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定丁丑科状元吴潜
这不是两句完整的诗,而是我集吴潜不同词中的两句凑的。为什么要凑这两句,是因为我觉得把它们凑到一块能够完整地体现吴潜一生的坎坷与诗词的底蕴。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取状元后官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理宗绍定四年(1231)迁尚右郎官,因都城遭大火,上疏请“修省”,得理宗嘉纳。又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江东安抚留守等。端平元年(1234),吴潜因应诏直言,根据南宋政权屈居江左,苟且偷安;君臣骄奢淫逸,沉湎于声色;朝廷内部,奸佞弄权,迷君误国的形势,他提出“以静专察群情,以刚明消众慝,毋以术数相高,而以事功相勉,毋以阴谋相讦,而以见识相见”,不仅未为朝廷采纳,反而被罢奉千秋鸿禧祠。后历任秘阁修撰、工部侍郎知庆元府等,淳佑十一年(1251),由绍兴府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又进封崇国公。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并提出“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诸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对蒙古,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没想到却遭到政敌萧泰来等的弹劾,说他“如王安石而又过之”,次年即遭罢相。宝佑四年(1256)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1259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出兵三路,进攻南宋。理宗不思抗击,反让董宋臣、丁大全等人准备迁都逃亡,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正直朝臣的强烈反对,在文天祥等人的强烈要求下,理宗只好贬逐了两人,让吴潜、贾似道主政。吴潜任左丞相,进封许国公,复职后的他调集诸军击退元兵。他痛感南宋国势衰微,认为推原祸根,良由近年佞臣迷国误军所致,并极力抨击丁大全、萧泰来、沈炎等佞臣,结果却反遭他们的弹劾与造谣。吴潜有个哥哥叫吴渊,通过读书也获得了官职,兄弟二人人称大、小吴公。于是他们便编造了这样一个谣言,并向理宗密报:“外面有童谣称道:‘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毒业虫,夤缘攀附有百足,若使飞天能食龙。’”贾似道求取权力的法术就是瞒和骗,他怕吴潜把守卫鄂州的功劳争归己有,也怕吴潜揭穿了他背着理宗同元军签下的条约,就以吴潜反对立赵祺做太子为名,离间吴潜和理宗的关系。理宗再次下令削去了吴潜的左丞相之职,贬谪建昌军,后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在流放途中,贾似道密使人投毒。一种说法,吴潜是被毒死,一种说法是吴潜早有防范,未果。景定三年,吴潜死。德佑元年(1275)平反,复原职,赠少师。遗憾的是南宋离灭亡只有三年了。
吴潜兄弟俩很小时,母亲就去世了,他们是在饱读诗书的父亲和慈爱的后母的管教下成长的,聪明好学,相亲相敬,由于儒家理学思想的浸染,他们很小就立下了为百姓干一番事业的志向。由此他以正直无私、忠义爱国见称于史。当他兼权沿江制置时,他订立了“义船法”。为了防守定海、淮东、京口等战略要冲,先前的制置使司,每年都要从明、温、台三郡征调大量民船。被征调的民船,不仅要遭受损失,官吏们还会乘机作奸索贿,成为民间的大患。吴潜到任后,命令三郡所属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并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利,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著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绰。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竞出大舟以听调发。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又“设永平寨于夜飞山,统以偏校,饷以生券,给以军舰,使渔户有籍而行旅无虞。设向头寨,外防倭、丽(高丽),内蔽京师。又立烽燧,分为三路,皆发韧于招宝山,一达大洋壁下山,一达向头寨,一达本府看教亭。从亭密传一牌,竟达辕帐。而沿江沿海,号火疾驰,观者悚惕”。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冯梦龙后来评说道:“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这里,我们还可看出,倭寇海盗早在宋朝即以为患,而他恐怕还是最早抗击倭寇之人。面对南宋偏安小朝廷外弱内乱的局面,许多有志之人翩然引去,他自己也时常感到报国无门忧郁难申。“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当被贬建昌路过滕王阁,他再次写了首《满江红》:“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虽如此,他仍然表示:“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来到循州,心知贾似道不会放过自己,便预先写好了“棺材铭”:“生于言川,死于龙水。大布深衣,缁冠素履。藉以纸衾,覆以布被。一物不将,敛形而已。其人伊谁?履斋居士。”但看到循州城常受东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大片农田十年九涝,便倡导邑人修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后人乃筑正相寺立三沙书院来纪念他。
看到南宋王朝奸臣当道,日衰一日,他忧心如焚,常常独自坐在那儿,沉思着什么,一天,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无法再回到京城去了,我将死之夜,必定风雨大作。”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雨交加,第二天一早人们去见吴潜时,他端坐在那儿,已经紧紧闭上了双眼。吴潜墓原葬循州,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仍然保持宋墓的原有风格,“也”字形。吴潜的子孙繁衍闽南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闽南吴姓把他尊为始祖。而事有巧合。德佑元年(1275),祸国殃民的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于是有人叹曰:“十五年前一转头。”
