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15吧 关注:72贴子:18,045
  • 8回复贴,共1

【投稿】一些优美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随花絮夜雨飞  
      天空黑的像一盘浓浓的墨汁。绵绵的斜雨,凄凄沥沥、疏疏密密。  
雨蔼笼罩着,天地间烟雨蒙蒙,似一种神秘的淡淡的忧伤……  
     总在这样的天气里,坐在微红的台灯下,吟读着一首首幽幽怨怨的唐诗宋词,在字里行间中寻觅着同样的心情。咀嚼那些文人墨客留下来的千古诗句,体验着那份落雨时的情愁;感受着向晚时的悲凉;吞咽着人间悲欢离合的凄苦与无奈。  
    今夜又见雨。雨中飘起我对你多少的回忆……  
    今夜,再也没有东升的月亮。今夜,再也听不见午夜杜鹃的轻啼.。悠悠的长巷淋着密密的细雨,静谧的高山默默地拥抱着你。  
    走出城市的喧嚣,栖息在这幢庭院里,任一份寥寂相伴;任一份清冷相随;任一份如花的思绪在弱弱的细雨中飘飞……  
    庭院深深深几许,雾霭绵绵绵几时?夜雨稠稠锁重楼,重楼空空为我忧。  
昔日易安声声慢,今夜雨柔慢声声。怎堪怜,叹谁人与我同唱亦同行!  
    为什么,此时人去楼已空。为什么,秋千独荡风雨里,没了你往日的踪影。花如絮,草如茵。婉约的宋词中,我看到了美丽的唐婉,那哀怨的眼睛盈盈的泪......历尽消磨,几行清泪,化作千古颂风流。  
    无语苍天尽流泪,梧桐哽咽亦无声,怎奈命运总无情。岁月似花絮,人生似浮萍。  
    在这静静的夜里,听着姜育恒的《庭院深深》,那悲悲切切的歌声,可是你为我而唱的??  
   “多少的往事以难成追忆,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两个世间几许痴迷,几代的离愁欲诉相思。这天上人间怎能相聚,听罢杜鹃声声轻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泪水默默的涌出了眼帘,如窗外的雨。一滴滴落在心里,荡开层层思念的涟漪。幻化着相思的柔情,千丝万缕。  
    我值何人关怀  我值何人怜爱  愿化轻烟一缕  来去无牵无碍  当细雨湿透了青苔  当夜雾笼罩楼台   请把窗打开  别再限制我的脚步  我必归来  与你同在  
    我曾经那样的眷恋你的真情,常常痴痴的幻想着与你徜徉。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尽在仙境里吟诗作画。  
    我多想与你作伴;共赏天涯明月,抚琴高歌。漫舞在银色的月光下……  
    我多想与你相伴;共踩柔软的沙滩,聆听海浪排击礁石的心岸……  
    我多想与你相伴;在柔柔的春风里,在绵绵的柳树下,静静的凝视着彼此……  
    我多想与你相伴;在夏夜的荷塘边,看月色里的睡莲,闻一闻荷的暗香……  
    我多想与你相伴;去红叶谷眺望满山的枫叶,看层林的浸染。欣赏秋韵的成熟……  
    我多想与你相伴;去踏雪寻梅,喜看雪花飘舞天空时的纷纷扬扬……  
    我多想今夜与你共擎着这把蓝色的伞,走出这条悠悠的长巷。走进自由的天空,去嗅一嗅雨中馥郁的丁香,看它夜色正浓……  
    然而,所有的一切一切,思念无处寄。所有的缠绵缠绵,都在霏霏的细雨中,化为烟雾飘散。雨中她,滴滴又点点……  
 
 
  
 
 
 关 于 友 情

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嘻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1楼2006-09-03 20:18回复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故事是由音乐来接引的,接引出万里孤独,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断弦碎片。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飘渺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整整注视了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间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并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得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

