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吧 关注:34,027,042贴子:993,660,333

粗大事了 韩寒被黑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太长了。一楼喂度娘。


1楼2012-01-17 16:03回复
    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作者:麦田
    [导读] 当我们冷静观察韩寒,会发现在他身上诞生了一个奇迹:与鲁迅、李敖等读书人不同,一个从不读书的年轻人却以文立身,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奇迹。而本文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真正的秘密。
    


    2楼2012-01-17 16:04
    回复

      一、韩仁均,关键词:塑造
      韩寒成名于1999年萌芽出版社组织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比赛中,韩寒以复赛作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相比这篇作文,更传奇的是比赛本身。摘录如下:
      “当时韩寒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重新命题。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主编李其纲就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
      这个现代版的“七步成诗”打动了很多“80后”的朋友。他们告诉我,看了这个故事,读了《杯中窥人》后,完全被韩寒的才华折服,从此喜欢上这个年轻的才子。而韩寒也确实因此一举成名,这才被在“萌芽”跑选题的作家出版社袁敏看上,然后才有了《三重门》
      李其纲“刁难”韩寒之举,反而奇迹般的成就了少年天才韩寒,这是我们听过多次的故事。但是,现在我告诉你,真相是——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
      真相沉了下去,韩仁均浮出水面。
      


      5楼2012-01-17 16:05
      回复

        “新概念作文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的文章是投稿机制,存在枪手代写可能;而复赛是在考场由老师出题考试,几乎不可能有枪手——但是,如本文最开始叙述的,在那届所有获奖者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韩寒。
        而让韩寒成名的《杯中窥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笔老道,最后甚至还出来了拉丁文。对于一个连英语都不顺溜的17岁少年,这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比较搞笑的是,文章中为了显摆学问的拉丁文,其实还拼写错了)。说实话,如果不百度一下,《杯中窥人》那篇文章别说在现场写作,你甚至都不懂其中的一些典故。
        (《杯中窥人》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577.htm)。
        所以你想不通吧?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居然能现场写作样的文章?然后你就开始崇拜天才了。现在,想想韩仁均和出题者李其纲的关系,你是否懂了呢?
        第二年,韩寒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次的复赛是严格在考场进行的。而韩寒也就泯然众人,只落了个安慰性质的二等奖,文章《人生的定义》甚至都没有被收录到获奖者作品集中。
        所以,这个世上没有奇迹。真实的世界,有的是“拼爹”。


        7楼2012-01-17 16:05
        回复

          二、路金波,关键词:包装
          路金波和韩寒的深度合作,始于2005年。其时,韩寒正处于事业的低谷。
          在之前,韩寒以《三重门》开始真正出名。这个阶段的韩寒,其成名并非《三重门》在文学上的价值,而是因为其社会价值——骂教育。社会需要一个“控诉”中国式教育的人。韩寒以《三重门》和退学,两件事情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个“控诉”。而这就是韩寒当年为什么“火”。
          但到了2005年,早已进入成年人世界的韩寒,再想依靠“骂教育”定位,显然有点脱节。按照路金波等人后来的说法,韩寒处于“U型”的低谷。此时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合适的定位以及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2005年开始,路金波范式的“韩寒”与韩仁均范式的“韩寒”,最大的区别就是从“骂教育”变成“骂文化”。因此短短时间,韩寒在博客上对文化大佬们四处出击。我帮他列了一下,大致如下:
          2005年11月,攻击陈凯歌,连骂4篇
          2006年3月,攻击白烨,连骂3篇
          2006年3月,攻击陆天明、陆川父子
          2006年3月,攻击高晓松,连骂5篇
          2006年5月,攻击陈凯歌、陈逸飞、余秋雨
          2006年7月,攻击郭小四,连骂2篇
          2006年9月,攻击沈浩波等现代派诗人,连骂3篇
          2006年9月,攻击周笔畅
          2006年11月,攻击朗朗
          2006年11月,攻击“好男儿”演艺
          2006年12月,攻击余秋雨
          2007年3月,攻击王蒙
          2007年4月,攻击郑钧,2篇
          。。。。。。


          9楼2012-01-17 16:06
          回复

            韩寒博客文章从2008年突变,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
            1.比例突变:2008年开始,时政内容占比突然从百分之十几激增到50%左右;并且从此开始韩寒博客的时政内容,基本都保持在这个比例
            2.风格突变:在2008年之前,韩寒也写过时政内容,并且有固定模式:往往是先摘一篇新闻,然后附上百字左右的评论了事;而2008年之后韩寒的博客时政文章,几乎都是“大部头”长篇大论,且不乏精彩篇章。2008年前后这两种风格都非常明显,并且相差极大!
            韩寒路金波合作后,在“传播媒介”上也有创新,逐渐形成了以博客为主要平台,辅以与自由派知识分子访谈唱和的传播模式。比如和王朔陈丹青易中天访谈或论坛。打个比喻,博客是韩寒品牌的航母,各种访谈就是飞出去的舰载机。
            经过如此操盘,从2008年开始不到三年,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诞生于互联网。
            


