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兽吧 关注:880贴子:2,741
  • 8回复贴,共1

【龙的传人】马昌仪:山海经图与远古图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也有人说,《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一部奇书。所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烟尘中佚亡不存了。但曾经存在过的山海经古图,以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图画,开启了我国古代以图叙事的文化传统。
---------转自山海经吧



1楼2011-10-14 17:43回复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也有人说,《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一部奇书。所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烟尘中佚亡不存了。但曾经存在过的山海经古图,以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图画,开启了我国古代以图叙事的文化传统。


    2楼2011-10-14 17:43
    回复
      郭璞所说的“畏兽”指的是那些有威力的神与兽。在此,我们不妨借用神话学家饶宗颐对畏兽与畏兽画的界说:
      畏兽谓威(猛)之兽,可以辟除邪魅,祓去不祥……古人图画畏兽,正所以祓除邪魅……《山海经》之为书,多胪列神物。古代畏兽画,赖以保存者几希![3]
      “畏兽画”最鲜明的特征是,具有辟凶邪、御妖厉、辟兵刃的功能,因而带有巫图的性质。古代的畏兽画,赖《山海经》得以保存。
      晋代另一位曾为《山海经》作《图赞》的是前凉王张骏(公元307-346年)。据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张氏《图赞》约成书于咸康年间(公元335-342年),晚于郭氏《图赞》。今存标明张氏《图赞》者仅两条。[4]
      晋代还有一位明确记载《山海经》有图,而且名之为山海图者,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公元365或372-427)。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一首写下了传之千古的名篇:“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流观山海图”的诗句不知激励了多少代人,为这山海图苦苦追寻


      4楼2011-10-14 17:43
      回复
        然而,郭璞、张骏、陶渊明所见过的畏兽画、山海图早已亡佚,不复存在了。但图画山川奇异之物,在我国是有悠久传统的。除了已经亡佚的山海经古图外,20世纪出土的文物中,也不乏这类题材的图画,如:远古的岩画、青铜器上的纹饰、帛画缯书上的怪神畏兽,无不以图画的方式为我们记载了人类原始图画时代的壮观景象,而古代的畏兽画也出现在这些上古的画面中。在这里,我们从考古文物中,选取一些与《山海经》同时代的战国早期漆器上的漆画、战国中期青铜器上的针刻画等等上古图画,加以介绍和比较,或许可以把我们带进祖先的图画世界,领略一下古老的图画时代的风采,并和古代的畏兽作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5楼2011-10-14 17:44
        回复

          其二,巫师与水神家族〔导-2〕。[7]
          这一系列图像的组合,说明巫师与水神及其家族一样,所扮演的都是镇墓的角色。这里选的是墓主内棺东侧壁板左半下部花纹。画面由四个方格图组成,左部两个方格与右下部方格主题相同,都是水神及其龙蛇禽鸟家族。右上部方格是六位右手执双戈戟的戴面具的巫师。饶宗颐认为:“卜辞有〇字……〇字下从大,头上戴假面,随县曾候乙墓棺椁漆画执戈带面具作可怖形状,正极相似,说者谓这图像即是〇[其+页]头,为圹中驱除恶鬼,保护死者。”[8]在这六位戴面具的巫师中,左列上下两位的形象值得特别注意。此二神的双手作鸟翼状,身有鳞,下身有鱼尾。此外,二神戴尖角巨耳的面具,也可以认为是珥蛇的一种变形。这位具有鱼鸟双重特征而又珥蛇的神,同样有可能是海神兼风神的禺强。郭璞在给《海外北经》禺强作注时,曾引述过一段话:“北方禺强,黑色手足,乘二龙。”袁珂认为“黑色”当是“鱼身”之讹。这“鱼身手足”的形象正与这两位人面、鱼鸟双身、有手足的水神相合。水神同时具有巫师的职能,在古代的神只中是十分常见的。
          湖北多水,水神及其龙蛇家族扮演镇墓的角色实在最恰当不过。因此,在墓穴与棺椁上绘画水神、龙蛇禽鸟家族以及戴面具的巫师,同样都是为了辟邪避水禳灾,保护死者。
          (2)在随葬的乐器和日用器皿中,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的锦瑟上的漆画,最值得注意。锦瑟是战国早期的遗存,长约124厘米,在瑟首、瑟尾与立墙上都有精美的彩绘图画。


