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一中读书协会吧 关注:47贴子:2,517
  • 11回复贴,共1

【转(经典要放回这里)】影响世界历史格局的十大经典战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TOP10:君士坦丁堡之战
——地点: 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时间: 公元1452-1453年
——参战: 默罕默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VS(东罗马帝国)
——兵力: 10万VS7000
——影响: 从当时的欧亚战略格局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欧洲一下子失去了屏障,而失去盾牌的欧洲成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辉煌。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土耳其仅用了76年,就攻到欧洲的中心城市维也纳,同时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逐渐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而整个欧洲在奥斯曼帝国的重压之下颤栗了200多年才稍稍安下心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许多东罗马帝国的著名希腊学者逃到西欧,他们把希腊——罗马传统的知识及书籍带到当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1楼2012-01-22 13:41回复
    TOP9:英西大海战
    ——地点: 英国普利矛斯港
    ——时间: 公元1588年
    ——参战: 西顿尼亚(西班牙)VS霍华德(英国)
    ——兵力: “无敌舰队”130艘VS英国海军
    ——结果:“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而英国舰队总共只有100 多人战死。
    ——影响:它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西班牙慢慢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一个新的海上强国初露峥嵘。

    


    2楼2012-01-22 13:42
    回复
      TOP8:吉达斯浦战役
      ——地点: 印度吉达斯浦河
      ——时间: 公元前327年
      ——参战: 亚历山大(马其顿)VS波鲁士(印度)
      ——兵力: 12万VS3万6
      ——结果:吉达斯浦战役印度军队阵亡12,000人,被俘9,000人;马其顿军队阵亡骑兵280人,步兵700人。
      ——影响:吉达斯浦战役以后,马其顿军队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了征服整个印度的计划,沿印度河南下回国。不过亚历山大在此地有一个小插曲,影响了印度以后数百年的历史。根据塞琉古王国驻印度使节麦加斯蒂尼(Megasthenes,350 – 290 BC)记载,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期间遇到一位摩揭陀王子,这个青年出言不逊,激怒了亚历山大,后来侥幸逃脱才免于一死。此人名叫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亚历山大撤离印度三年以后,他招募当年抵抗过亚历山大的士兵,组建一支军队推翻了南陀王朝。旃陀罗笈多是否借鉴了马其顿军队的战术,后人不得而知,但亚历山大的征战事迹肯定对他大有启发。旃陀罗笈多派人毒杀马其顿的印度总督尼卡诺(Nicanor)和菲利普(Philippus),吞并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著名的孔雀王朝(Mauryan Dynasty),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

      


      3楼2012-01-22 13:42
      回复
        TOP7:凡尔登战役
        ——地点: 法国凡尔登
        ——时间: 公元1916年
        ——参战: 埃里希·冯·法金汉(德国)VS贝当 (法国)
        ——兵力: 双方投入了近200万兵力
        ——结果: 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
        ——影响: 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4楼2012-01-22 13:43
        回复
          TOP6:萨拉托加大捷
          ——地点: 美国纽约萨拉托加
          ——时间: 公元1777年
          ——参战: 柏高英(大英帝国)VS盖茨(美军)
          ——兵力: 英军6000人VS美军不祥
          ——结果: 英军战死600人,美方战死300人
          ——影响: 这场战役就参战人数和装备来说,最多就比香港的社团火拼激烈一点,但是意义却非同小可。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中和历史书籍中均将“萨拉托加大捷”看作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原因有二:一、萨拉托加大捷迫使英国将军柏高投降,增强了北美人民必胜的信念;二,促使了国际形势向有利于北美人民的方向发展……后面的大家也都知道了!

          


          5楼2012-01-22 13:45
          回复
            TOP5:怛罗斯之战
            ——地点: 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
            ——时间: 公元751年
            ——参战: 高仙芝(中国唐朝)VS艾布·穆斯林(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
            ——兵力: 唐朝2万,阿拔斯王朝约3万
            ——结果: 唐朝战死被俘各半,阿拉伯不详
            ——影响: 历史学家大多强调各种矛盾积累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岭。然而这只是就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的社会动荡及其不良影响而言。如果以大唐版图论兴衰的话,那么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提升的。这种判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与历史演变。甚至明代的宋濂在写元史的时候还提到“唐患在西戎”,也应该与此有关(此处属主观臆断)。正是大唐经历的怛逻斯战役及其失败使得“西戎”离心渐起。而此次战役失利与后来的“安史之乱”相距太近,于是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便不再是盛唐盛世了。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军就连续派兵在西域活动,西域各国也多向唐朝朝贡,虽然有些小国投靠阿拉伯,但亦有背叛阿拉伯,重新倒向唐朝的。怛罗斯之战的爆发本与石国有关,但是战后不久,石国仍然倒向唐朝。从新近出土资料中也有很多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中央与中亚地区军事据点的文书往来。纵观唐朝的扩张史,偶遭挫折甚至惨败并不少见,而败后卷土重来也是唐朝惯用的战略。我们可以说,假如安史之乱不爆发,大唐仍维持表面上的繁荣,那么若干年后唐军再次出击中亚,与阿拉伯军队再次相遇,几乎是必然的。当然这仅仅是假设。安史之乱的爆发,引爆了唐朝社会的几乎所有矛盾,即使怛罗斯之战取胜,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唐朝势力仍会撤出中亚。法国学者张日铭在著作中认为,在安禄山叛乱前,唐从未自西域撤退。所以我们应该说,正好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当**发了怛罗斯之战,而不是怛罗斯之战,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尽管认为怛逻斯战役之败使唐朝势力退出中亚的经营有点太绝对,然而这次令大唐在道义上陷于不太有利地位的重要战役的失利,不能不使一些西域藩国看到大唐王朝虚喘的一面。客观地讲,“安史之乱”让大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折腾的元气殆尽,它甚至将驻扎在安西、朔方等戍边部队内调平叛,几乎上演一出大唐版的吴三桂赴京勤王的悲剧。但是,正是在怛逻斯战役之后,后人在谈及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存在的时候,恐怕它仅仅是以影响为主而已。中亚的西域各国,也正是从那以后开始了面向大食,并逐渐经历伊斯兰化的历程。    另外,在判断唐与大食之间的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人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役“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   根据民间传说,安史之乱的是时候大唐曾经向大食借兵,后来传说这些士兵留在了中国成为了现在回族的祖先。 编辑本段中国文明的传播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杜环是一万余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逻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此字字库没有,写法为“澴”字去掉三点水,改成耳刀。--笔者注)、吕礼为“织络者”。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经行记》原书失传,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边防部分(卷一百九十一)中摘引数段;杜佑在这部分的《西戎总序》里说:“族子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7]此外《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和《文献通考》亦有少量转引。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中世纪东、西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  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也未有]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6楼2012-01-22 13:50
            收起回复


