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吧 关注:1,687贴子:8,441
  • 2回复贴,共1

朱熹经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解放的积极意义。
其后,啖助、赵匡、陆淳师友相传的《春秋》学派对《春秋》传注提出批评,以
己意去取三传,合而为一;倡以经为本、“舍传求经”之风。为朱熹的经传相分,以经为本,直
求经文之本义的思想提供了借鉴。
以上三人的著作,今存者仅有陆淳综合啖助、赵匡之说,所撰的《春秋集传纂例》、《春秋
微旨》、《春秋集传辨疑》三书。其中《春秋集传纂例》即是把啖助、赵匡之说“纂而合之”。
啖助等人的《春秋》学派提倡“舍传求经”,批评注疏之学而以经为本。其学已不仅限于《春
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经学意义。啖助在批评《春秋》传注之学的流弊时,提出了宗经
之本,而不迷于注疏的思想。指出《春秋》经文虽然简易,但其理却已著明如日月,然而守章句
注疏之学者,各自只关注一传,三传未能相通,且互相攻驳,各守己说,其传注之学也是只重注
疏,“因注迷经,因疏迷注”,而不重本经,以致“不识宗本”。可见啖助在这里提倡的是以经
为宗,以经为本,而反对迷于传注。这体现了一种不同于注疏之学的新的治经模式,这种治经模
式就是舍传求经,以经为本,而不以传注为本,是对传统的但守章句注疏之学、惟重疏注的唐代
经学的大胆怀疑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学发展的方向。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
云:“舍传求经,实导宋人之先路。”(3)这对朱熹经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韩愈亦对汉学流弊提出批评,他说:
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
杀学士,天下遂大乱。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其后始除“挟
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故学士多老死,
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割,不合不公,二帝、
三王、群圣人之道于是大坏,后之学者无所寻逐。……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而唱
佛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4)
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烧除儒家经典,而使汉儒所依据的儒家经书,皆有残缺,由于汉儒不能见
到全经,而各守己见,对经典“分离乖割”, 于是圣人之道大坏,以致使后之学者无所寻逐。而
汉代以来的诸儒只得在汉代经学的基础上,区区修补,百孔千疮,使得儒学浸微,而佛老则乘虚
而入,乃至于天下之众而从之,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韩愈对汉唐经学的批评,实际上体
现了他对传统经学的质疑态度。韩愈另撰有《论语笔解》,该书为韩愈、李翱指摘大义,以破孔
安国之注。亦是对汉儒经注的排斥。
进入宋代以来,疑经惑传思潮承唐代而有新的发展。欧阳修作《易童子问》,疑《易传》,排
《系辞》,辨《易传·系辞》以下非孔子之言。其《易童子问》云:“童子问曰:‘《系辞》非
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以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
乱,亦非一人之言也。’”认为不仅《系辞》,而且《文言》、《说卦》以下,皆非圣人所作,
而是出于诸家,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所以择之不精。并且认为其文也非出自一人,在有的地方相
互矛盾,不能前后一致,所以如果“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谬矣”(5)。以《系辞》、《文言》
等不是出于一人之手笔,来否定其为圣人所作,因为如果是圣人孔子所作的话,那只能是出自一
人。欧阳修又作《问进士策三首》,对《周礼》的真伪提出疑问。并著《毛诗本义》,谓《诗
序》非子夏所作,专攻《毛传》、《郑笺》之失,而断之以己意。欧阳修的疑经惑传,是为了废 


