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缅语吧 关注:187贴子:1,992

回复:上古音研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本人分析无误,则景颇语、独龙语之“次要音节”形式应比藏文复辅音更古老,藏文复辅音只是这种弱读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在“解析藏文”中,本人认为应更多参考景颇语、独龙语、门巴语等语言的形式,有些时候,这些语言的语音形式比藏文还古老、原始。




IP属地:湖北669楼2012-05-01 15:31
回复
    藏文【针】khab 来自原始汉藏语*qhab~qab(其他藏缅语的零声母来自q→ʔ)
    藏文“缝”drub 来自原始汉藏语*grub
    藏缅语“鼻涕”显然是“鼻”*sna的派生词(加-p后缀)。该词可能与印欧之【鼻】同源(梵文nasa、英语nose),而汉语之【鼻】(同根字【自】)与苗瑶语*mblut有关。
    藏文“吹” 'bud 来自*C-mud,词干mud可能来自“嘴”(缅语支*hnut)【吻】,C-可能为d-/r-/l-/s-之一。参见藏文“民众”dmang~ 'bang【氓】。
    藏文“折断”bcad来自原始汉藏语*blad【折】(常列切)
    藏文“弯曲” 'gug来自原始汉藏语*d-gug(r)或*b-gug(r),参见藏文dgur [形] “弯曲的,屈曲” 、独龙语dɯ-gɔʔ;苏龙珞巴语pa-kar、景颇语mă-koʔ(景颇语次要音节mă对应独龙语次要音节pɯ及藏文前置辅音b-)
    


    IP属地:湖北670楼2012-05-01 16:04
    回复


      IP属地:湖北671楼2012-05-01 16:07
      回复
        上图景颇语【五】标注有误,实际是mă-ŋa,藏文“七”是bdun、【目】是myig~mig,【润】【荏】是snum“滑润、滋润;油”(汉语【润】谐【闰】声,【闰】应谐【壬】声、而非说文所附会之“王在门中”,-m→-n)


        IP属地:湖北672楼2012-05-01 16:17
        回复
          上词表选择同源对应词亦有误:
          汉语【舂】、【摏】(撞)、【冲】及藏缅语*thung类同源词,对应的藏文应是:
          rdung ba [动] 打,击,敲,捣
          【滴】应是:
          gtig pa [动] 滴落,滴下,坠落 【滴】 (景颇语kă-thɛʔ)
          'thig pa [动] 滴下
          thig pa / thigs pa [名] 滴,点
          以下藏文词其实对应汉语【泻】
          gzag pa [动] 滴,漏
          'dzag pa [动] 漏,漏下;滴,滴下
          'tshag pa [动] 使滴下,过滤;筛别,榨出


          IP属地:湖北673楼2012-05-01 16:26
          回复
            上例再次验证藏文塞擦音的产生过程:
            g-zag→ gdzag→ ɦdzag → ɦtshag
            藏文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个由g-弱化而成的ɦ-一直未丢掉,藉此可完整还原出其音变历程,无懈可击。


            IP属地:湖北674楼2012-05-01 16:31
            回复
              【卯集中】【手字部】摏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11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书容切,音舂。冲也,撞也,捣也。《左传·文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亦作舂。
              汉语【舂】、【摏】(撞)、【冲】,景颇语为thu其实即是【捣】(捣),这也是同根系列之一。看来本人之见无误。
              


              IP属地:湖北675楼2012-05-01 16:34
              回复
                只有把汉语和藏缅语看做真正的“亲戚”,放在一个框架下比较研究,才可发现更多有趣的语音现象,揭示出藏缅语语音发展的历史规律。
                上古汉语并非藏缅语中的奇葩,汉语的语音演变史,总可在其他藏缅语的历时和共时演变中寻到踪迹和映证。
                对上古汉语的构拟,必先先完成上一步工作,才可切实进行。否则,臆想多过推断、附会多过事实,得到的结论就会严重失真。


                IP属地:湖北676楼2012-05-01 16:44
                回复


                  IP属地:湖北677楼2012-05-01 16:48
                  回复


                    神山圣湖--玛旁雍错
                    Om-Ma-Ni-Pa-Dme-Hum!