        当七弦琴已经不可能再弹响的时候,钟子期来了,而且不止一位。或者是,热热闹闹的俞伯牙们全都哭泣在墓前,那哭声便成了“高山流水”。

        没有恶意,只是错位。但恶意是可以颠覆的,错位却不能,因此错位更让人悲哀。在人生的诸多荒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友情的错位。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从类似于那本连环画的起点开始,心中总有几缕飘渺的乐曲在盘旋,但生性又看不惯孤傲,喜欢随遇而安,无所执持地面对日常往来。这两个方面常常难于兼顾,时间一长,飘渺的乐曲已难以捕捉,身边的热闹又让人腻烦,寻访友情的孤舟在哪一边都无法靠岸。无所适从间,一些珍贵的缘分都已经稍纵即逝,而一堆无聊的关系却仍在不断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长,长得密密层层、遮天蔽日,长得枝如虬龙、根如罗网,不能怪它,它还以为在烘托你、卫护你、宠爱你。几十年的积累,说不定已把自己与它长成一体,就像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建筑与植物已不分彼此。

        谁也没有想到,从企盼友情开始的人生,却被友情拥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太拥塞了”,可见拥塞可以致命。我们会比他顽泼一点,还有机会面对拥塞向自己高喊一声:你到底要什么?

        只能等待我们自己来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的回答大部分不属于自己。能够随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师、慈祥的长辈、陈旧的著作所发出过的声音。所幸流年,也给了我们另一套隐隐约约的话语系统,已经可以与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争辩。

        他们说,友情来自于共同的事业。长辈们喜欢用大词,所说的事业其实也就是职业。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如果偶尔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2楼2006-09-03 20:18
    回复
          ……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
          世间的一切孤独者也都遭遇过友情,只是不知鉴别和维护,一一破碎了。
          为了防范破碎,前辈们想过很多办法。

          一个比较硬的办法是捆扎友情,那就是结帮。不管仪式多么隆重,力量多么雄厚,结帮说到底仍然是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罚来杜绝背离。结帮把友情异化为一种组织暴力,正好与友情自由自主的本义南辕北辙。我想,友情一旦被捆扎就已开始变质,因为身在其间的人谁也分不清伙伴们的忠实有多少出自内心,有多少出自帮规。不是出自内心的忠实当然算不得友情,即便是出自内心的那部分,在群体性行动的裹卷下还剩下多少个人的成分?而如果失去了个人,哪里还说得上友情?一切吞食个体自由的组合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这就不难理解,历史上绝大多数高竖友情旗幡的帮派,最终都成了友情的不毛之地,甚至血迹斑斑,荒冢丛丛。

          一个比较软的办法是淡化友情。同样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释浓度来求得延长。不让它凝结成实体,它还能破碎得了么?“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高明的说法包藏着一种机智的无奈,可惜后来一直被并无机智、只剩无奈的人群所套用。怕一切许诺无法兑现,于是不作许诺;怕一切欢晤无法延续,于是不作欢晤,只把微笑点头维系于影影绰绰之间。有人还曾经借用神秘的东方美学来支持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样一来,友情也就成了一种水墨写意,若有若无。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友情和相识还有什么区别?这与其说是维护,不如说是窒息,而奄奄一息的友情还不如没有友情,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在大街上,一位熟人彬彬有礼地牵了牵嘴角向我们递过来一个过于矜持的笑容,为什么那么使我们腻烦,宁肯转过脸去向一座塑像大喊一声早安?在宴会里,一位客人伸出手来以示友好却又在相握之际绷直了手指以示淡然,为什么那么使我们恶心,以至恨不得到水池边把手洗个干净?
      


      3楼2006-09-03 20:18
      回复

            同样的事例,可以举出千千万万。

            可以把原因归之于误会,归之于性格,或者归之于历史,但他们都是知书达理、品行高尚的人物,为什么不能询问、解释和协调呢?其中有些隔阂,说出来琐碎得像芝麻绿豆一般,为什么就锁了这么一些气壮山河的灵魂?我景仰的前辈,你们到底怎么啦?

