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得说最让我抓狂的一部分,视听语言,说白了就是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导演是怎么去表现的。于是,各位还有忍爱我唠叨一段其他导演,作为与钱氏剧的一个比较,就拿已经被我说烂的《黎明之前》来举例。
为什么要说这部剧,第一,我非常熟悉;第二,确实是好剧;第三,和钱氏剧有相通之处;第四……其他的我没这么仔细分析过= =
钱氏剧,尤其是谍战系列,全部以故事性见长,这带来的后影不是人物性格的弱化,编剧已经没精力去考虑这个人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全凭演员自己悟去。这跟《黎》几乎一样,除了反一正一,其他全是功能性人物,只用推动剧情,连女一号都是个点缀。且黎居的主角在访谈中也谈道:在现场全凭自己的感受。
我无意于讨论谁的演技好谁的差一点,只是想说这两部剧的起点都一样,可对比之后的结果,不得不说《黎明之前》导演的想法、手段确实要比老钱好。
钱氏剧最大的毛病在于他不通过镜头的表现去传达剧情,他也不通过一些特殊的场景布置或者拍摄修饰某场,只通过演员直观的表演,背景音乐的设置来展现,如果去看截图,会发现光线都是正面光,逆向光或侧光很少;而且景别多为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镜头的切换机械生硬没有层次和节奏感,这就是为什么观众看多了以后会觉得烦,因为看得太多太熟悉。如果他肯花点心思多琢磨琢磨,提升一下镜头的表现力,我相信剧集长度可以缩减三分之一。
《英雄》的好,不只在于这种剧情的惊艳,而在于视听语言的处理,比如燕双鹰坐在树杈上,冬日下午的阳光斜铺在他脸上,或许还会有树枝的蚊子,一脸满意的微笑,不知让多少女人为此心醉;而在山上小玲三人逃生的时候,步鹰开灯的阴笑,仿佛是地狱的恶鬼一样。这在当时的电视剧制作中真的算是顶尖之作。
但是后来燕双鹰系列再继续的时候,我就实在看不出来镜头语言的使用是怎么个特殊法。当然在飞虎中燕双鹰与张桥接头的那个乞丐聚集点,镜头是用仰拍的,但也仅仅如此,其他的我再也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惟一对气氛起强烈暗示的音乐还被反复使用,飞虎中新添了一段缠绵婉转的音乐,于是你说老钱不思进取不图创新么?也并不全对。
《黎明之前》有场戏和飞虎相似:主角作为国囧民囧党军官,被迫去审问主动暴露的同志,之前两见过面,老同志主动暴露自杀牺牲,新同志要接替老同志做卧底。在那一天,被打得不成人形的老同志在被提审的时候抢了**的枪,饮弹自尽。
这场戏与飞虎中张桥的牺牲有相似之处,但是黎剧导演是这样做的,侧光,中景,正面拍摄,长镜头固定角度;演员的脸部隐在光线之中,泪光若隐若现,面部无表情,动作缓慢平和;老钱是这么做的,正面光,特定,侧拍,短镜头切割,演员的面部表情纠结,肢体动作剧烈,有眼泪涌出,背景音乐为大提琴。
两下比较,我认为还是黎剧的导演更高明,他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他让他的演员一句都不说,他让他的演员连有,他甚至不让他的演员有眼神上的变化……但是效果绝对比老钱的直接表现要好。那场戏给我的印象之深非同寻常,以至于我后来想再找到可与之相媲美的场景,已是不能。
钱氏的剧的直观镜头从头至尾,间或会插入些间接表现的画面,也显得有些生硬。在影视剧的拍摄中没有错的镜头,没有错的场景设置,没有错的光线美工,更加没有错误的表演,有的只是切入角度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但是任何手法的表现,虽然目的一样,但在观众看来更乐意接受的,就是更好的。现在的一些导演有种使用拍电影的手法去拍电视剧的习惯,即隐喻镜头、隐喻道具的使用,不管观众是否能看懂,都是好看,都是耐人寻味,可纵观老钱后来的作品,我真没发现什么耐人寻味之处。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也就可以了,再说也就该重复了。视听语言的部分我只举少量的例子,因为有贬低鹰系列之嫌,不能不避。
我喜欢老钱的作品,但并不妨碍我写文章来吐槽批评他,立场坚定,逻辑不甚清晰,诸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