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缅语吧 关注:187贴子:1,992

上古音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介音、声调
部分藏缅语有松/紧元音的对立,只有极少数有长/短元音的对立,上古汉语有无长短元音或松紧元音的对立?如有,是松紧对立还是长短对立?
郑张-潘认为上古汉语存在长短元音的对立,参考缅语、泰语的转写形式,以元音字母双写表示长元音。郑张-潘认为上古短元音韵腹配合声母时,会滋生出一个微弱的ə或ɯ介音来,而后演变为三等介音:ɯ-->ɨ-->i
其理由主要是:梵文ka ga之类对音字为 迦、伽,这两个字均是专为对音而造,其特异反切为三等反切上字+二等反切下字,而梵文ka ga是无介音的,其中的a读作短元音(梵文教材认为是[ɐ],),汉语对音字出现了三等颚介音(反切上字)。
本人认为,郑张之推导颇可置疑:“三等反切上字+二等反切下字”所描述的特异反切语音,未必存在颚介音。而梵语这种死了的语言,其中的短元音a,按照对音字的特异反切,倒可能就是和英语短a一样的[æ](由[a]演变而来),ka=[kæ],其舌根声母k因为配合前元音æ而偏前,近似舌面中的微微颚化的[c],而中古见组声母反切上字明显分为两套,一套是配合一二四等的“古”类,一类是配合三等的“居”类,可见配合三等的见纽有轻微的颚化(约莫是舌面中音,不影响音位)。另外,æ可能是主元音a在二等韵中的音值 -r-a-->-ɯ-æ,一等a为后ɑ,三等a为前a(ja),为了精确描写梵音,所以弄出个特异反切来。
如上述分析成立,“短元音滋生颚介音”之说即不可成立。
一些藏缅语和侗台语长元音韵有如下音变:
i:n-->ien-->iɛn
ɯ:n-->ɯɤn-->ɨən
u:n-->uon-->uən
ɔ:n-->ɔɑn-->uɑn
长元音裂化,而主元音却变成了介音;过渡音变成了主元音,如此“哗宾夺主”现象,在上古汉语“元、文、真”及“侵、辑”、“阳、蒸、耕、东、冬”等阳声韵中也可能出现过。
著名的“东、冬音值大换位”,可能即是此音理:
1)上古 冬u:ŋ-->uoŋ-->oŋ 中古
2)上古 东o:ŋ-->ouŋ-->uŋ 中古
另外,常见的元音裂化有:
上古支部 e: -->ei 中古齐韵
上古侯部 o: -->ou 中古侯部


IP属地:湖北1楼2011-09-26 10:37回复
    按照发音部位,前元音(i、ɛ、a),容易产生颚介音,而高元音(i,u,ɯ)容易使某些声母发生颚化。中古汉语三等韵所辖字相当庞大,应是汉语语音前元音前高化演变的规律所致。
    辅音前化、元音高化,直接推动颚介音的产生、声母的颚化、元音的高化,三者是同时演变的。
    上古汉语之部音位是/ɯ/,这一点郑张-潘研究得很深入也相当正确。本人认为它在实际语音中有三种变体:
    上古之部
    /əɯ/=[ɤɯ]-ɑɯ->[ɑi]咍........德韵ək/ɤk
    /jɯ/---------->[ɨ] 之.........职韵ɨk
    /wɯ/---------->[ʉu] 尤........屋韵uk(服福伏)
    上古幽部
    /əu/=[ɤu]----->[ɑu]豪.........沃韵ok、觉韵ɔk
    /iu/---------->[eu] 萧........锡韵ek(笛倜寂)
    /wu/---------->[ʉu] 尤........屋韵uk
    其中,咍、豪演变相平行,尤韵合流,但之(职)、萧(锡)演变却不平行。可设想上古之、幽是发音部位稍稍偏低的ɯ、u,就不难理解了。偏低的ɯ、u发音近似ɤɯ、ʊ/ɤu,其前化变体即是ɨ/ɘ和ʉ/ɵ,上古与幽部相配的觉部转入中古锡部的字,音变历程为ɵk-->øk-->ek。另外,上古宵药部也有部分字转入中古锡部,如“激砾的”等,音变历程约莫是ɔk-->œk-->ek
    【笛】 dug-->dɵk-->dek
    笛子声音如同低沉的“笃笃”声,该字与【筩】【筒】(洞箫)duŋ同根。
    【鸟】stuɦ、ntuɦ
    某些鸟叫如同“笃笃”、“丢丢”、“啾啾”声。【鸟】与【啄】【喙】【隹】【喌】可能是同根词。
    【卷二】【吅部】喌
    呼鸡重言之。从吅州声。读若祝。之六切 文六 重二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呼鸡重言之。当云喌喌,呼鸡重言之也。浅人删之耳。夏小正。正月鸡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时也。案相粥之时也,一本作相粥粥呼也。粥喌古今字。鸡声喌喌。故人效其声禝之。风俗通曰。呼鸡朱朱。俗说鸡本朱公化而为之。今呼鸡曰朱朱也。谨按。说文解字喌从二口。二口为讙。州其声也。读若祝。祝者,诱致禽畜和顺之意。喌与朱音相似耳。今按应仲远似当引小正为原本。从吅。从州声。之六切。三部。读若祝。依风俗通则祝当重。谓喌喌读若祝祝也。左传州吁。谷梁作祝吁。博物志云。祝鸡翁善养鸡。故呼祝祝。
    