            对这些问题的试图索解,也许会贯穿我的一生,因为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正是在索解人生。现在能够勉强回答的是:高贵灵魂之间的友情交往,也有可能遇到心理陷阱。

            例如,因互相熟知而产生的心理过敏。

            彼此太熟了,考虑对方时已经不再作移位体验,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推测和预期,结果,产生了小小的差异就十分敏感。这种差异产生在一种共通的品性之下,与上文所说的异质侵入截然不同;但在感觉上,反而因大多的共通而产生了超常的差异敏感,就像在眼睛中落进了沙子。万里沙丘他都容忍得了,却不容自己的身体里嵌入一点点东西,他把朋友当作了自己。其实,世上哪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便这两片树叶贴得很紧?本有差异却没有差异准备,都把差异当作了背叛,夸张其词地要求对方纠正。这是一种双方的委屈,友情的回忆又使这种委屈增加了重量。负荷着这样的重量不可能再来纠正自己,双方都怒气冲天地走上了不归路。凡是重友情、讲正气的人都会产生这种怒气,而只有小人才是不会愤怒的一群,因此正人君子们一旦落入这种心理陷阱往往很难跳得出来。高贵的灵魂吞咽着说不出口的细小原因在陷阱里挣扎。

            又如,因互相信任而产生的心理黑箱。

            朋友间还有什么可提防的呢?很多人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把许多与友情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干脆利落、默不作声。不管做成没做成,也不作解释,不加说明。一说就见外,一说就不美,友情好像是一台魔力无边的红外线探测仪,能把一切隐藏的角落照个明明白白。不明不白也不要紧,理解就是一切,朋友总能理解,不理解还算朋友?但是,当误会无可避免地终于产生时,原先的不明不白全都成了疑点,这对被疑的一方而言无异是冤案加身;申诉无门,他的表现一定异常,异常的表现只能引起更大的怀疑,互相的友情立即变得难于收拾。

            直至此时,信任的惯性还使双方撕不下脸来公然道破,仍然在昏暗之中传递着昏暗,气忿之中叠加着气忿。这就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心理黑箱,友情的缆索在里边缠绕盘旋,打下一个个死结,形成一个个短路,灾难性的后果在所难免。

            这两个心理陷阱,过敏陷阱和黑箱陷阱,大多又是交叉重合在一起的,过于清晰与过于不清晰这两个极端,互为因果、互增危难,变情为仇,变友为敌,而且都发生在大好人之间,实在让人悲叹。

            在好几个夜晚,我曾反复与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讨论一个难题:为什么有的人使朋友损失巨大却能重归于好,有的人只因为说了短短两句话却使朋友终生无法原谅?为什么有的敌人经历过长期争斗后却能变成朋友,而有的朋友一旦龃龉之后却不如一个敌人?

            我想,不要老是从基本品质上找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一些错乱的心理程序造成了心理陷阱。

            我不知道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开这些陷阱,总觉得对它们多加研究总是好事。真正属于心灵的财富,不会被外力剥夺,唯一能剥夺它的只有心灵自身的毛病,但心灵的毛病终究也会被心灵的力量发现、解析并治疗,何况我们所说的都是高贵的心灵。


         

            说了这么多,可能造成一个印象,人生在世要拥有真正的友情太不容易。

            其实,归结上文,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给友情加添了太多别的东西,加添了太多的义务,加添了太多的杂质,又加添了太多因亲密而带来的阴影。如果能去除这些加添,一切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友情应该扩大人生的空间,而不是缩小这个空间。可惜,上述种种悖论都表明,友情的企盼和实践极容易缩小我们的人生空间,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扩大人生的空间,最终的动力应该是博大的爱心,这才是友情的真正本义。在这个问题上,谋虑太多,反而弄巧成拙。诚如先哲所言,人因智慧制造种种界限,又因博爱冲破这些界限。友情的障碍,往往是智慧过度,好在还有爱的愿望,把障碍超越。

            友情本是超越障碍的翅膀,但它自身也会背负障碍的沉重,因此,它在轻松人类的时候也在轻松自己,净化人类的时候也在净化自己。其结果应该是两相完满:当人类在最深刻地享受友情时,友情本身也获得最充分的实现。

            现在,即便我们拥有不少友情,它也还是残缺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还残缺。世界理应给我们更多的爱,我们理应给世界更多的爱,这在青年时代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到了生命的秋季,仍然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但是,秋季毕竟是秋季,生命已承受霜降,企盼已洒上寒露,友情的渴望灿如枫叶,却也已开始飘落。
            生命传代的下一个季度,会是智慧强于博爱,还是博爱强于智慧?现今还是稚嫩的心灵,会发出多少友情的信号,又会受到多少友情的滋润?这是一个近乎宿命的难题,完全无法贸然作答。秋天的我们,只有祝祈。心中吹过的风,有点凉意。