          7楼2011-10-14 17:44
          回复

            其二,关于无头神与断头神。高庄战国墓铜器刻纹上有不少没有脑袋的兽,也有头断了还继续活动的怪神。先说无头神。仔细观察,画面上没有脑袋的形象有两种情况,一是铜器破损,刻纹断裂,正好少了个脑袋,这种情况在前面我们所选的〔导-5〕画面上就有:另一种情况,画面没有裂痕,而且无头者数量不止一个,显然是作画者有意为之。在[导—5]铜箅形器外圈的画面上,从左到右,这类无头兽有四只之多,画面右上方也有一只。再来看断头神。画面中央有一杠着八齿横木的怪神,鸟首人身,头上长两个长角。有趣的是,人身上的鸟头是断了的,头虽断,人身与肩上扛着的横木却不倒。为什么没有了脑袋、断了脑袋的神和兽还在活动,还在有序的画面上占有一席地位呢?《山海经》中,像这样的无头神、断头神有十多个,如《海外西经》的形天,被砍了脑袋,还要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操干戚,继续战斗(见本书蒋绘本第44图);《大荒西经》有夏耕尸,是个没有脑袋的大将,夏耕被夏王砍了头,仍然手操戈盾,站立尽职(见本书蒋绘本第70图);《大荒北经》有戎宣王尸,是一头被砍了脑袋的马〔导-6〕,传说治水的鲧原来是一匹白马,被砍首后成了戎宣王尸的样子。如果我们把《山海经》的尸神戎宣王尸、形天、夏耕尸等等,和高庄墓铜器刻纹上的无头马、无头神、断头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属于同一类神话形象。我们称之为尸象、尸神,指的是神或兽由于某种原因被杀、被砍头,其灵魂不死,以尸的形态继续活动。《山海经》的尸神有十多位,其中的大部分,读者都可以在本书见到。高庄墓铜器刻纹上无头断头形象的出现,正好反映了我国汉代以前所独有的尸象的灵魂观念,在战国时代的江苏地区十分流行。
            


            10楼2011-10-14 17:45
            回复
              其三,〔导-5〕图画面中部和中下部各有一头背上有两撮毛的兽,原报告者认为是《海外西经》的吉祥之兽乘黄。乘黄是一种神马,又名飞黄、腾黄,背上有两角(一说三角),乘之寿二千岁。画面上的两角被画成两撮毛,或许是此兽的一种变形?
              (2)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出土的铜器中,也有精美的畏兽图。[13]


              11楼2011-10-14 17:45
              回复

                在对山海经图“畏兽画”与战国时代的若干图画的粗略比较中,我们发现,二者在巫术功能、画面的背景与生态环境、主角、图画叙事的特征和艺术手法等等都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其性质如鲁迅所说的《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以巫为根柢,多喊古神话的特征相合。对我们理解已经失传了的《山海经》古图,修复山海经图的传承之链都有重要的意义。
                郭璞、张骏、陶渊明时代的畏兽画与山海图早已佚亡,原始的山海经图究竟是怎样的呢?历代注家和研究者对《山海经》古图的推测,大致有四种说法: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巫图说。[15]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已在《古本山海经图说·序言》中做了阐述,这里不赘。上文我们所引用的几幅战国时期的文物巫图,或许可以给山海经图巫图说提供一些可做对比的形象资料,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山海经图为“述古之秘画珍图”[16],再次为山海经图抹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
                据历代资料记载,山海经图至少有下列三种:
                一,古图。明代注家杨慎在《山海经后序》中说:“九鼎之图,……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已今则经存而图亡。”[17]清代注家毕沅在《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中也说:“《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18]可知九鼎图、汉所传图,以及郭璞作《山海经图赞》、注《山海经》,陶潜写“流观山海图”诗时见到的山海图都属于古图。
                二,南朝画家张僧繇与宋代校理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宋代《中兴馆阁书目》云:“《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铨次馆阁图书,见僧繇旧踪尚有存者,重绘为十卷。”[19]
                三,“今所见图”——明清时代的山海经图。清代注家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说:“今所见图复与繇、雅有异。”[20]郝氏所说的“今所见图”,乃指郝氏当时所见到的明、清时期绘制与流传的《山海经图》。
                三类山海经图中,古图早已亡佚,而张僧繇、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亦不可复得,给我们了解和研究山海经图造成许多困难。因此,要研究山海经图,一方面要对“今所见图”做全面深入的比较和探讨;另一方面,寻找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形象视觉资料,追溯有图有文的《山海经》的原貌。
                


