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吧 关注:62,835贴子:604,365

《混沌与明晰:秩序的根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混沌与明晰:秩序的根本》
施特劳斯曾说过:希望人类能再有一次文艺复兴,将是哲学的复兴。这话多少有那么点书生气,但了解他的人知道,这可能是一个哲人的最高幻想了。哲学,不仅是最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更关乎人类的命运。有点不贴切对应的是,德里达却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知他是不是当真,但无论如何,只要把他的话与施特劳斯的希望相连,就会凭空多一份忧烦:什么是哲学,哲学真那么重要吗?或者,再急切些,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怎么会造成哲学的缺席?估计不会有人认真对待这一提问,甚至,这都不像一个真问题:历史主义认为,哲学,不过是一种观念,无论历史怎样的不同,洞见总是存在的;还有,所谓洞见,不过是些转瞬即逝的意见而已。也许,忽略德里达的调侃,不仅仅是一种轻蔑,也是一种睿智。
按沃格林,真正的哲学远非唾手可得。他有点近似于海德格尔那样的认为,原初的共同体,是神和人、世界与社会四元构成。人的情况有点复杂:他被推上存在的舞台,既是这场存在戏剧的全力参与者,又不被告知这戏剧的内在含义---这就构成了存在的张力;这张力使他满是焦虑:毕竟,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戏剧,赌注太大,他有权知道自己行动的逻辑。事实上,人能做的很有限,他只能把自己所有的生存体验符号化,凭借这些符号和符号的推进,他使焦虑和紧张得以解释,他才能认识这个世界,也认识了人自身,从而使存在有了可能的意义。必要的补充是:人的参与是一种被牵引的行动,它必然感受到整体事物的拉力;只有通过整体,它才有望最终理解自己。或许,苏格拉底关于人的无知认识,恰是这场戏剧的动力:他可能永远也不能参透存在之谜,但这不意味着他情愿也可以放弃,更不意味着他能够武断与随意。
宇宙论是一种根本性的原始方式,它以类比形式拉开人类存在戏剧的序幕:无论人是什么,他都意识到自己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在一个汹涌的洪流中生,也在其中死;天地万物,皆融于这一洪流,日月运行,植物荣枯,动物兴衰,都表露着某种秩序,人和他的社会也只能是这一秩序产物。作为一种对应:社会变成一个小宇宙,人也是一个小宇宙;他所遭遇的一切皆有情感和意志;动物可以是人或神,人可以是神或王,王可以是神,等等;通过把这些基本体验符号化,人也把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秩序进一步符号化:一切都浑然一体,一切都相互转化---同质性,成为压倒一切存在物独特性和差异的首要体验;人神同质,则是宇宙论的根本核心。几乎每一个现代思维都能意识到,宇宙论将带来什么政治结构和思维方式;沃格林以紧凑说明它,其实,混沌可能更切中要害。
幸好人类还有焦灼与体验,还有知性,当一个符号体系产生危机或崩塌,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孕育:既然可经验的,可见的事物无法提供根本的依据,人,和他所依靠的符号,就被迫转向更深入持久的事物,转向超越可见领域的、以无形方式存在的存在者。这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区分:人是必死的,而神是永在的;人是受限的,而神才是圆满的。人们通过类比得出的宇宙论符号表达,不再适合这种对神性的领悟。一条绝对的界线出现了,它有些冷酷的唤醒人的存在紧迫,也区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人神绝非同质,人不过是神的玩偶而已。人的有限只有朝向神的无限,才能认识、体验世界之根本,才能与他的存在秩序相契合。而这一努力,只能凭借灵魂的行动,只能有望于灵魂的上升,才能最终觑见来自另一世界的真实光亮。沃格林有点忘情的赞赏这一醒悟:人认识了他的命运及可能,这将诞生一个大写的人;也正是这一转向造就了柏拉图。



