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记叙各种动物情态、特征、性格和秉性等的文学著作。作者布封,是法国18世纪的著名作家,从小爱好自然科学,26岁即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他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和御书房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法国人以“与大自然同样伟大的天才”这一称谓来赞誉他。在《动物素描》一书里,布封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马、驴、牛、羊、狗、猫、狼、刺猬、象、犀牛、骆驼、斑马、河马、秃鹫、蜂鸟、隼、鹳、啄木鸟、孔雀、燕子等动物的形态、习性、生理功能以至用途。严格来讲,这并不是一部介绍动物世界的严谨的科普著作,它的文学味要远远地浓于科学味,虽然它对动物的描摹和记叙一样秉持了冷静、理性的科学态度。布封始终坚持从人文视角来观照和打量动物世界,置罚臧否,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动物的好恶。他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都受到布封的赞扬;啄木鸟像苦工一样辛勤劳动,得到作者的同情;海狸和平共处、毫无争斗,引起他的向往;他把狼比喻为凶残而又怯懦、“浑身一无是处”的暴君,他把天鹅描绘为和平的、开明的君主。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需要冷静和理性,而文学则需要热情和感性,布封在这部书里娴熟地游走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这使得它的文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比如在《夜莺》一章,他开篇即说:“对于任何一个感情细腻的人来说,夜莺这个名字都会使他想起春天某个美丽的夜晚,空气清新,万籁俱寂,可以说,整个大自然凝神静思,心醉神迷地聆听这个森林歌手的鸣啭。”这样充满热情的关注和细腻流畅的文笔,使人更愿意相信他是在为我们搭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乌托邦”。类似这样的描述,在这部书里俯拾皆是。
当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布封看待动物的观点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强烈倾向,在他的理解里,“马的天性豪迈、热烈、骁勇;驴的天性谦恭、耐心、安静;驴能够持久地、勇敢地忍受惩罚和打击。”“在所有四足动物中,猪似乎是最不开化的,形体的缺陷仿佛影响到它的天性:它的所有习惯都是粗俗的,所有口味都是肮脏的,所有感觉都可归结为粗暴的贪食,见东西就吞噬,根本不分辨,甚至吃自己刚生下来的猪崽。”“猫是一个不忠实的家仆,我们只是迫不得已才养它,为的是用它来对付另一个惹人讨厌的、赶不走的害兽。”不能说布封讲的一点没道理,但是他有时过分把人类的好恶贴在了动物身上,现代博物学家虽然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点,但至少不会像布封那样露骨或者说坦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需要冷静和理性,而文学则需要热情和感性,布封在这部书里娴熟地游走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这使得它的文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比如在《夜莺》一章,他开篇即说:“对于任何一个感情细腻的人来说,夜莺这个名字都会使他想起春天某个美丽的夜晚,空气清新,万籁俱寂,可以说,整个大自然凝神静思,心醉神迷地聆听这个森林歌手的鸣啭。”这样充满热情的关注和细腻流畅的文笔,使人更愿意相信他是在为我们搭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乌托邦”。类似这样的描述,在这部书里俯拾皆是。
当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布封看待动物的观点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强烈倾向,在他的理解里,“马的天性豪迈、热烈、骁勇;驴的天性谦恭、耐心、安静;驴能够持久地、勇敢地忍受惩罚和打击。”“在所有四足动物中,猪似乎是最不开化的,形体的缺陷仿佛影响到它的天性:它的所有习惯都是粗俗的,所有口味都是肮脏的,所有感觉都可归结为粗暴的贪食,见东西就吞噬,根本不分辨,甚至吃自己刚生下来的猪崽。”“猫是一个不忠实的家仆,我们只是迫不得已才养它,为的是用它来对付另一个惹人讨厌的、赶不走的害兽。”不能说布封讲的一点没道理,但是他有时过分把人类的好恶贴在了动物身上,现代博物学家虽然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点,但至少不会像布封那样露骨或者说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