    IP属地:湖北2楼2011-09-26 12:23
    回复
      【啁】【口朱】
      rtu、 rto,rtog、rtug
      语音学上的“喌音”,无肺部气流,仅以舌尖顶击上颚自然成声,听感酷似ʈo、ʈu之类鸡啄谷米的声音。


      IP属地:湖北3楼2011-09-26 12:40
      回复
        藏文:
        luŋ 受持, 所受 【容】
        gzuŋ-ba 所取, 所持, 谘受, 领受 【恭】【拱】
        bzuŋ-ba 受, 执取, 所持, 能受 【奉】【捧】
        藏语音变(l边擦化、舌尖化):
        g-luŋ --> gɮuŋ-->gzuŋ
        b-luŋ --> bɮuŋ-->bzuŋ
        汉语音变(l软化、舌面化):
        k-loŋ --> kʎoŋ-->kjoŋ【恭】【拱】
        b-loŋ --> bʎoŋ-->bjoŋ【奉】【捧】
        汉语【恭】【拱】、【奉】【捧】、【容】为同根词,“恭谨纳受”之意。
        可见汉、藏语的形态变化类似。
        藏文g.jaŋ"绵羊、幸福”显然是汉语【羊】【祥】之同源词,汉语【姜】【羌】本意为牧羊女、牧羊人,与之同根。
        藏文g.jaŋ读音大体为gə-jaŋ或ga-jaŋ,gə/ga为弱读次要音节前缀,声母g与j非连读不颚化,而汉语邪纽只有三等,也不颚化,这种现象颇有趣味。本人认为,【祥】是【羊】的意动形式之形容词,同样适用使动形态s-,【祥】的构拟可能是:s+g.jaŋ ----> sg.jaŋ (即sgə.jaŋ)--->z.jaŋ
        羊j- 祥z.j- 姜kj
        容j- 颂z.j- 公k
        


        IP属地:湖北4楼2011-09-26 22:02
        回复
          缅文“树枝”为 krak
          同源词:【格】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书》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
          【寅集下】【广字部】庋
          《广韵》过委切《集韵》古委切,音诡。《说文》本作庪。《玉篇》庋,阁也。《集韵》庋阁藏食物。《礼·内则》大夫七十而有阁。《注》阁以板为之,庋食物也。《唐书·牛仙客传》前后赐予,缄庋不敢用。 又《广韵》居绮切,音剞。义同。 又与攱通。《集韵》攱或作庋。
          汉语以“支”、“各”为声符的,有许多同根字:
          【庋】....【阁】
          【枝】....【格】本是树上的长枝条
          【肢】....【胳】引申为身体上肢条
          【支】....【搁】长枝上举,有支撑之势
          .....
          【支】(支开)【各】(各人)又有分隔的意义,【隔】与【支】【各】同根,语音演变约莫如下:(上古鱼铎部转入支锡部)
          【各】krak-->krjak-->【隔】krek-->kʑe-->tɕje【支】
          


          IP属地:湖北6楼2011-09-26 23:44
          回复
            【俞】....【兑】 口
            【谕】....【说】言示
            【逾】....【脱】逃走
            【蝓】....【蜕】介壳虫、脱壳
            【俞】【兑】也有一组同根词