            想起了我远方的一位朋友写的一则小品: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是的,不应该再有这种遗憾。但是随着宇宙空间的新开拓,我们的体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时候,还能碰见几只可以碰一下触须的蚂蚁?
            ——且把期待留给下一代,让他们乐滋滋地爬去。


         
        


        5楼2006-09-03 20:18
        回复
          栾 敏
           

           A

           你是我的泽我的泽我的泽。 
           一条鱼,在干涸的土地上挣扎、翻腾、跳跃,直到力竭的那一刻,仍在渴念它遥远的泽。

           我是那条流泪的鱼吗?
           不管是竭泽而渔还是涸泽而渔,你总归是我的泽啊,我生命中的大江河。
           命中注定,我们的生命互为依托。我活在你的充盈的碧波里,你以生命托起了我,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又不可分割,你又怎能舍得下我!
           依偎在你博大的胸怀,游弋于你辽阔的境地,啜饮着生命的甘露,流泪的鱼因泽而感恩,因泽而辉煌。遍体的鳞伤,立刻被你温柔的手掌抚为通体的清凉。

           我是那条幸运的鱼吗?
           你被往事湮没,你被钻石打磨,你被后世评说。身体与身体擦肩而过,灵魂却于刹那间完成了一次伟大的交接。
           多少年后,你身后的田野里,仍漂着一条流泪的鱼,和一个若有若无的传说。

           B

           立秋好一阵子了,心还在夏季里跋涉。
           叩问上苍:谁让你在我的季节里穿越,却无视我高贵的感觉?
           我许诺:下一世,让我在最美的时刻遇见你,让你不可避免地注视我,让我站在你必经的路口,等候你,守望你,让你无处逃避,无法逃脱,直到你的灵魂为我所摄。

           C

           目光与目光缠绕,季节与季节交错。
           在遥遥的时空里走着,走着。突然相逢于某个角落。
           知道么,那个缘木求鱼的传说?求的,并非是一条鱼啊。鱼怎么会爬上树去哭?又怎么不可能?

            可我,注定要成为你今生的木鱼。从鱼到木鱼,是怎样一种铭心刻骨的过程!大彻大悟后,方知自己是一只木鱼,被你温馨的手指敲着,被你用一生的心事托起,若有所思地敲击。直到你的心事敲成满地落红。直到你沉重的心敲击成虚无、空灵,敲成无边无际的沉静。

           D

           只有你,能让我把心事浓缩成歌,置于记忆的红匣内,置于时间浓暗的隧道,秘密地包起,然后,轻装出发,继续下面的生活。
           你是我今生今世的泽啊!
           漂泊再漂泊。泽,我亲爱的湖泊,依旧想起你滋润我的时刻。
           让你的笑容升起再升起吧!在如此深刻的夜里,让我们彼此放逐魂魄,让呼吸贴近呼吸,让拥抱渴望拥抱,让夏日绚烂的花朵,灿烂成歌,灿烂成火,灿烂成下世缤纷的你我……

           E

           你如此沉默,被沉默包裹。怎么了,泽?有许多的话,你怎么不说?
           聆听天籁之音。我早已远离了修炼的意境,忘记了凤凰还需要涅小
           我被快乐包围着,我被幸福环绕着,我被思念缠绵着,仅仅因为心里有你,泽。
           你如一盏灯,照彻了我的天际。你还能照我多久,泽?
           泽,我梦中的风景,我灵魂的家园。惟有你,才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安宁,什么是沉静。在我幽静的心房里,在我飘荡的灵魂里,在我苍白的思念里,畅游着你恬静的笑容与睿智的执著。
           泽,那捧着石子的孩子,就是你么?

           F

           找寻你的日子里,我用思念之手,一遍遍地遥想你,触摸你,你的头发,你的思想,你的骨骼。
           你在哪里等我,泽?
           你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
           我是你匆匆的过客吗?