IP属地:广东2楼2012-03-18 19:57
回复

    弃汉唐以来笃守师说的章句注疏之学,黜去混杂在经书中的附会之说,这促使了疑经风气的进一
    步形成。
    此外,刘敞著《七经小传》,多异诸儒之说,打破汉儒专事训诂名物的传统,攻旧注,改动经
    文,以就己意。尝疑《礼记》有脱简。苏轼、苏辙亦毁《周礼》,指出《周礼》所言,有非圣人
    之制者,并列举《周礼》不可信之处。王安石疑《春秋》,斥《春秋》为断烂朝报。程颐认为
    “《礼记》之文多谬误者,《儒行》、《经解》,非圣人之言也。夏后氏郊鲧之篇,皆未可据
    也。”(6)对《礼记》大胆怀疑,认为其内容有不少谬误。指出“《周礼》之书多讹阙”
    (7),对其疑信参半。又苏轼讥《尚书》,晁说之黜《诗序》等等,凡经师旧说,俱加排斥和怀
    疑。
    由此,唐宋之际的疑经惑传思潮,成为朱熹经学思想的渊源之一,对朱熹经学的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唐宋“四书”之学
    在朱熹的经学体系中,“四书”重于“六经”,“四书”学的地位在“六经”学之上。朱熹是
    “四书”学的集大成者,而朱熹“四书”学的思想渊源即是唐宋时的“四书”之学。
    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合并为“四书”系统,这是宋代经学区别于汉
    唐经学的“五经”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四书”除《孟子》外,其余三书原均属儒家经典的范
    畴:《论语》是汉代“七经”之一;《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因是记
    圣人之言,其重要性毋庸质疑。《孟子》从唐中期起,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大学》和
    《中庸》二书也开始受到重视。韩愈倡儒家“道统”论,推本《大学》,尊崇《孟子》,阐扬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对抗佛教只讲个人治心,不讲社会治理、泯灭伦常的宗
    教思想体系。朱熹对韩愈推本《大学》,援之以证己说表示赞赏。韩愈弟子李翱推崇《中庸》,
    以之阐发心性思想。李翱在其《复性书》中,还多次征引《孟子》、《大学》等。可以说韩李等
    开重视“四书”之先河。
    “四书”系统的形成与唐中期以来的《孟子》升格、由子入经分不开。除韩愈、李翱重视《孟
    子》外,唐代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亦尊孟,重《孟子》书。他在上书朝廷请定《孟
    子》为学科书中指出:
    圣人之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过乎史;史之降者,不过乎子。子不异
    乎道者,《孟子》也。舍是子者,必戾乎经、史。又率于子者,则圣人之道也。夫 《孟
    子》之文,粲若经传,……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真圣人之微旨也。若然者,
    何其道晔晔于前,其书没没于后?……后之人将爱仲尼者,其嗜,在孟子矣。呜
    呼!古之士以汤、武为逆取者,其不读《孟子》乎?以杨、墨为达智者,其不读
    《孟子》乎?由是观之,《孟子》功利于人不轻矣。
    今有司除茂才、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书者,亦登于科。其诱善也虽
    深,而悬科也未正。夫庄、列之文,荒唐之文也。读之可以为方外之士,习之可
    以为鸿荒之民,有能汲汲以救时补教为志哉?伏请有司:去庄、列之书,以《孟
    子》为主。有能精通其义者,其科选视明经。(8)
    皮日休认为,圣人之道存在于经典之中,经的重要性在史、子之上。然而《孟子》虽为子,但它
    与道却不相异。所以如果舍《孟子》,必与经、史相戾。皮日休十分重视《孟子》,将其与经传
    相提并论,认为《孟子》之文继承“六艺”,确实包含了圣人之微旨。针对当时朝廷在科举中增
    设“道举”,生徒只要熟习《庄子》、《列子》等道书,亦可登于科,皮日休提出批评,认为
    庄、列之文,乃荒唐之文,不能以此来救时补教,朝廷每年以明经例来保举习道书之士,乃是设 


    IP属地:广东3楼2012-03-18 19:57
    回复

      又叙目一卷,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该书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创部首
      编排法。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是我国第一
      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为后世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提供了重要根据。马融为东汉古
      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他博通经籍,精于训诂。曾欲为《左氏春秋》作训诂,见到贾逵、郑众的
      注,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26)主张为经书作训诂,
      要把精与博结合起来,避免“精而不博”,或“博而不精”。于是著《三传异同说》,并注《孝
      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等儒学群经,集东汉古文经学之大成。
      郑玄承马融等兼通今、古文经学而来,并加以发展,“括囊大典,网罗众家”(27),是集两汉
      经学之大成的人物。郑玄治学不拘泥于今、古文经学的界限,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
      说,遍注群经,打破西汉以来的师法与家法,融通今、古文,自成一家之说。在其治经学的过程
      中,通过训诂,对整理古代经书有突出贡献。东汉末以后,郑玄之学成为显学。
      汉儒对经书的训诂之学影响到后世,虽然魏晋时玄学家用老庄义理解经,取代繁琐的传注训
      诂,但南北朝时的北朝经学受汉末郑玄之学影响较大,其传授的重点是训诂典章制度,不尚玄
      谈,走的是汉代笺注之学的道路,并加以发挥。北学重视对经典的训诂考释,较多地继承了汉代
      训诂章句的传统,以郑学为主,长于训诂,在章句细节上穷究考详。但北方经学也不是完全拘守
      郑玄章句,除据郑玄之义外,也有引证他书,兼通五经,博采诸说,并申以己意的。南北朝经学
      在治经方法上采用的一种广搜群书,补充旧注,究明原委的义疏之学,它介于义理与训诂之间。
      义疏之学是连接汉人注经与唐人疏注之间的桥梁。
      唐代经学延续了汉学重章句训诂的传统,提倡注不驳经,疏不破注的注疏之学,而不重视对经书
      义理的探讨。虽不利于新思想的发挥,束缚了儒学的发展。但其对经传的注疏和训诂,也有一定
      参考借鉴价值,对弄懂经传的原义,有一定的帮助。
      朱熹在治经学的过程中,明显受到以上汉唐训诂注疏之学的一定影响。他吸取其优长,批评其流
      弊,并以理学思想为指导,将训诂注疏之学与义理之学相结合,使义理的阐发建立在较为可靠的
      经注材料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克服了宋学的流弊。这是他高出同时代理学家之处。溯其源,与
      他一定程度地接受了汉唐训诂之学的治学方法有关。
      以上可见,唐宋之际的疑经惑传思潮、唐宋“四书”之学、义理之学、北宋以来的理学、汉唐训
      诂之学等是朱熹经学的主要思想渊源,分别对朱熹经学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朱熹在吸取、借
      鉴上述思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以创造性的理论改造与创新,从而提出了自
      己系统的经学思想,而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IP属地:广东7楼2012-03-18 1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