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吧 关注:62,835贴子:604,239

【转载】一位博主的文章——《杀人的流行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逛博客,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转载过来,和鲁吧吧友一起分享。


IP属地:上海1楼2011-11-26 15:57回复
    《杀人的流行话》
    时下,流行话漫天飞,有一句,却能杀人:凡指责他人的,皆因得不到人有的东西。 譬如,见一权贵,一妻数小三,闲人便不平起来;虽未动拳,却也指天划地,唾星翻飞---套上流行语,就显出了龌鹾:人非圣贤,小三之嫩似是人人垂涎的;倘闲人也逢艳福,软玉凝脂,左拥右抱,大抵是不骂的,恐还要飘飘欲仙;开骂,得不到而已。
    这样一说,骂人者就先短了底气,再一细想,缩着颈,竟脸红起来,仿佛被人捉奸在床,赤条条的露着阴处。如此类推,许多事便都骂不得了:赃官骂不得,护短的骂不得,结伙的骂不得,见死不救的也骂不得---鸟为食死,人为财亡;一群黑老呱,论不得黑白;机会罢了。聪明人看出端倪,率先去骂规则,意思间,倘有一笼子,把那些小三、小四,鸟一样罩住,婉转啼鸣,风情万种;任权贵青筋暴绽,搓手顿足,近在咫尺,也只能望洋兴叹,秋毫无犯。
    可惜,笼子总得人做,很难保做贯箍桶、锤镰活计的木匠、铁匠,真能做出既不囚人,又密不透风的玄妙笼子来;再者,即使做出,权贵们也大可花些银两,暗中留下机关---唉,聪明常被聪明误,末了,不见笼子,人倒先骂不得了。当然,规则是可以骂的,却总不是味:既然人人一样,赛跑似的,捷者先登,这不仅不丢脸,反倒颇有些体面;一旦失足,也可慷慨悲歌、泗泪俱下,俨然是规则的受难,凭空添了一份勇武豪气,相形之下,倒显出骂者的怯懦与卑琐。
    于是,就有了流行话,也有了流行话的效应:大街小巷拐带小三的,蓦地,成了人们的孪生兄弟,单怕被人伤着;更怕嘴碎,露出马脚,都恨不能磁人般护着。倘有憨人嗫嚅,便群起而攻之:假正经,就你个色?---要紧的,是先把人扯平;彼此观望,如在浴池里,赘肉毛须,坦露无余,如出一辙,虽说不上俊俏,倒也看着舒服。省的蹦出个圣贤罕物,明晃晃的照着,大家都孙子样的不快。
    至于小三之类的义愤,权当孩子使性,大可不必计较,慢慢等待那个虚虚渺渺的笼子。唯一烦闷的,是剩下的几个真不纳小三的人,仿佛厮守黄脸婆是件挺乐的事。不过,此刻他们也颇犯嘀咕,苦丧着脸,一个劲的往丢人处琢磨:自家命苦,是天生残缺,还是劳累成疾呢?据说,有心窄的,屡屡求医问药,厉害的,还真动过轻生的念头。
    其实,人并不是只马猴,可着劲的鼓骚;他还能管住自己,做他该做的,这才有了黑白、人兽之分。流行话一出,人人都说,人人都做,也就模糊了本来的面目。流行就是真的,真的就能杀人----滑稽的是,人人都急于削足修面,艳抹更新,生怕遮不住旧痕,落一个老套的丑名。整日里,跃跃欲试,恨不能脱胎换骨,独领风骚,竟没人去想,倘照一下镜子,会不会映出满脸的紫皱和半截尾巴;更没人去想,这流行从何而来,又把人拽向何处?
    真的想骂,也该骂:妈妈的!


    IP属地:上海2楼2011-11-26 15:58
    收起回复
      精辟


      IP属地:江苏3楼2011-11-26 16:07
      回复
        最近总是看到这样的事情,救人的,专一的,反倒要经过种种的拷问和锤炼,最后,弄得他们都羞怯,没有底气,好像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似的。这是不是就是语言困境?
        在一个没有标准的地方,大多数的就是真理。你不随从,就是独特,就是怪异。但是,人,真能像狗一样活?


        IP属地:上海4楼2011-11-26 17:03
        收起回复
          哈哈。。。


          5楼2011-11-26 19:05
          回复
            哈哈,越看越想笑。“唯一烦闷的,是剩下的几个真不纳小三的人,仿佛厮守黄脸婆是件挺乐的事。不过,此刻他们也颇犯嘀咕,苦丧着脸,一个劲的往丢人处琢磨:自家命苦,是天生残缺,还是劳累成疾呢?据说,有心窄的,屡屡求医问药,厉害的,还真动过轻生的念头。”


            7楼2011-11-26 19:34
            回复
              我觉着吧,说话要适应时代背景。辛亥**之后就不应该再有人这样说话了……白话文的好处胡适都讲明了,何必盲目仿古,弄巧成拙!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1-11-26 23:00
              收起回复
                明白了楼上,对你来说,这已经是文言文了。


                9楼2011-11-26 23:09
                收起回复
                  的确,我不能顺利读下来。不过看懂还是不成问题的,我只是感觉这样写东西有点做作,为啥要取其糟粕,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1-11-26 23:36
                  回复
                    真无奈,这就是教育的失败:明明是口语,偏看成文言。说到做作,老兄倒真得真谛,几句话,就的确、难免、取其糟粕、附庸风雅,这不造作?至于杂文幽默、隐晦的艺术性,恐怕对你更艰涩了。当然,最好直接的喊口号,你大概能看明白;这也是某种智商最喜欢的。


                    11楼2011-11-26 23:55
                    回复
                      喂,你在吗?今夜醉酒,真想与你聊聊语言的问题。不同的语言风格,构筑不同意境,也会影响人的思维。现代性的贫瘠,与语言的风格有极大关系。许多人以为鲁迅的语言是迫不得已,其实这是一种极肤浅的认识。坦率的说,抽去鲁迅的语言风格,就不会有鲁迅的艺术感染力。看样子你像个学生,问一下,你能想象一种白话的《诗经》或《史记》吗?也许好懂,但恐怕就失去韵味了。问题是,恐怕许多人并不知道韵味是什么东西呢。


                      12楼2011-11-27 00:13
                      收起回复
                        很久没进鲁吧了,喝点酒,有点怀旧,进来看看,不想又插嘴说话了。算了,怕说多了,又要伤人,就此打住。拜拜!


                        13楼2011-11-27 00:16
                        收起回复
                          说成语是做作吗?成语是古体文章流传至今的精华,糟粕之外的东西。而诗经,礼记是适应当时文化的。举个例子,现在的小孩花几百块钱买破了洞的牛仔裤,显得有个性,摇滚范。乞丐裤最早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美国,因为那些嬉皮士类嬉皮士们买不起裤子穿,并且不认为贫穷很丢人。现在人追求别人最不在乎的,最糟粕的。古文在古代是“潮流”,在现代是教育孩子们不要忘了老祖宗,仅仅是历史意义而已,辛亥革1命之后就不适应社会了。原文是写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看得吧?可是我怎么看都像晚清的秀才写的。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1-11-27 09:35
                          回复
                            十一楼的,你说原文是口语?七十年前的口语吧?现在有人每天这样说话吗?我倒想起了孔已己……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1-11-27 09:40
                            回复
                              还有这怎么能是智商的问题,我强调的是这样不适合现在!(皇帝内经我都读得懂)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1-11-27 0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