                13楼2011-10-14 17:45
                回复
                  注释:
                  [1] 郭璞著《山海经图赞》二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有记载。宋代《中兴馆阁书目》记:“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传凡二十三篇,每卷有赞。”现存《图赞》文字二百六十多则。
                  [2] 饶宗颐在《〈畏兽画〉说》一文(《澄心论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中,引用了一则资料,云:“氐人国,人面鱼身而无足。”郭注:“画:胸之以上人,胸以下鱼也。”(《海内南经》)经查:宋版尤裘《山海经传》、清版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清版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及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诸本,郭氏注文为:“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未见“画”字。《百子全书》本郭注:“盖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盖”、“尽”与“画”的繁体字字形相近,古刻本中,三字相混是很可能的。从词义看,“盖”字比较符合郭璞注文的风格;从内容看,“画”字似乎也体现了郭氏据图释经的原意。记此以备参考。
                  [3] 饶宗颐《澄心论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65-266页。
                  [4] 张骏,字公庭,前凉人。称凉王,在位22年。好古博识,善属文,有集八卷,已佚,只存数篇。目前所知标明张氏《图赞》者,有“飞鱼赞”、“〇(马)赞”。参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5] 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是指长沙大山战国墓的女子与龙凤图,长沙子弹库战国墓的男子御龙图;缯书是指长沙子弹库战国墓的楚帛书十二月神图。本书的释文部分将把上述诸图与《山海经》的神话形象作比较。本节有关帛画、漆画、青铜器上的针刻画的记述,参见李松主编《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6] 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是指长沙大山战国墓的女子与龙凤图,长沙子弹库战国墓的男子御龙图;缯书是指长沙子弹库战国墓的楚帛书十二月神图。本书的释文部分将把上述诸图与《山海经》的神话形象作比较。本节有关帛画、漆画、青铜器上的针刻画的记述,参见李松主编《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7] 《曾候乙墓》图22。
                  [8] 饶宗颐《殷上甲微作禓(傩)考》,台北《民俗曲艺》第84期,第34页,1993年。
                  [9] 《信阳楚墓》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图24。图名及对图像的描述请参考该书第29-30页。
                  [10] 《淮阴高庄战国墓》淮阴市博物馆,《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图18。美术史专家李松为我提供了他讲课用的高庄墓的图,并给予许多帮助,特此致谢。
                  [11] 《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图20。
                  [12] 王崇顺、王厚宇《淮阴高庄战国墓铜器图像考释》,《东南文化》1995年第4期,南京。
                  [13] 《山彪镇与琉璃阁》郭宝钧著,考古学专刊乙种第11号,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65-66页。狩猎纹奁图见图29;狩猎纹壶图见图版93。
                  [14] 《召湾汉墓出土釉陶樽浮雕浅释》何林,《内蒙古文物考古》1982年第2 期,第25页,图2。
                  [15] 见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序言。
                  [16]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40页。张氏在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中,列举了97种“述古之秘画珍图”,其中有“山海经图”和“大荒经图”。
                  [17] 明•杨慎《山海经后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18] 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古今本篇目考》光绪十六年学库山房仿毕氏图注原本校刊。
                  [19]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五卷》宋•陈骙等撰、赵士炜辑考,见《中国历代书目丛刊》许逸民、常振国编,现代出版社1987年,第410页。
                  [20]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嘉庆九年1804),据《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21页。
                  (此文系《全像山海经图比较》一书《导论》的第一节。发表于《民族艺术》杂志。由于是文本文件,图没有上传。其他章节请参阅该书,学苑出版社2003年。)


                  14楼2011-10-14 1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