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画吧 关注:1,689贴子:6,536
  • 5回复贴,共1

日本著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作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他的散文《一片树叶》成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8分;散文《我们的风景》收录在人教版9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
艺术风格及主要成就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国内出版的东山魁夷散文作品有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东山魁夷の世界》系列14本散文集,包括《与风景对话》、《听泉》、《我的窗》《探索日本之美》、《京洛四季——美之旅》、《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六只彩笔》、《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德国纪行——马车啊,慢些走》、《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美与游历》、《我的留学时代》、《旅之环——自传抄》等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十四卷本的“东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诗文全集,并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山中魁夷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中国政府)、《京洛四季组画》(1968年作)、《唐招提寺壁画》(1975-1981年作)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在自然风景之中,我感知作为天地根源的生命的跃动 ”东山魁夷以虔敬,谦逊的宗教感情将对自然,生命,人生的认识渗入到风景画中,达到忘我,无我之境。他的风景画典型地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冲淡,自然,含蓄。展现出禅宗的深刻影响。他的散文,优美隽永,富有独到的见解,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壁”。
1908年 生于横滨市。
1931年 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
1933年 留学欧洲,攻读美术(1935年归国)。
1947年 第三回日展【残照】特选受赏,一鸣惊人。
1950年 第六回日展【道】,大放异彩。
1956年 第十一回日展【光昏】,日本艺术院赏。
1960年 东宫御所壁画【日月四季图】完成。
1968年 新宫殿壁画完成。
1969年 获文化勋章,被选为文化功劳者。
1974年 日展理事长就任。
1975年 唐招提寺壁画【山云】、【涛声】完成。
1990年 长野市城山公园内,东山魁夷馆开馆。
1999年 5月6日逝世,获赠从三位、勋一等瑞宝章。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自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前后耗费了11年的时间。东山于1975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熏风】、【桂林月霄】等。1981年完成鉴真和尚厨子绘【瑞光】后,大功告成。至此,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东山绘画之美,美在淡雅与静寂。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浓郁的韵味强烈撼动人心。作品中最注重表现日本情调之美,其精髓可说是大和民族独具特色的美意识【物哀】与【幽玄】等范畴。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伤感。 东山的此种艺术境界,即是他的人生境界,沿着东山魁夷行进过的迢迢大和路,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这种人生哲学及美学精神,贯穿东山的整个人生和创作之路,使其绘画及文字的魅力,经世相传,走向永远。


1楼2012-01-02 00:53回复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有时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也弄不清楚,就连那里领头的鸟也无从知晓。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召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主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鸟儿在清泉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十一

    十二

    十三 挪威的森林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4楼2012-01-02 01:15
    回复

      二十一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晚钟》
      ..从金色的云层间射出几道光芒,停留在塔的上方。巨大的寺院在逆光中,高高耸立..(德国/弗莱堡)

      三十 《装扮森林》
      东山的画里,经常出现白马。他说,这是他的心之祈祷。是寻求安宁和拯救的祈祷。
      作画,在他就是祈祷。或许他所画的风景,就是现代人日渐遗忘了的纯净灵魂...


      5楼2012-01-02 01:28
      回复
        东山魁夷的诗——《一片树叶》
        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为此固然有必要出门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了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吱吱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叙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放眼风景——东山魁夷(日本)
          以往,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旅行,今后,我还是要继续旅行下去。旅行,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是将孤独的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以便求得精神的解放、净化和奋发吗?是为了寻觅自然变化中出现的生之明证吗?
          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在某个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又要到另外的地方。不存在什么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我发现,只有流转和无常才是生的明证。
          我并非靠自己的意志而生,也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而死。现在活着也似乎没有一个清醒的意志左右着生命。所以,就连画画也是如此。
          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认为,竭尽全力而诚实地生活是尊贵的,只有这个才是我生存的唯一可要意。这是以上述的认识为前提的。
          我的生命被造就出来,同野草一样,同路旁的小石子一样,一旦出生,我便想在这样的命运中奋力生活。要想奋力生活是颇为艰难的,但只要认识到你那被造就了的生命,总会得到一些救助。
          我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威势,这是在我固有的性格上历经众多的挫折和苦恼的结果。我从幼年到青年时期,身体多病,从一懂事的时候起,就把父母的爱和憎看成是人的宿命和造孽。我有着不流于外表的深潭般的心。我经受过思想形成时期的剧烈的动摇。兄弟的早逝。父亲家业的破产。艺术上长期而痛苦的摸索,战争的惨祸。
        


