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载对明代气学的影响
张载是气学的开创者和理论代表,他对气学流派及整个宋明理学均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太虚即气”〔1〕《正蒙·太和》的气本论宇宙观,认为无形 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气聚成形而为万物,形散返原而复归于太虚。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1〕《正蒙·太 和》指出无形的太虚与有形的万物是气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宇宙万物均以气为存在的根据。在张载气本论的哲学体系里,气是最高范畴,道和理统一于气,体现 了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他说:“由气化,有道之名。”〔1〕《正蒙·太和》认为道是“气化”,即物质性的气运动变化的过程,离开了气和气的运动变化, 则无所谓道。张载并指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1〕《正蒙·太和》把气在聚散变化中“顺而不妄”的条理即规律称之为 理,可见道和理均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存在。张载所谓性,是由虚与气结合而构成。他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1〕《正蒙·太和》所谓虚,即太虚,它是气 的本然状态。“太虚者,气之体。”〔1〕《正蒙·乾称》张载认为,太虚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1〕《张子语录中》;指出“今 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1〕《张子语录下》,而天地万物均出自于太虚,以虚为祖,即是以虚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张载以物质性的虚与气作为构成性的要素, 其性便以虚和气作为存在的根据,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性不具本体的意义,性不过是气“虚而神”的属性。“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1〕《正 蒙·乾称》。在这里,张载强调性只是“气之性”,性则因气而存在,性是气“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从属于气。
虽然张载把道、理、性作为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及属性,但他以为道、理、性均具有儒家伦理的内涵和属性。他说:“人伦,道之大原。”〔1〕 《张子语录下》“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1〕《张子语录下》。主张“变化气质”,“制得习俗之气”〔1〕《经学理窟·学大原上》,以符合天理的原则。强 调“守礼”、“持性”而不违道,“由穷理而尽性”〔1〕《正蒙·诚明》。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主张变化气质,克服气质的偏差, 通过学习,复归天地之性。并提出“立天理”〔1〕《经学理窟·义理》的命题,反对“今之人灭天理而穷人欲”〔1〕《经学理窟·义理》。这是对宋明理学的理 论贡献。张载提出的“心统性情”的命题也被朱熹誉为“颠扑不破”的理学原理。可见,张载虽提出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而与程朱的理本论和陆王的心本论不同, 但他思想体系中的一系列命题和理论均表明他是一位重要的理学奠基人,对后世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故不可因其具有气本论思想就把他排除在理学之外。
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是明中叶以来崛起的复兴气学的重要理学家,他们继承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并加以发挥,修正理学流弊,批评朱学和心学,成为宋明理学及其气学流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罗钦顺提出“理须就气上认取,然认气为理便不是”〔2〕卷下的思想,认为气是理的基础,须从气中认识理,指出:“气之聚便是聚之理,气之散便 是散之理,惟其有聚有散,是乃所谓理也。”〔2〕卷下认为理是气聚散变化的条理,有气才有理。这是对张载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本论的否定。
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罗钦顺从心本于气的思想出发,根本否定心学宇宙观。他说:“张子曰:‘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此言与 程子‘本心’之见相合,又推到释氏穷处,非深知其学之本末,安能及此?”〔2〕续卷上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的心本论思想遭到张载的批判,罗钦顺对此十分赞 成,他借此来批判以心为宇宙本原的思想,认为佛教不识阴阳之气,不懂心的来源,所以陷入以心为本的谬误。他说:“佛氏初不识阴阳为何物,固无由知所谓道,
张载是气学的开创者和理论代表,他对气学流派及整个宋明理学均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太虚即气”〔1〕《正蒙·太和》的气本论宇宙观,认为无形 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气聚成形而为万物,形散返原而复归于太虚。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1〕《正蒙·太 和》指出无形的太虚与有形的万物是气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宇宙万物均以气为存在的根据。在张载气本论的哲学体系里,气是最高范畴,道和理统一于气,体现 了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他说:“由气化,有道之名。”〔1〕《正蒙·太和》认为道是“气化”,即物质性的气运动变化的过程,离开了气和气的运动变化, 则无所谓道。张载并指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1〕《正蒙·太和》把气在聚散变化中“顺而不妄”的条理即规律称之为 理,可见道和理均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存在。张载所谓性,是由虚与气结合而构成。他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1〕《正蒙·太和》所谓虚,即太虚,它是气 的本然状态。“太虚者,气之体。”〔1〕《正蒙·乾称》张载认为,太虚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1〕《张子语录中》;指出“今 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1〕《张子语录下》,而天地万物均出自于太虚,以虚为祖,即是以虚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张载以物质性的虚与气作为构成性的要素, 其性便以虚和气作为存在的根据,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性不具本体的意义,性不过是气“虚而神”的属性。“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1〕《正 蒙·乾称》。在这里,张载强调性只是“气之性”,性则因气而存在,性是气“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从属于气。
虽然张载把道、理、性作为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及属性,但他以为道、理、性均具有儒家伦理的内涵和属性。他说:“人伦,道之大原。”〔1〕 《张子语录下》“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1〕《张子语录下》。主张“变化气质”,“制得习俗之气”〔1〕《经学理窟·学大原上》,以符合天理的原则。强 调“守礼”、“持性”而不违道,“由穷理而尽性”〔1〕《正蒙·诚明》。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主张变化气质,克服气质的偏差, 通过学习,复归天地之性。并提出“立天理”〔1〕《经学理窟·义理》的命题,反对“今之人灭天理而穷人欲”〔1〕《经学理窟·义理》。这是对宋明理学的理 论贡献。张载提出的“心统性情”的命题也被朱熹誉为“颠扑不破”的理学原理。可见,张载虽提出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而与程朱的理本论和陆王的心本论不同, 但他思想体系中的一系列命题和理论均表明他是一位重要的理学奠基人,对后世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故不可因其具有气本论思想就把他排除在理学之外。
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是明中叶以来崛起的复兴气学的重要理学家,他们继承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并加以发挥,修正理学流弊,批评朱学和心学,成为宋明理学及其气学流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罗钦顺提出“理须就气上认取,然认气为理便不是”〔2〕卷下的思想,认为气是理的基础,须从气中认识理,指出:“气之聚便是聚之理,气之散便 是散之理,惟其有聚有散,是乃所谓理也。”〔2〕卷下认为理是气聚散变化的条理,有气才有理。这是对张载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本论的否定。
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罗钦顺从心本于气的思想出发,根本否定心学宇宙观。他说:“张子曰:‘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此言与 程子‘本心’之见相合,又推到释氏穷处,非深知其学之本末,安能及此?”〔2〕续卷上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的心本论思想遭到张载的批判,罗钦顺对此十分赞 成,他借此来批判以心为宇宙本原的思想,认为佛教不识阴阳之气,不懂心的来源,所以陷入以心为本的谬误。他说:“佛氏初不识阴阳为何物,固无由知所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