                    IP属地:湖北680楼2012-05-01 21:27
                    回复

                      汉代瓦当上的龙


                      IP属地:湖北681楼2012-05-01 21:38
                      回复

                        法国藏学家石泰安在他的《西藏的文明》一书中阐述说;“对于公元六世纪末之前的阶段,不可能确定吐蕃任何能推论出年代的历史”。近代著名藏族学者根敦群培(1905—1951)就曾经说过“藏族没有历史”,而在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有关西藏和藏族的文献记载都表明了一点,即公元7世纪之后的藏族历史就是一部藏传佛教史。同时也说明公元7世纪之前,雍仲苯教乃至于更原始古老的苯教即是藏人的历史。那么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雍仲苯教与公元前6世纪中叶诞生于大雪山南麓,今天尼泊尔境内的悉达多、乔达摩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无论是从时间顺延还是地理接近上,以及雍仲苯教和悉达多、乔达摩的佛教在理论上的近乎相似度,都是非常容易将二者勾连一起,仅以辛饶弥沃创建雍仲苯教距今4000年左右,而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人们又称为释迦牟尼者创建的佛教距今约2553年,那么毫无疑问,释迦牟尼不仅仅吸收了婆罗门的耆那教教义与古波斯的祆教教义,或者他的佛教精义乃是以雍仲苯教为框架结构的一个综合性观念的阐述,当然他老人家发挥是更加的虚无飘渺。
                          如果以今日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及研究认为说;“从苯教的教义来看,象雄的苯教与波斯的沃教有很深的渊源”论,那么只是简单的回顾回顾《汉书·西域传》记载婼羌之:“出阳关(今甘肃玉门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西与且末(今新疆且末县)接”,“西北至鄯善(今新疆鄯善县)。《十三州志》云:“婼羌国带南山(今新疆昆仑山),西有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或虏或羌,户口甚多。”以及《汉书、西夜国传》载西夜羌之:“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东与皮山西南与乌秅、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蒲犁、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以及《汉书·西域传》记载蒲犁羌之:“蒲犁国,王治蒲犁谷,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商与西夜、子合接,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车。种俗与子合同。”再以岑仲勉认为:蒲犁羌一支走天山北路而建蒲类国,一支走天山南路而建蒲犁国。两国同源”。“波密却番母之意是帕米尔乃因蒲犁人迁此,而谓此山为‘蒲人之母亲’,即蒲犁人的神山和祖母山之意”;又说;“蒲犁是帕米尔最古老的居民,故叫其为帕米尔,即波密尔,与蒲犁乃一音之转。新疆的塔什库尔干为‘八帕米尔’之一”议论,则黄种人至于在西域乃至于更远的区域中的活动是一直以来被忽视不计的,并且仅以中国汉代的记载以垫底议论,明显黄种人在距今两三千年以前,也是频繁活动于整个亚洲大陆而并非只是集中在东北方向。如以辛饶弥沃被认为曾是象雄的王子,出生于冈底斯山,藏人称之为神山冈仁波切在今西藏阿里地区一带,或者说雍仲苯教乃是帕米尔高原上的黄皮肤羌种向东发展与背靠着甘、青、川、滇的汉字记载的古羌之种“姜氏戎、先零羌、烧当羌、钟羌(钟存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婼羌、西夜、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威)州羌、蚕陵羌”等向西向南发展在青藏高原上的结合的结果形成。若以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


