正域故宅。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置湖广总督。署与明同。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署毁,总督一度移驻荆州,旋回江夏就三道街(因附近有盐道、学道、粮道三个道台衙门得名,今仍在,并仍用此名)盐法道署内办事。咸丰七年于原址重建。光绪十八年拓展,圈督标千总署入内,并购民房,地益增大。民国年间曾作督军署,现在武昌造船厂内。 

              湖北巡抚署 清顺治元年置湖广巡抚,康熙三年更名湖北巡抚,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驻江夏,署在忠孝门(小东门)内前所营。即明万历甲辰进士、太仆卿常居敬故宅拓建。同治六年十月被省垣火药局灾所震坏,旋修复。光绪二十九年,巡抚奏请裁缺,署址改建法政学堂。 

              湖北市政使司署 明改元设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湖广市政使司。清初仍之。康熙三年湖广分省,六年改湖广左市政使为湖北布政司,掌宣化承流,帅州府县官、廉(察)其录职能否上下其考,报督、抚上达吏部,提调考试上达礼部,十年户籍、税役、田数上达户部,凡诸政务,会督、府议行。治江夏。其署俗称藩署、藩台衙门、藩司衙门。署门以南之地因此而称司门口。太军占领武昌时,曾在此设杨秀清之东王府。北洋军阀曾在此设湖北省丧公署,后为省警察局。现为武昌区人民政府驻地。 

              湖北按察使署(又名阜署、阜台衙门)按察使的职责是:"掌振扬风化,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全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署在武昌平湖门内。乃园为其花园。 

              湖北提学使司署 清初置督学道,后更名为提学道、学院。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光绪三十一年,罢科举,兴学校,改学政为提学使。署在武昌水陆街。其西为学务公所。 

              湖北提督挚院署 在武昌胭脂山南。 

              湖北驿盐道署 清顺治七年置。乾隆四十四年改名分守昌盐法道署。在武昌三道街附近。 

              湖北督粮道署 在武昌粮道街。 

              湖北巡警道署 在武昌百寿巷。 

              武昌府署 在武昌汉阳门内。 

              清军同知署 在府署左(三佛阁),后移学院署右,宣统一年改设交涉司署。 

              江夏县署 在武昌文昌门内正街。 

              汉阳府署 在汉阳凤栖山南麓显正街。 

              汉阳县署 在汉阳府署西显正街上。 

              汉阳府通判署 原在汉阳城西,后移建于汉口镇居仁坊。光绪七年又移汉口镇公迎巷。二十四年移蔡甸。 

              汉黄德道署 汉黄德道,辖汉阳、黄州、德安(治安陆,辖安陆、云梦、应山、应城和随州,三府。道署在清初自武昌迁黄州。同治二年因委办各国通商事宜,特设江汉关监督,改建(合,署于汉口大智坊。 

              夏口县衙门 明设汉口镇巡检司,属汉阳县,清增设巡司,分仁义(署在居仁坊,、礼智(署在循礼坊,两司,移汉阳府同知驻镇。光绪二十五年升为夏口厅,改汉阳府汉口同知署为夏口抚民厅署(同知署、厅署在今汉口民生路西南之新风巷内,民国初年改为夏口地方检察审判厅,后改为汉口地方曲察审判厅,现改为洪益巷小学,。民国初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县衙门在汉口民生路西南八角亭内,现为武汉市三十六中。


              8楼2006-11-25 13:22
              回复
                宋朝时,武昌(时称鄂州)已经发展成为川、广、荆、襄、淮、浙的贸易中心,当时盛极一时的大都市! 

                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著作《入蜀记》中称: “出汉阳门江滨,城上居民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幢幢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者数里……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贾船客舫,不可胜数,衔尾不绝数里,自京口以西,皆不及。”从陆游的描述中足见当时武昌南市之繁华。


                9楼2006-11-25 1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