这不是两句完整的诗,而是我集吴潜不同词中的两句凑的。为什么要凑这两句,是因为我觉得把它们凑到一块能够完整地体现吴潜一生的坎坷与诗词的底蕴。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取状元后官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理宗绍定四年(1231)迁尚右郎官,因都城遭大火,上疏请“修省”,得理宗嘉纳。又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江东安抚留守等。端平元年(1234),吴潜因应诏直言,根据南宋政权屈居江左,苟且偷安;君臣骄奢淫逸,沉湎于声色;朝廷内部,奸佞弄权,迷君误国的形势,他提出“以静专察群情,以刚明消众慝,毋以术数相高,而以事功相勉,毋以阴谋相讦,而以见识相见”,不仅未为朝廷采纳,反而被罢奉千秋鸿禧祠。后历任秘阁修撰、工部侍郎知庆元府等,淳佑十一年(1251),由绍兴府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又进封崇国公。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并提出“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诸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对蒙古,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没想到却遭到政敌萧泰来等的弹劾,说他“如王安石而又过之”,次年即遭罢相。宝佑四年(1256)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1259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出兵三路,进攻南宋。理宗不思抗击,反让董宋臣、丁大全等人准备迁都逃亡,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正直朝臣的强烈反对,在文天祥等人的强烈要求下,理宗只好贬逐了两人,让吴潜、贾似道主政。吴潜任左丞相,进封许国公,复职后的他调集诸军击退元兵。他痛感南宋国势衰微,认为推原祸根,良由近年佞臣迷国误军所致,并极力抨击丁大全、萧泰来、沈炎等佞臣,结果却反遭他们的弹劾与造谣。吴潜有个哥哥叫吴渊,通过读书也获得了官职,兄弟二人人称大、小吴公。于是他们便编造了这样一个谣言,并向理宗密报:“外面有童谣称道:‘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毒业虫,夤缘攀附有百足,若使飞天能食龙。’”贾似道求取权力的法术就是瞒和骗,他怕吴潜把守卫鄂州的功劳争归己有,也怕吴潜揭穿了他背着理宗同元军签下的条约,就以吴潜反对立赵祺做太子为名,离间吴潜和理宗的关系。理宗再次下令削去了吴潜的左丞相之职,贬谪建昌军,后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在流放途中,贾似道密使人投毒。一种说法,吴潜是被毒死,一种说法是吴潜早有防范,未果。景定三年,吴潜死。德佑元年(1275)平反,复原职,赠少师。遗憾的是南宋离灭亡只有三年了。
吴潜兄弟俩很小时,母亲就去世了,他们是在饱读诗书的父亲和慈爱的后母的管教下成长的,聪明好学,相亲相敬,由于儒家理学思想的浸染,他们很小就立下了为百姓干一番事业的志向。由此他以正直无私、忠义爱国见称于史。当他兼权沿江制置时,他订立了“义船法”。为了防守定海、淮东、京口等战略要冲,先前的制置使司,每年都要从明、温、台三郡征调大量民船。被征调的民船,不仅要遭受损失,官吏们还会乘机作奸索贿,成为民间的大患。吴潜到任后,命令三郡所属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并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利,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著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绰。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竞出大舟以听调发。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又“设永平寨于夜飞山,统以偏校,饷以生券,给以军舰,使渔户有籍而行旅无虞。设向头寨,外防倭、丽(高丽),内蔽京师。又立烽燧,分为三路,皆发韧于招宝山,一达大洋壁下山,一达向头寨,一达本府看教亭。从亭密传一牌,竟达辕帐。而沿江沿海,号火疾驰,观者悚惕”。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冯梦龙后来评说道:“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这里,我们还可看出,倭寇海盗早在宋朝即以为患,而他恐怕还是最早抗击倭寇之人。面对南宋偏安小朝廷外弱内乱的局面,许多有志之人翩然引去,他自己也时常感到报国无门忧郁难申。“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当被贬建昌路过滕王阁,他再次写了首《满江红》:“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虽如此,他仍然表示:“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来到循州,心知贾似道不会放过自己,便预先写好了“棺材铭”:“生于言川,死于龙水。大布深衣,缁冠素履。藉以纸衾,覆以布被。一物不将,敛形而已。其人伊谁?履斋居士。”但看到循州城常受东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大片农田十年九涝,便倡导邑人修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后人乃筑正相寺立三沙书院来纪念他。
看到南宋王朝奸臣当道,日衰一日,他忧心如焚,常常独自坐在那儿,沉思着什么,一天,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无法再回到京城去了,我将死之夜,必定风雨大作。”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雨交加,第二天一早人们去见吴潜时,他端坐在那儿,已经紧紧闭上了双眼。吴潜墓原葬循州,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仍然保持宋墓的原有风格,“也”字形。吴潜的子孙繁衍闽南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闽南吴姓把他尊为始祖。而事有巧合。德佑元年(1275),祸国殃民的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于是有人叹曰:“十五年前一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