                        IP属地:湖北684楼2012-05-01 22:11
                        回复
                          郑张认为缅族(古缅文Mran,)来自古白兰羌
                          缅甸
                          缅甸国名来源于缅族,缅文书面语:Myanma(r)、口语:Bama(r),英语Burma,印地语Bar-ma,藏文ɦbar-ma,日语Baruma,葡萄牙语 Birmania。
                          1102年的孟文中的缅甸国名为Mirma,1190年最初出现的缅文形式为Mranma,该词即是Myanma(r)、Bama(r)等词形的源头。汉文典籍最早在1273年出现“缅”国的记录,即是该词对音,越南语为Miến Điện。
                          Mranma的词源至今未明,缅甸学者倾向认为来自梵文的Brahma(梵天),缅甸在梵语中被称为Brahma-desh (梵天的土地)。这可能是佛教徒的附会,因为缅族的历史很古老,本人认为,mran与羌族的自称rma可能有关(汉语“氓”、“民”),羌语rma来自mra无疑(r前移)。
                          郑张认为缅族自称Mran源自古史记载之白兰羌、白狼羌,并认为白兰羌由“白”*Brah、“兰”*Mran两个部族组成,而这两个部族则分别是缅甸国名异体的Ba-ma(r)、Myan-ma(r)之源头。此说颇为新颖,却无依据可证。
                          


                          IP属地:湖北686楼2012-05-01 22:57
                          回复
                            汉史上记载有白狼歌,专家考证与今藏缅语高度吻合(汉语 ‖ 白狼语)
                            《远夷乐德歌诗》:
                            大汉是治 ‖ 堤官隗构
                            与天合意 ‖ 魏冒逾糟
                            吏译平端 ‖ 罔驿刘脾
                            不从我来 ‖ 旁莫支留
                            闻风向化 ‖ 徵衣随旅
                            所见奇异 ‖ 知唐桑艾
                            多赐缯布 ‖ 邪毗[纟甚][纟甫]
                            甘美酒食 ‖ 推潭仆远
                            昌乐肉飞 ‖ 拓拒苏便
                            屈申悉备 ‖ 局后仍离
                            蛮夷贫薄 ‖ 偻让龙洞
                            无所报嗣 ‖ 莫支度由
                            愿主长寿 ‖ 阳雒僧鳞
                            子孙昌炽 ‖ 莫穉角存
                            《远夷慕德歌诗》:
                            蛮夷所处 ‖ 偻让皮尼
                            日入之部 ‖ 且交陵悟
                            慕义向化 ‖ 绳动随旅
                            归日出主 ‖ 路旦㨂雒
                            圣德深恩 ‖ 圣德渡诺
                            与人富厚 ‖ 魏菌度洗
                            冬多霜雪 ‖ 综邪流籓
                            夏多和雨 ‖ 莋邪寻螺
                            寒温时适 ‖ 藐浔泸漓
                            部人多有 ‖ 菌补邪推
                            涉危歴险 ‖ 辟危归险
                            不远万里 ‖ 莫受万柳
                            去俗归德 ‖ 术叠附德
                            心归慈母 ‖ 仍路孳摸
                            《远夷怀德歌》:
                            荒服之外 ‖ 荒服之仪
                            土地墝埆 ‖ 犁籍怜怜
                            食肉衣皮 ‖ 阻苏邪犁
                            不见盐谷 ‖ 莫砀麤沐
                            吏译传风 ‖ 罔译传微
                            大汉安乐 ‖ 是汉夜拒
                            携负归仁 ‖ 踪优路仁
                            触冒险陕 ‖ 雷折险龙
                            高山岐峻 ‖ 伦狼藏幢
                            缘崖磻石 ‖ 扶路侧禄
                            木薄发家 ‖ 息落服淫
                            百宿到洛 ‖ 理歴髭雒
                            父子同赐 ‖ 捕茝菌毗
                            怀抱匹帛 ‖ 怀稾匹漏
                            传告种人 ‖ 传室呼敕
                            长愿臣仆 ‖ 陵阳臣仆
                            