            11楼2012-01-17 16:06
            回复
              有的DS没看过嘛


              13楼2012-01-17 16:07
              回复



                14楼2012-01-17 16:10
                回复

                  诚然,韩寒的文章确实被删过。这也确实侵犯了他的发表自由。但是,在当下中国,受到如此删帖遭遇的人,比比皆是。韩寒相比这些人,并不突出。一个从来没有受到真实严重“迫害”的人,却一直在表演。更让人觉得不公的是,当下中国真正有一些人,被禁锢被压制而生活凄惨;韩寒却一边嚷嚷着自己“受迫害”,一边爽快快的收着百万千万的代言费。
                  韩寒团队包装的第三个形象,是“天才论”。韩寒不读书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呢?这没法解释啊,所以就不解释了,直接上“天才论”。“天才论”一出,这还需要解释吗?比如现在常见的说法是,“韩寒是靠直觉和良知思考的独立知识分子”
                  这当然也是谎言。这个谎言的基础是“反智”的社会情绪。而真相是在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如果要成为“知识分子”,必须大量阅读。从梁实秋胡适鲁迅李敖余杰等等等等,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无论哪个国家,没有一个“不读书”的知识分子。当然,从事别的行业不一定需要大量阅读,比如赛车手可以不读书。
                  一个帅哥,一个受到政府迫害的帅哥,一个受到政府迫害的天才的帅哥,这就是韩寒的表演角色。而至于这个角色叫啥不重要,有时叫“公民韩寒”,有时叫“公敌韩寒”。
                  


                  15楼2012-01-17 16:11
                  回复



                    19楼2012-01-17 16:13
                    回复
                      没人逼你看 谢谢


                      21楼2012-01-17 16:14
                      回复

                        韩寒“公民”、“公知”、“公敌”、“意见领袖”的品牌形象,几乎都是通过韩寒博客建立的;如果韩寒博客文章存在“枪手”,这压根就是一出“双簧”闹剧。世上并没用大家想象中的“公民韩寒”,有的只是“人造韩寒”!
                        五、媒体,关键词:责任
                        从1999年的成名作《杯中窥人》开始,韩寒就充满可疑。事实上,一直也是有人在质疑他们;但随着韩寒越来越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粉丝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到了现在,即使“韩三篇”是如此荒谬,还是不断有大量读者对其呵护拥戴。这些“韩粉”中有大量的年轻朋友。对这些朋友,我理解他们。因为媒体成天价的宣传,换了是我,我可能也是“韩粉”。
                        我真正不能接受的是媒体和知识分子——为什么你们从不深度质疑韩寒?!
                        


                        23楼2012-01-17 16:15
                        回复

                          说到底,媒体没有质疑韩寒,就在于韩寒博客一直呈现出貌似自由派的立场。好了,现在罗玉凤也在谈民主,宋祖德也在谈自由,既然大家都是团队炒作牟利,把政治当消费品,那么,凭什么韩寒就比罗玉凤宋祖德更高贵呢?凭什么凤姐宋祖德一谈民主,你们就发笑;韩寒一谈民主,你们就思考?!
                          韩寒和罗玉凤宋祖德并无本质差异,只是不同的包装方式啊,媒体的朋友们!还有必要那么认真地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的“韩寒”讨论人文话题吗,知识界的朋友们!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大量研读韩寒资料,我对韩寒已经相当的熟悉。我看过一张照片,照片上赛车手韩寒一袭黑衣,英气逼人,充满自信。这才是真正的韩寒。而“公共知识分子”韩寒,可能只是一个梦。这个梦持续了十年,儿子韩寒已经越来越hold不住,父亲韩仁均不得不跳到前台。人说打仗亲兄弟,现如今,微博父子兵!
                          


                          26楼2012-01-17 16:16
                          回复

                            最近的某天,当我看到因为“韩三篇”引发的争议,韩仁均凌晨4点还在微博不停的辩解——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程序员,写不出代码,求他老爸来写;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淘宝店家,卖不出商品,求他老爸来卖;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不读书”的知识分子,回答不了基本的人文问题,求他老爸来答。
                            那一瞬间,我对韩氏父子充满同情。
                            (全文完)
                            附录:本文发表之后,一定会有人对本人进行各种攻击,以证明本人写作此文别有用心。特声明如下:本人从事IT行业,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靠文化吃饭,也不靠此文求名牟利。写此文目的有三,不妨明说:一是因为“韩三篇”以商业炒作为目的,侮辱了哈维尔,此事激起本人愤怒;二是路金波和韩仁均辱骂嘲讽本人,激起本人更加愤怒;三是因为媒体和知识界抓不住重点(韩寒之伪),看得本人着急。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
                            事了拂衣去。不接受媒体采访。谢谢。
                            


                            27楼2012-01-17 16:16
                            回复
                              谢谢捧场


                              29楼2012-01-17 16: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