        7楼2012-01-02 01:39
        回复

            然而,对于我来说,也许正是在这样的遭际中才捕捉到生命的光华。我没有就此倒下去而一蹶不振,我忍耐着千辛万苦,终于生活过来了。这固然是凭靠着坚强的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不懈地努力等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一切存在抱着肯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知不觉形成了我精神生活的根柢。少年时代,我怀疑任何事物,对一切存在都不相信,我简直无法对待我自己。但是一种谛念在我心中扎了根,成为我生命的支柱。
            我曾经花了大半年时间,站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默默凝望着天色、山影,饱吮着草木的气息。那是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我尚未结婚,租赁幼儿园的一间房子住着。这里是八岳高原的一隅,生长着优美的森林。我一旦找到可爱的风景,一年中连连跑来十几趟,以极大的兴趣,观看我所熟悉的一草一木随季节而变化的情形。
            冬季早该过去了,而高原的春天却姗姗来迟。寒风吹着,赤岳和权岳一片银白,威严肃穆,只有落叶松萌出些微的黄褐色来。高原上到处残留着积雪,仿佛被什么压碎了一般。奇怪的是,去年的芒草还在雪地里纤纤挺立着。经过一个雪狂风猛的冬天,连那结实的枞树也折断了枝条,这些细弱的芒草怎么能继续挺立着呢?
            春来了,一时,百草萌发。红的,黄的,粉绿的,带嫩叶的,银的,金的,汇成一曲丰富多采的交响乐。小梨树开着素朴的白花,嗡嗡嘤嘤的蜂虻举行弦乐合奏。黄莺和布谷鸟在表演男女二重唱。这里有杜鹃花,华贵的莲华杜鹃,娇艳的满天星,清俊的野蔷薇。
            雾霭流动,细雨初降,夏阳辉映,纷乱燠热的草原上牧马的脊背闪耀着光亮。骤雨,隆隆的雷鸣,晴朗的念场高原升起一架灿烂的彩虹。
            蓟草长高了,松虫草开花了,天空青碧一色,飘飞着明亮的薄云。落叶松现出黄褐色,白桦透着眩目的金光,雪白的芒草穗子随风摇荡。
            空中布满灰色的云朵,下雪了,一片深雪。枞树看上去黑黝黝的,雪上斑斑点点,交错着鸟兔的爪印。落叶杉林时时怕冷似地震颤着身子,将白粉般的细雪抖落下来。
            不多久,春天又回来了。那些芒草在雪天本来被渐渐积聚的雪层层遮盖起来,最后完全埋入厚雪里了。等到雪化,又渐渐露出头来,就这样迎来了春天。看到这些纤细、柔弱而又安身立命的坚韧的草木,我非常感动。
            那时我想,我的作品为何不够精炼圆熟呢?我的心和大自然紧密融合,我的观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达到相当的深度了。然而,我却不能将我感觉到的东西,真切而细致地描绘出来。是因为表现技巧拙劣吗?不,还有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
            我跑着,汗水混着尘埃。脚边散落着烧毁的瓦片,尘烟飞旋。一群人穿着又脏又破的衣衫,虽说是军队,但那样子实在凄惨。战争结束前夕,我应征加入千叶县柏树团,第二天很快转移到熊本。在那里,我们每天都要练习使用炸弹爆破战车。一天,我们去清理焚烧后的市街,归途中登临了熊本城的天守阁遗迹。
            我怀着如醉如痴的心情奔跑,简直就象一个灵魂受到震撼的人,忽然陶醉起来。我刚刚看到了,看到了那生命的光辉的姿影。
            站在熊本城楼眺望,隔着肥厚平原和丘陵,眼前是一派广阔的天地,远处的阿苏山隐隐约约。不过,这雄伟的景观对于我这个经常旅行的人来说,并不感到十分稀奇。那么,今天我为何会激动地流下眼泪?为什么天空那般清澄,深远,连绵的群山那样肃穆威严?为什么平原的绿色那样生机勃勃,森林的树木那样葱郁,壮观?过去,我一次又一次旅行,也许见过这般美丽的风景吧。我一定是把它当成平凡的风景一晃而过了。我为何没有把它描画下来呢?而今,我没有从事绘画的愿望,甚至没有生存的希望了。——我的心里涌现出欢喜和悔恨。
            我发现那风景闪耀着光辉,是因为我再没有绘画的愿望和生存的希望了。我的心变得无比纯粹了。当我清楚地意识到死神即将临近的时刻,心中就会强烈地映出生的影像来。
            我打心里热爱自然,我是强烈感受到它的生命力的,然而每当作起画来,便囿于题材的特异以及构图、色彩和技法等新的规定,而对那些更为重要的方面,对朴素而带有根本性的令人感动的东西,对存在的生命,缺乏准确的把握能力。我把这一切都当成落后于现代的陈旧的观点加以否定。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求得新的前进。
            另外,每当作画的时候,我就一心巴望作品能在展览会上取得优良的成绩。经商破了产的年老的父亲,长期卧病的母亲和弟弟,他们给我经济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必须引人注目,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朋友们一个个成了画坛的宠儿,成了所谓流行画家,而今只剩我一个人了。我心情焦急,但脚步缓慢。因为我有些想法,我的心就不能变得纯粹起来。
            把当时的心情分析一下,虽然条理不很清楚,但是我确实这样对自己说过:要是万一再有机会拿起画笔——恐怕不会再有这样的时候了——我将用眼下的心情,描绘我所得到的感受。
            我的汗水混着尘埃在熊本市的焦土上奔跑着,我感到我的心都凝缩在一起了。
            现在想想,我走上风景画家这条道路,可以说是逐渐被逼迫的,是经受锻炼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歧路。中学毕业时我决心当画家,而且选择了日本画家这样一条道路,这是一条大的歧路。战后,我又走上了风景画家这条道路,这也是一个歧路。应当说,推动我走上这两条歧路的外在力量,远远超过我自身的意志。我与其说是自觉地生存着,毋宁说是被动地生存着。可以说我是被造就成了日本画家,也被造就成了风景画家的。那么这种力量叫什么,我也不知道。


          8楼2012-01-02 01:39
          回复
            没注意,都是从网上搜索的,纯业余爱好~~~~


            11楼2012-04-30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