                            IP属地:湖北687楼2012-05-01 22:57
                            回复
                              郑张认为缅族(古缅文Mran,)来自古白兰羌
                              缅甸
                              缅甸国名来源于缅族,缅文书面语:Myanma(r)、口语:Bama(r),英语Burma,印地语Bar-ma,藏文ɦbar-ma,日语Baruma,葡萄牙语 Birmania。
                              1102年的孟文中的缅甸国名为Mirma,1190年最初出现的缅文形式为Mranma,该词即是Myanma(r)、Bama(r)等词形的源头。汉文典籍最早在1273年出现“缅”国的记录,即是该词对音,越南语为Miến Điện。
                              Mranma的词源至今未明,缅甸学者倾向认为来自梵文的Brahma(梵天),缅甸在梵语中被称为Brahma-desh (梵天的土地)。这可能是佛教徒的附会,因为缅族的历史很古老,本人认为,mran与羌族的自称rma可能有关(汉语“氓”、“民”),羌语rma来自mra无疑(r前移)。
                              郑张认为缅族自称Mran源自古史记载之白兰羌、白狼羌,并认为白兰羌由“白”*Brah、“兰”*Mran两个部族组成,而这两个部族则分别是缅甸国名异体的Ba-ma(r)、Myan-ma(r)之源头。此说颇为新颖,却无依据可证。
                              汉史上记载有白狼歌,专家考证与今藏缅语高度吻合(汉语 ‖ 白狼语)
                              《远夷乐德歌诗》:
                              大汉是治 ‖ 堤官隗构
                              与天合意 ‖ 魏冒逾糟
                              吏译平端 ‖ 罔驿刘脾
                              不从我来 ‖ 旁莫支留
                              闻风向化 ‖ 徵衣随旅
                              所见奇异 ‖ 知唐桑艾
                              多赐缯布 ‖ 邪毗[纟甚][纟甫]
                              甘美酒食 ‖ 推潭仆远
                              昌乐肉飞 ‖ 拓拒苏便
                              屈申悉备 ‖ 局后仍离
                              蛮夷贫薄 ‖ 偻让龙洞
                              无所报嗣 ‖ 莫支度由
                              愿主长寿 ‖ 阳雒僧鳞
                              子孙昌炽 ‖ 莫穉角存
                              《远夷慕德歌诗》:
                              蛮夷所处 ‖ 偻让皮尼
                              日入之部 ‖ 且交陵悟
                              慕义向化 ‖ 绳动随旅
                              归日出主 ‖ 路旦㨂雒
                              圣德深恩 ‖ 圣德渡诺
                              与人富厚 ‖ 魏菌度洗
                              冬多霜雪 ‖ 综邪流籓
                              夏多和雨 ‖ 莋邪寻螺
                              寒温时适 ‖ 藐浔泸漓
                              部人多有 ‖ 菌补邪推
                              涉危歴险 ‖ 辟危归险
                              不远万里 ‖ 莫受万柳
                              去俗归德 ‖ 术叠附德
                              心归慈母 ‖ 仍路孳摸
                              《远夷怀德歌》:
                              荒服之外 ‖ 荒服之仪
                              土地墝埆 ‖ 犁籍怜怜
                              食肉衣皮 ‖ 阻苏邪犁
                              不见盐谷 ‖ 莫砀麤沐
                              吏译传风 ‖ 罔译传微
                              大汉安乐 ‖ 是汉夜拒
                              携负归仁 ‖ 踪优路仁
                              触冒险陕 ‖ 雷折险龙
                              高山岐峻 ‖ 伦狼藏幢
                              缘崖磻石 ‖ 扶路侧禄
                              木薄发家 ‖ 息落服淫
                              百宿到洛 ‖ 理歴髭雒
                              父子同赐 ‖ 捕茝菌毗
                              怀抱匹帛 ‖ 怀稾匹漏
                              传告种人 ‖ 传室呼敕
                              长愿臣仆 ‖ 陵阳臣仆
                              


                              IP属地:湖北688楼2012-05-02 0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