              高仙芝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骁勇善战,屡出奇兵,为唐朝立下了卓越战功。虽然这位高句丽人学会了中国的兵法,也受到中国的霸道政策的影响,对石国这样的小国背信弃义,大肆杀戮百姓、掠夺财物,为阿拉伯大举进攻提供了口实。怛罗斯城就在安西四镇之疏勒(喀什)和安西四镇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Tokmok),诗仙李白就出生于此)之间,是大唐之邻土。完全是本土主场作战。时至今日怛罗斯城紧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比从北京去天津还近。阿拉伯完全是异土客场作战。结果反倒被阿拉伯人占领,唐军被逼只好开始围攻原本属于自己的怛罗斯城。   但是对怛罗斯之败,高仙芝并不负全部责任:高仙芝屠戮石国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唐廷的指责,可见其行为符合唐廷对西域国家的态度;高仙芝的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劳师袭远,再加上在不熟悉的敌国土地与敌国精锐部队作战,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受内外夹击而溃败,显示出这位高句丽族将领的军事才能。   怛罗斯之战过后,唐朝无力染指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并为中国干涉控制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势力范围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而阿拉伯人则在这场战役中俘获懂得造纸术的中国士兵,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流入欧洲,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帝国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应该说并不是因为怛罗斯之败,而是因为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

              


              8楼2012-01-22 13:50
              回复
                TOP4:白登之围
                ——地点: 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
                ——时间: 公元前200年
                ——参战: 刘邦(汉帝国)VS冒顿单于(匈奴)
                ——兵力: 西汉32万,匈奴40万
                ——结果: 匈奴围困汉军七日,议和后撤军
                ——影响: 这应该是匈奴和汉朝最大规模的一次遭遇战,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只军队的终极对决。而汉朝本来在这场战役中就应该灭亡了。但是汉军竟然奇迹保存了主力!(放虎归山这个成语应该早几百年出现),这才有了后世的卫青,霍去病,班超建立的不世之功。

                (PS:我自己看到这儿的时候老在琢磨,为什么白登之围也能上,还是4= =)


                9楼2012-01-22 13:52
                回复
                  TOP3:滑铁卢之战
                  ——地点: 滑铁卢(今比利时境内)
                  ——时间: 公元1815年
                  ——参战: 拿破仑(法国)VS威灵顿(第七次反法同盟)
                  ——兵力: 67000法军VS60000盟军
                  ——结果: 法军25,000人,盟军22,000人
                  ——影响: 滑铁卢战役的失利代表法国自大**以来二十多年对外战争的结束,作为战败国法国与反法联盟签定了《维也纳和约》,多年来对外扩张所获得的领土全部丧失,领土范围被限制在**前的本土范围内,同时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后来法国还参加了"神圣同盟"和"五国同盟".总体来说法国没有被过分削弱,仍然保持了欧洲大国的基本地位,但是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也不再具有与英国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的实力,这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和最好体现,即保持欧洲大陆若干大国之间的基本均势,避免出现实力对比的失衡,以保证英国对欧洲大陆事务干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有效控制欧洲,维护欧洲和世界霸权.

                  


                  10楼2012-01-22 13:53
                  回复
                    TOP2:偷袭珍珠港
                    ——地点: 美国夏威夷
                    ——时间: 公元1941年
                    ——参战: 山本五十六(日本帝国)VS梅尔金(美国)
                    ——兵力: 日本联合舰队VS美国太平洋舰队
                    ——结果: 美军(2,403人阵亡 5艘战列舰被击沉 3艘战列舰受损 3艘巡洋舰被击沉 3艘驱逐舰被击沉 188架飞机被摧毁 155架飞机受损 )VS日本(不祥)
                    ——影响:本来二战我想排诺曼底登陆和斯大林格勒的。但是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二战的结局在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刻就已决定!美国的直接参战和希特勒的宣战就注定了轴心国的失败。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计划珍珠港的山本上将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美国海军主力舰四艘被击沉,三艘受伤。日本的主目标之一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世界各地的海军和其他观察家都认为,将美国大多数战列舰创伤击沉是这个战役的最大的成果。没有了这些战列舰,美国海军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实际上当时美国海军只有这些舰船了,而这些舰船也是抵抗和后来反击日本的主要力量。后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论当时日本只是击中了修理蓬还是击中了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命运。

                    


                    11楼2012-01-22 13:55
                    回复
                      最后象征性地来句新年快乐吧,哈哈~~


                      13楼2012-01-22 14:00
                      回复



                        15楼2012-01-23 0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