           G

           殷红的血漫过掌心,渗透思念抵达湿润的季节,抵达你疼痛无比的心窝。我已经衰竭。因为思念,因为饥渴,因为无法诉说。昔日丰腴的身体已憔悴成瘦削,憔悴成骨骼,只剩下遍身的刺,满心的结。

           你是我生命中的什么?谁能够告诉我?
           你如何知道,泽!北方,有条流泪的鱼,在涉一条无法逾越的时间之河。

           H

           落雨了,泽。好大的雨啊!落在你的心田,是否会荡起圈圈涟漪?
           落雨的时刻,让我想起你,想起南方湿润的雨季。
           青鸟的翼翅已被尘世的霜雪打湿,载不动一片轻柔的相思。负重的心事如世俗的河,流淌着若明若暗的颜色。
           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归时,我那颗殷红的心呢?

           I

           北国有雪,南方有歌。
           南方的歌,可以穿透北方的雪,而北方的雪,永远也不可能融化南方的歌吗?
           是谁,在雪与歌之间翘首,遥望那颗无望的孤独之果?
           泽,浩浩荡荡的泽,你活在我亲切的记忆里,简单而又纯洁,遥远而又深刻。

           J

           你是一片林,而我,仅是一株木。泽,谢谢你!你已把林子给了我,那是你生命的根啊!我还能期望什么?惟有心,心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把你的音容打磨成玛瑙,用思念的金线串起,珍藏在思想里,在锐利的光芒里。直到灰飞烟灭的那一刻,直到化为雾,化为雨,化为霜,化为雪。把心的房子扫净,请你来,请你来坐一坐。哪怕片刻。我已将杯子注满了清水。你不来的日日夜夜,谁在暗处,唱着哀伤如诗的情歌? 

           K

           花开花落,云来云往。泽,你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忘记我?
           我是那条流泪的鱼啊,泽!你不记得了吗?
           认识你,已是我最大的收获。
           除此之外,我还能够奢望什么?
           在通往天堂的道路上,我等你,遥遥无期


          6楼2006-09-03 20:19
          回复
            小鸟,你飞向何方

            赵丽宏
             

             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的沉默的鸟巢里。

              我喜欢泰戈尔的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的嫩的手指翻得稀烂。好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然而,“文化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的朴素的白袍。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

              我还是喜欢泰戈尔。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结果,当然叫人失望。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当于店员的粗心吧。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挤夺着《飞鸟集》的一片绿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象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那就给你吧。”声音,清脆得象小鸟在唱歌。
              我有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于是,我轻轻问道“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谁的书?”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印度老爷爷。我喜欢他。”说罢,用手做着捋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使年青,我还是懂得这一点。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我只看见她的背影:一件浅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她走了,象一缕轻盈的风,象一阵清凉的雨,象一曲优美的歌……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旧书店里的好次邂逅,留给我的印象竟是那么强烈。真的,生活中有些偶然发生的事情,有时会深深地刻进记忆中,永远也忘记不了。我不知道那个小姑娘的名字,甚至没有看仔细她的容貌,但,她从此却常常地闯到我的记忆中来了。当我看着那些在街头吸烟,无聊,踯躅的青年,心头忧郁发闷的时候,当我读着那些大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奇文,两眼茫然迷离的时候,她,就会悄悄地站到我的面前,眨着一对明亮的眼睛,莞尔一笑,把一本《飞鸟集》塞到我手中,然后,是那唱歌一般悦耳的声音:“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
            