1楼2012-01-10 18:58回复
    幸好人类还有焦灼与体验,还有知性,当一个符号体系产生危机或崩塌,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孕育:既然可经验的,可见的事物无法提供根本的依据,人,和他所依靠的符号,就被迫转向更深入持久的事物,转向超越可见领域的、以无形方式存在的存在者。这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区分:人是必死的,而神是永在的;人是受限的,而神才是圆满的。人们通过类比得出的宇宙论符号表达,不再适合这种对神性的领悟。一条绝对的界线出现了,它有些冷酷的唤醒人的存在紧迫,也区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人神绝非同质,人不过是神的玩偶而已。人的有限只有朝向神的无限,才能认识、体验世界之根本,才能与他的存在秩序相契合。而这一努力,只能凭借灵魂的行动,只能有望于灵魂的上升,才能最终觑见来自另一世界的真实光亮。沃格林有点忘情的赞赏这一醒悟:人认识了他的命运及可能,这将诞生一个大写的人;也正是这一转向造就了柏拉图。
    这意味着一种新的表达符号的成型,许多人看重柏拉图的思辨性质,这是对的;相比于宇宙论的混沌和感性,它更在意清晰,在意严谨,在意区分;一句话,它更看重理性。然而,它绝不是一种中断,它仍旧是寻求宇宙根源的延续。与之对应的是,它分辨了可知与可思之物,确定了宇宙存在的等级秩序,也明确的界定了人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扭转了简单类比的同质性含混,代之以个体在神下的存在方式,诉诸于个人化的理性思辨,诉诸于理性检验的知识;知识的参与必然意味着政治秩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飞跃。当然,它不是一种张力的消匿,实际上,差不多时间的宗教的发展,恰是另一次更值得重视的飞跃性区分;以施特劳斯的话语描绘:西方文明的活力,正来自哲学与宗教永恒的对峙。沃格林看到的稍有不同:它们的张力,仅是两种符号的分殊,在朝向永恒的路上,它们拥有相同的理智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无论新的符号表达还有多少张力延续,一切都得到了理性充分而明晰的表达和检省;与此同时,也推进了理性的发展和对理性的尊重。
    有点远,回到德里达:考虑到后现代对词语及符号的关注,他的话并非无法理喻。早在对宇宙论的评述中,沃格林就说过这样的意思:中国大约三千年的历史,静态的宇宙论符号体系从未被打破;中国的帝王如同埃及的法老,都被视为宇宙的神或神的中介。沃格林试着给儒家应有的价值,也试着从儒家自主的人格中寻觅宗教萌芽,不幸的是,他看到局限:儒家没有严格区分两个世界,没有产生对超越世界的系统化信仰;它的圣人恰恰缺少与帝王的根本对立,由帝王向圣人的转换仍是人神同质的宇宙论模式----这似乎有点简单,也有些武断,但却正好容易解释对中国文化难有定论的猜忌:没有严格意义的哲学和宗教;或者说,缺少独立而系统的宗教与哲学。一个至始至终徘徊在宇宙论符号水平的思维,只能沉溺于人神同质、天人合一的和谐神话里,感受着一方浑然天成的恒在秩序。缺失符号分殊的进程,也就缺失了大写的人,缺失了理性的尊严与自觉;遗憾的是,政治结构及体制却悲剧性的来自于认知宇宙的符号体系。这里,像一种苦涩的反讽:它似乎也预示了借鉴与流变的艰难。
    当下,人们热衷于对现代体制的仿效与推进,这可以理解。但如果沃格林的洞见还有些道理,人们就没有理由拒绝对认知世界方式的关注。缺少哲学与宗教的表达,也就缺少了存在的方向与清晰:人与神、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秩序、人与历史、人与自己都无法得到理性的回应与解释;一个缺失反思精神的世界,必定是一个蒙昧的世界,一个遮蔽自主性的世界。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哲学和宗教反向的一极,现代及后现代的虚无,竟以新的认知方式被吸纳,这不仅损毁了人们重构认知系统的可能,还使原有的体系留下最坏的东西:浑浊就是一切,浑浊意味着正当;存在所凭依的只有动物本能了。当然,这不会是结局,无论存在的奥秘多么的深厚,无论最终的洞察多么的令人绝望,人不可能从自己的存在戏剧中出离,他必须认知,必须追寻关于自身、关于整体的明晰知识,并以此为方向,承担创建秩序的责任。这一秩序,或出于神、或出于人的目的,它都将使人获得存在的意义。
    


    2楼2012-01-10 18:58
    收起回复
      发重一段,怎么办?


      3楼2012-01-10 19:00
      收起回复
        沙发…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01-10 19:06
        回复
          呵呵,这可是舒适的沙发!


