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他的散文《一片树叶》成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8分;散文《我们的风景》收录在人教版9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
艺术风格及主要成就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国内出版的东山魁夷散文作品有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东山魁夷の世界》系列14本散文集,包括《与风景对话》、《听泉》、《我的窗》《探索日本之美》、《京洛四季——美之旅》、《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六只彩笔》、《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德国纪行——马车啊,慢些走》、《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美与游历》、《我的留学时代》、《旅之环——自传抄》等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十四卷本的“东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诗文全集,并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山中魁夷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中国政府)、《京洛四季组画》(1968年作)、《唐招提寺壁画》(1975-1981年作)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在自然风景之中,我感知作为天地根源的生命的跃动 ”东山魁夷以虔敬,谦逊的宗教感情将对自然,生命,人生的认识渗入到风景画中,达到忘我,无我之境。他的风景画典型地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冲淡,自然,含蓄。展现出禅宗的深刻影响。他的散文,优美隽永,富有独到的见解,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壁”。
1908年 生于横滨市。
1931年 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
1933年 留学欧洲,攻读美术(1935年归国)。
1947年 第三回日展【残照】特选受赏,一鸣惊人。
1950年 第六回日展【道】,大放异彩。
1956年 第十一回日展【光昏】,日本艺术院赏。
1960年 东宫御所壁画【日月四季图】完成。
1968年 新宫殿壁画完成。
1969年 获文化勋章,被选为文化功劳者。
1974年 日展理事长就任。
1975年 唐招提寺壁画【山云】、【涛声】完成。
1990年 长野市城山公园内,东山魁夷馆开馆。
1999年 5月6日逝世,获赠从三位、勋一等瑞宝章。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自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前后耗费了11年的时间。东山于1975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熏风】、【桂林月霄】等。1981年完成鉴真和尚厨子绘【瑞光】后,大功告成。至此,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东山绘画之美,美在淡雅与静寂。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浓郁的韵味强烈撼动人心。作品中最注重表现日本情调之美,其精髓可说是大和民族独具特色的美意识【物哀】与【幽玄】等范畴。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伤感。 东山的此种艺术境界,即是他的人生境界,沿着东山魁夷行进过的迢迢大和路,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这种人生哲学及美学精神,贯穿东山的整个人生和创作之路,使其绘画及文字的魅力,经世相传,走向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