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雄的品德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有一句话,很是吸引我:“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差不多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现在也流行一句话“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践证明,光有志向光有才华还是不够的,也许可以做个枭雄,搞不好是个大害虫,所以,英雄是需要品德的,这于谦是个品德及其高尚的人。
32岁,正三品,副部级,巡抚山西、河南一代。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十九年里,他忧国忧民,勤政不懈,时时以百姓生计为念,轻徭役薄赋税。
当人民遇上灾难的时候,他一面据实向朝廷奏报灾情,免收受灾地区的历年税粮,一面轻骑简从,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奔走在太行山区和黄河两岸。(当时不配进口小车)他督促州县官员查看灾情,计口发给钱粮。在各地建立药局,免费给灾民赠医送药。他在自己的署衙前立起“求通民情”、“愿闻利弊”两块木牌(虚怀若谷),认真倾听民意。他果断地推行两种粮仓储粮的办法,平仓在粮食丰年以平价购进,荒年仍以平价卖出。义仓由当地贤良捐助,无偿发给饥民。这些善举,拯救了两省无数百姓的性命。。。。。。。
他是个清廉的典范,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当时上到藩王重臣、下到黎民百姓,都为于谦抱不平。)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于谦。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于谦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于谦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1457年,于谦被杀之后(冤案啊),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家无余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这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皇帝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你妹啊,做人不显摆,感动得一塌糊涂,这种品质比不贪污还要难啊。)
抄家的人最终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了于谦的家,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他们: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