          5楼2012-01-10 19:11
          回复
            一篇旧文,只为争执,只为唤起思考。胡塞尔说,马堡学派从屋顶开始,而我要从地基开始(记不住了,大体意思)。


            6楼2012-01-10 19:14
            收起回复
              肯定是现在鲁迅贴吧的精品。


              7楼2012-01-10 20:38
              收起回复
                怎么,楼上嫉妒成这样?你要是写出这样的文章,也肯定是精品。


                IP属地:山东8楼2012-01-10 21:20
                收起回复
                  人是受限的,而神才是圆满的。
                  执着于圆满就会坠入魔道


                  IP属地:内蒙古9楼2012-01-10 21:49
                  回复
                    宇宙论将带来什么政治结构和思维方式——人神同质的状态下,我们现在的政治结构、跟思维方式,便是如此;可怕的是,缺少宗教跟哲学的关怀,也就缺少了方向跟清晰,结果便是虚无,一切都在浑浊中。这双重的焦虑,让人苦痛。


                    IP属地:山东10楼2012-01-10 21:56
                    收起回复
                      很滑稽,这就是目前一群可怜虫的心态:一方面无能,连起码的概念都分不清;一方面,又不能容忍别人---这样,就更反衬出他的卑琐。记得尼采说过,卑贱者没有内在精神价值,它的自尊是靠对他人价值的诋毁而实现的。想想,很叫人沮丧:满嘴正义、学问,可当一篇试着诉说这一内容的文章出现时,或由于不懂,或与由于不是他写的,就难耐嫉恨,满脸血涌,语无伦次了。唉,真有些后悔:何必发给他们看呢?


                      11楼2012-01-10 21:59
                      收起回复
                        看到有些吧友正在讨论这一话题,就发了旧文,不过想加深讨论,拓宽视野;谁知,先引来嫉恨。心里话,真希望能觅着知音,没想什么加不加精的---不过,既然有人看重,那就说到明处:这文章加精是毫无疑问的,谁能写出一半水准,也可加精;哪怕,你能提出点意见,或者,略微懂一部分,也值得肯定。要是妒忌,没办法,这种文章还多了去,随便拿来就是---那时,你会不会昏死过去?


                        12楼2012-01-10 22:07
                        收起回复
                          中国大约三千年的历史,静态的宇宙论符号体系从未被打破;中国的帝王如同埃及的法老,都被视为宇宙的神或神的中介。沃格林试着给儒家应有的价值,也试着从儒家自主的人格中寻觅宗教萌芽,不幸的是,他看到局限:儒家没有严格区分两个世界,没有产生对超越世界的系统化信仰;它的圣人恰恰缺少与帝王的根本对立,由帝王向圣人的转换仍是人神同质的宇宙论模式----这似乎有点简单,也有些武断,但却正好容易解释对中国文化难有定论的猜忌:没有严格意义的哲学和宗教;或者说,缺少独立而系统的宗教与哲学。一个至始至终徘徊在宇宙论符号水平的思维,只能沉溺于人神同质、天人合一的和谐神话里,感受着一方浑然天成的恒在秩序。缺失符号分殊的进程,也就缺失了大写的人,缺失了理性的尊严与自觉;遗憾的是,政治结构及体制却悲剧性的来自于认知宇宙的符号体系。这里,像一种苦涩的反讽:它似乎也预示了借鉴与流变的艰难。
                          


                          13楼2012-01-10 22:10
                          收起回复
                            哎,不满的,说出点像样的意见来!


                            14楼2012-01-10 22:14
                            回复

                              当下,人们热衷于对现代体制的仿效与推进,这可以理解。但如果沃格林的洞见还有些道理,人们就没有理由拒绝对认知世界方式的关注。缺少哲学与宗教的表达,也就缺少了存在的方向与清晰:人与神、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秩序、人与历史、人与自己都无法得到理性的回应与解释;一个缺失反思精神的世界,必定是一个蒙昧的世界,一个遮蔽自主性的世界。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哲学和宗教反向的一极,现代及后现代的虚无,竟以新的认知方式被吸纳,这不仅损毁了人们重构认知系统的可能,还使原有的体系留下最坏的东西:浑浊就是一切,浑浊意味着正当;存在所凭依的只有动物本能了。当然,这不会是结局,无论存在的奥秘多么的深厚,无论最终的洞察多么的令人绝望,人不可能从自己的存在戏剧中出离,他必须认知,必须追寻关于自身、关于整体的明晰知识,并以此为方向,承担创建秩序的责任。这一秩序,或出于神、或出于人的目的,它都将使人获得存在的意义。
                              


                              15楼2012-01-10 22: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