            7楼2006-09-03 20:20
            回复
              大 明 湖 秋 色 
               
              作者:潭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2 更新时间:2006-5-12 
               
               大 明 湖 秋 色
               
                大明湖位于济南城的北面,是济南的著名的风景区。古人称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湖面宽阔明净,岸边绿柳垂杨,城南的千佛山倒影湖中,湖上小岛建有亭台楼阁。湖水、青山、蓝天、岸柳、亭台组成了一幅明净亮丽的彩色画卷。时令进入秋天,湖面荷花虽已不多,但在田田的荷叶中偶尔伸出一支两支粉红色的荷花或黄白色的莲蓬,更显出大明湖秋色的皎洁明净。今年的天气异常,“南凉北热”,九月的济南正是“秋老虎”的天气,走在大街上,如同进入大蒸笼。可是,在大明湖,绿柳垂杨,凉风习习,宁静幽雅,令人心旷神怡。
                我沿着湖边缓步慢行,赏湖光山色,品亭台的雕梁画栋,不知不觉来到了雨荷亭,这亭是最近因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火暴而命名的。人们在雨荷亭中小憩,回味琼瑶作品的余韵,真是别有一番情味。
                我游大明湖正好是教师节,济南各学区的师生正云集大明湖举行各种游艺活动。鲜艳的节日盛装,一群群、一簇簇,歌声笑声 在湖面荡漾,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湖中新建了一座环型彩色喷泉,数十支彩色泉水迸射,高达丈许两丈,回环往复,使整个大明湖充满着活跃的生气,成为大明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正沉醉在这湖山掩映、杨柳飘佛、泉水环舞、歌声荡漾的大明湖的秋色中,突然听到了湖的那边传来了清纯的歌声,那明明白白是演唱着《烛光里的妈妈》。清晰而颤动的童音,如诉如泣,似在呼唤,又似在祝祷,撼人肺腑,唤起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感。歌声在湖面扩散,在无边的秋色中飞入云端……
                大明湖的秋色真美!
               1999,9,20


              10楼2006-09-03 20:21
              回复
                美丽的丽江古城 
                 
                作者:妩心如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3 更新时间:2006-4-14 
                 
                (引子)

                 烟花三月,春光明媚,我开始了为时八天的云南边陲一游。

                 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里,我尽情地享受到了大自然赐予我的一切,不管是茂密的森林还是圣洁的雪山;在这里,我享受着各民族大团结的浪漫情怀。我看着傣家的象鼓舞,喝着白族的“三道茶”,体检着哈尼族的奔放与热情,赞叹着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回味着摩梭人的走婚之旅...... 

                 三月三十日(晴)
                 这是一幅宛如清明上河图的东方繁华古城——丽江!
                 她是我国四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其中之一,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云南的西北部,她古老的东巴文化更是一块令中外赞叹不已的神秘瑰宝。
                 丽江是个多民族小城,以纳西族为主。丽江古城仿佛是一座世外桃源,五彩花石铺就的小道穿街而过,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在这里被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布满小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情画意之景观。水中,名贵的鳟鱼及锦鲤在飘逸如发的水草中悠闲自在的游弋着,这是鱼儿的自由世界,没有人会打扰他们。沿河两岸民居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的精细雕绘目不暇接,喜庆的红灯笼高高挂着,处处绿荫飞花,名胜古迹随处可见。“高原姑苏”这个美名被她用之一点也不为过。
                 这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上而下以来就是滇、川、藏的交通枢纽,是从古到今的“茶马古道”。城中心的四方街更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五花石铺地,天天日薄西山以清水洗街,带着极浓的民族传统特色的商铺林立。一群纳西老人围转在一起载歌载舞,唱着古老而动人的纳西民谣,一派祥和之气象。
                 坐在街边民居的茶楼里赏着花,品着茶,看着如织的游人,凝眸着墙上纳西的象形文字,听着悠扬的音乐,一种怡然的恬静由心而起,让人置身于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如痴如醉。


                12楼2006-09-03 20:22
                回复
                  清香的茉莉 
                   
                  作者:楼阁茉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56 更新时间:2003-11-21 
                   

                  纤纤一株茉莉
                  叶片椭圆翠绿光泽照人
                  那玲珑剔透的小花
                  如刻玉雕琼
                  在不经意间默默的开放
                  那淡雅清新的幽香
                  芬馨袭人
                  深深的吸一口
                  令人产生幽静凉爽之感
                  置一盆茉莉于室内吧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泡一杯茉莉花茶
                  看那沸水中慢慢舒展纤巧的花瓣
                  在青绿的茶水中弥漫开来
                  仿佛演绎那千树万树梨花开放的迷离风情
                  在幽幽秋季的夜晚
                  哼一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那悠扬的旋律和着清凉的晚风
                  把愉快的心情放飞
                  留一抹沁人的清香在心的深处……


                  15楼2006-09-03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