            IP属地:湖北7楼2011-09-26 23:51
            回复
              很多音韵学家认为缅文krak“树枝”应该对【桠】【丫】(qra)【杈】(sqhra),本人尚存【格】【枝】一说,抑或这些字都是同根字。


              IP属地:湖北8楼2011-09-27 00:00
              回复
                这种形态变换,参照藏语,有附加前缀、后缀、元音交替等。
                商代甲骨造字之前,形态变换是基本的构词规则。甲骨造字之后,汉字构形规则对语音规则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形声字越来越多后,声符对字音的联系作用被固化(极易“读半边字”),因而许多上古声符相同的字今天仍然可以同音。
                甲骨造字后,原始汉语的构词形态渐渐失去生命力,加之商周征战频仍,民众迁移融合、社会变迁发展迅猛,语言变化应是巨大的,周代形成比较正规的法式、则制和典范,流传并影响千世。其语言较之商代,也可能趋于典范(即“雅言”),而先商早期的原始汉语(甲骨文之前),因复辅音丛过多,拗口诘牙、不太驯(顺)雅,也可能发生了较多的弱化和其他演变,从而成为“雅言”的典范。
                


                IP属地:湖北10楼2011-09-28 22:09
                回复
                  入声,成阻不除阻的唯闭塞音韵尾,本人认为不是-b/-d/-g或-p/-t/-k的直接弱化,而是:-bs/-ds/-gs的弱化形式,音理是-s(形态后缀,名词动用化,如大王、王天下)先使前面的浊塞音清化,而后-s发生弱化变喉塞-ʔ,即:
                  -bs/-ds/-gs --> -ps/-ts/-ks --> pʔ/-tʔ/-kʔ --> -p'/-t'/-k'
                  正是塞辅音后弱化的-s形成唯闭音节--入声
                  汉语动词,以入声字和去声字居多,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s的遗迹。(其中音理,可继续深入探讨)
                  另外-ds,-ts之类语音,其历史演变可能与-bs/-gs不平行。藏文有-bs/-gs,但无-ds:
                  -s

                  -r
                  -l
                  -rd.....-ld.....-nd
                  -b......-d......-g
                  -m......-n......-ŋ
                  -bs.....-ds.....-gs
                  -ms.............-ŋs
                  一般认为,古藏语-r/-l/-n后+s,则变为-d,即:-rd/-ld/-nd;而-d+s或-n+s变成-s(一说变-ɦs). 中古汉语”去声寄予入声”的“祭夬废泰”只有去声,没有相匹配的其他调类,可能与藏语的音变相似。
                  泰韵的【大】徒盖切,有唐佐切和他达切的异读,上古则有则有-s(-ʔ)/-d/-r(或-l)的韵尾。
                  dar.s-->dɑʔ 唐佐切
                  dad.s-->dals-->dajʔ 徒盖切
                  dad.s-->thatʔ 他达切
                  参考:拉萨话ar-->ɑ(英语也是如此),al-->(aj)-->ɛ
                  本人认为,一部分-ds--> -ls--> -jʔ,演变为中古的“祭夬废泰”,一部分仍为入声,因而形成去入两读,“徒盖切”和“他达切”在上古是一个源头,而“唐佐切”则是上古-d与-r的韵尾交替,这种交替在藏文中非常常见。如藏文:
                  bor“弃舍”【播】
                  bod“召唤、呼号”【播】(“蕃”)
                  bon“植种”【播】(“苯”)
                  


                  IP属地:湖北12楼2011-09-28 23:58
                  回复
                    -d尾弱化为-l尾的,如藏语安多方言,韩语中借韩语-t的,据说某南方汉语方言也有将-t读作-l的。


