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太空吧 关注:617贴子:111,862

英雄 《明朝那些事儿》观感3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来写了观感1和2之后就想放弃了,毕竟关心生活的人比较多,关心历史的人比较少。
但是刚才“盐池羔羊”吧友说我是个正派人士,受到了不小的鼓舞。
近日来,因为对某人的争执,很多人对我存在一定的负面印象,他们肯定认为我不但外表猥琐,内心会更猥亵。借此机会,写一写一位历史值得一书的大英雄。也给自己洗脱一些不良的影响。


1楼2011-12-05 21:04回复
    [序]
    混吧的人都有点人模狗样,我来了也难免入乡随俗,我也人模狗样了,就发一烂帖,也要弄个什么《序》,老街啊,你TM你就装吧。
    嗯,装就装吧,让自己拼命装,让别人堵去吧。
    先百度百科下什么是英雄。
    英雄百度百科: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蓦然回首,才发现,英雄实在是一个太笼统的概念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相应的标准,就比如说每个人心中美女的标准不一样,算了,算了,看了一本书,也来谈谈我心目中的英雄吧。


    2楼2011-12-05 21:19
    回复
      【1】英雄的志向
      公元1398年4月27日,一个小小的生命在杭州清河坊附近的太平里呱呱坠地。历史充满着偶然,当时可能谁也不曾想到,日后从这里走出去的,却是一位大明帝国的拯救者。这个人就是我写这个帖子的主角--于谦,6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这个普通人能为这个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写上一个帖子,也算是我的一种幸福吧。
      跟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他的读书生涯的,当然,他还喜欢看点兵法这类的课外书籍,显然,课外书籍有时候对人的影响也是挺大的。
      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日夜膜拜。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于谦十七岁(也有说是十二岁)时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进了现在的小学生课本,而恰恰是这首诗,成为了于谦一生的写照。
      要成为英雄,志向是必不可少的。


      5楼2011-12-06 09:08
      回复
        呵呵,工科男,对历史了解甚少,主要是被这位大英雄折服了,七拼八凑就来献丑了。
        献丑也不要紧,我动机是好滴嘛


        10楼2011-12-06 10:22
        回复
          蒋先生,中华几千年以来“还权于民”第一人,功高卓著啊。


          11楼2011-12-06 10:23
          回复
            【3】英雄的品德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有一句话,很是吸引我:“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差不多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现在也流行一句话“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践证明,光有志向光有才华还是不够的,也许可以做个枭雄,搞不好是个大害虫,所以,英雄是需要品德的,这于谦是个品德及其高尚的人。
            32岁,正三品,副部级,巡抚山西、河南一代。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十九年里,他忧国忧民,勤政不懈,时时以百姓生计为念,轻徭役薄赋税。
              当人民遇上灾难的时候,他一面据实向朝廷奏报灾情,免收受灾地区的历年税粮,一面轻骑简从,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奔走在太行山区和黄河两岸。(当时不配进口小车)他督促州县官员查看灾情,计口发给钱粮。在各地建立药局,免费给灾民赠医送药。他在自己的署衙前立起“求通民情”、“愿闻利弊”两块木牌(虚怀若谷),认真倾听民意。他果断地推行两种粮仓储粮的办法,平仓在粮食丰年以平价购进,荒年仍以平价卖出。义仓由当地贤良捐助,无偿发给饥民。这些善举,拯救了两省无数百姓的性命。。。。。。。
            他是个清廉的典范,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当时上到藩王重臣、下到黎民百姓,都为于谦抱不平。)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于谦。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于谦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于谦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1457年,于谦被杀之后(冤案啊),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家无余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这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皇帝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你妹啊,做人不显摆,感动得一塌糊涂,这种品质比不贪污还要难啊。)
              抄家的人最终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了于谦的家,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他们: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15楼2011-12-06 11:20
            回复
              大哥,你到底有没有认真读啊??


              17楼2011-12-06 14:32
              回复
                一点就爆,爆完就万的炸弹,不够杀伤力


                18楼2011-12-06 14:33
                回复
                  明白了,我继续写了,好费时间啊,嘿嘿


                  20楼2011-12-06 14:36
                  回复
                    在我这个标准里面,英雄是几百年一出的,丢炸弹搞暗杀滴不算英雄,放心。


                    24楼2011-12-06 14:52
                    回复
                      [4]英雄的功绩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也许人生就这么走下去了,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一个人有志向、有才华、有品德,还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因为坦白说,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山雨欲来,大厦将倾时,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这才是英雄,换句话说,要有历史功绩的人才是英雄。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
                      当年不知为的什么,大明和蒙古又闹翻了。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受王振的蛊惑,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这位年轻的皇帝可能是小时候在皇宫里面军事演练的游戏玩多了,以为打仗和玩游戏一样。
                      这次出征的阵容够豪华,近50位战将和大臣(其中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还有20万大明军队的精华(当时北京的三大营17万,加上北京城周围的军队)。
                      (我也喜欢玩电脑游戏,我也喜欢在游戏中率领所有的精锐出征敌国,我很享受在游戏中策马扬刀像飞蛾扑火一样地进攻敌人,就因为两个字“悲壮!”但游戏毕竟是游戏,失败了可以再来,大不了骂几句娘,拍两下键盘。胜了的话,可以沾沾自喜下。)
                      失败啊,可耻的失败,历史证明了“主帅无能累死三军”的道理,在遭遇蒙古人的铁骑长刀后,御驾亲征的大明精锐全军覆没(少数体力好的官兵逃散了),堪称国家栋梁的文臣武将基本被砍杀,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
                      天塌了。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已经不堪一击。
                      后宫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却又没有办法,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
                      大厦将倾!大厦将倾!


                      25楼2011-12-06 14:58
                      回复
                        蒙古大军剑指京城。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在这一天被决定。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会议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逃还是战。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大家都玩完。
                        有人提出放弃京城,往南边跑,这时,朝会上发出了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他接着说道:“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是啊,如果就这么草率地放弃了京城,那大明帝国的北方,还有什么城池都守得住?连京城都不守,那天下还有什么值得去守??以为跑到南京就安全了?就靠着长江天险,就永远能够逍遥快活了,南宋就是前车之鉴啊。)
                        主战派战胜了主逃派,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对他抱以敬佩的目光,如果说在五天前他们对这个怒吼的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共识:“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十一日,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巡哨,突然,满天的尘土呼啸而来,随后传来的是急促的马蹄声和叫喊声。
                        城外瓦剌军兵临城下。
                        瓦剌军首领也先的情绪已经高涨到了极点,两个多月前,他在土木堡击溃了明军二十万大军,立下不朽奇功,还活捉了明朝皇帝,事后他才得知,这二十万大军已经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
                        既然明军最强部队都被自己轻易打垮,所谓的三大营也已经全军覆没,明朝还有什么能力和自己对抗?


                        26楼2011-12-06 16:35
                        回复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拚死一战,只在此时!”
                            于谦是对的,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
                            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准备出发作战,之前那坚定强硬的讲话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要做的,是实践他许下的承诺。
                            自古以来,发言演讲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很多人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江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却是一无是处,瞻前怕后。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下命令是容易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败敌人,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无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对于于谦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会穿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
                            不,我畏惧过,我并不是武将,我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
                            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
                            在我看来,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我曾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我在孤灯下苦读不辍,踏入仕途,我曾青云直上,也曾郁不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我已无所畏惧。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铠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
                            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荣。
                          (此段全部摘自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


                          27楼2011-12-06 16:37
                          回复
                            [5]英雄的结局
                            有志向、有才华、有道德,守护了北京城、守护了大明王朝、守护了天下苍生。这就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大明王朝第二号英雄,有人说他是头号英雄。
                            公元1457年,由于被奸人所害,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八年后,太子朱见深刚刚继位,便下了一道诏书,为于谦平反,并召回了于谦的儿子于冕。到万历年间,懒得出奇的明神宗也对于谦敬仰有加,授予谥号“忠肃”,以肯定他一生的功绩。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28楼2011-12-06 16:49
                            回复
                              [六]英雄的凄凉
                              历史过去了600多年,留在人民印象中的于谦大概就是北京城的保卫者吧,人民对他的生平和事迹、操守都不甚了解。
                              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1966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格命,于谦墓区被毁。
                              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
                              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在这次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于谦祠又经保护整修,恢复了于谦祠牌坊和甬道,现已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0楼2011-12-06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