                    IP属地:湖北13楼2011-09-29 00:01
                    回复
                      藏文-r/-n/-d尾可以交替,而-l则是-n的弱化形式(另参照独龙语,一种方言的-l对应另一方言的-n),汉藏同源词中,藏文-l明显对应汉语-n尾(al/ol/ul/an/on/ar元、ul/un/il/in文、en/el真部),而藏文-r尾对应汉语-j尾(ar/or歌 er支 ir脂 ur微),可见藏文-r尾与-l尾性质是很不同的。故有:
                      -n --> -l --> -j
                      上古汉语可能无-l尾,-l尾为-n、-d、-r的弱化,而后过渡为-j或消失掉。
                      前述、藏文的复辅音韵尾-rd、-ld、-nd,可能是-r、-l、-n后加-s尾的变体,具体音理可能是是-s的塞阻作用,使这些舌音塞化:
                      -rs -->rd -->r
                      -ls -->ld -->l
                      -ns -->nd -->n
                      汉语有没有类似的音变,值得进一步讨论。
                      -s尾可能使某些鼻音尾发生塞化,从而形成阳入对转(阳声韵去声类-->入声),如藏文:
                      nad、gnod ““疾病、灾横、苦难”【难】
                      原始汉藏语:*nans-->*nanʔ-->nad
                      另外,汉语【傩】*nar则是-n/r交替,也可能是nan+r -->nar,有-r的形态成分,“袚难、除难”之意。
                      同理:一部分ms-->b,ŋs-->g
                      


                      IP属地:湖北14楼2011-09-29 00:55
                      回复
                        上古之部:
                        上古之部主元音 ɯ,应不是原始语音,而是来自其他正则元音(a/e/i/u/o)的弱化合集。现代语言中,正则元音(a/e/i/u/o)的弱化形式一般是中央混元音ə。藏缅语中,这个弱化元音一般偏后,即ɯ(嘉戎语、安多藏语)。
                        上古之部字多与侯部相谐:
                        【母】ma-->mo-->mɯ,藏文ma“无、非、不”、“母亲”【毋】【母】
                        【采】*tshɤɯɦ、【取】*tshoɦ为同根字,藏文tshogs“聚集”为【聚】【凑】【族】【簇】,可见【采】在原始汉藏语中应为tshog-->tshoɦ-->tshɤɦ-->*tshɤɯɦ
                        藏文grog“朋友”【友】
                        【国】,甲骨文常写作【囗】(即【围】之本字,【回】),【国】【或】【域】同根字,亦可能与【郭】【廓】同根,藏文skor“围绕”
                        【而】nɯ,【需】s-no【耎】non谐【而】声,可见【而】的主元音本是o
                        【牛】,古藏文为nor
                        ɯ、ɑ相谐:
                        【耳】,藏文为rna,藏语方言有hnam的形式,可对应汉语【聃】,*rnam-->rnɯɦ
                        ɯ、u相谐:
                        【奶】谐【乃】声,王力认为【奶】【乳】为同根字,主元音本是o,藏文nu-nu,嘉戎语noɣ
                        【富】,藏文phyug“富饶、牛羊”
                        【能】【耐】,藏文nus“能够、堪”
                        


                        IP属地:湖北16楼2011-10-08 22:16
                        回复
                          【犛】,藏文 ɦbru“牦牛”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二】【犛部】犛
                          西南夷长髦牛也。从牛੺声。凡犛之属皆从犛。莫交切〖注〗《段注》:犛切里之;氂切莫交。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西南夷长髦牛也。今四川雅州府淸溪县大相岭之外有地名旄牛。产旄牛。而淸溪县南抵宁远府,西抵打箭炉。古西南夷之地。皆产旄牛。如郭朴注山海经所云。背,厀及胡,尾皆有长毛者。小角。其体纯黑。土俗用为菜。其尾腊之可为拂子。云长髦者,谓背䣛胡尾皆有长毛。下文氂字乃专谓尾也。此牛名犛牛。音如狸。楚语。巴浦之犀犛。上林赋。㺎旄貘犛。以其长髦也。故史记西南夷传谓之髦牛。以其尾名氂也。故周礼乐师注谓之氂牛。以氂可饰旄也。故礼注,尔雅注,北山经,上林赋注,汉书西南夷传皆谓之旄牛。氂髦旄三字音同。因之读犛如毛。非也。据上林赋则旄犛异物。中山经。荆山多犛牛。郭曰。旄牛属。从牛。੺声。里之切。一部。按犛切里之。氂切莫交。徐用唐韵不误。而俗本误易之。凡犛之属皆从犛。
                          【巳集下】【牛字部】犛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11
                          《唐韵》《集韵》莫交切《韵会》《正韵》谟交切,$音茅。《说文》本作犛。长髦牛也。从牛,੺声。《玉篇》兽如牛而尾长,名曰犛牛。《楚语》巴浦之犀犛兕象。《注》犛,莫交切。《司马相如·上林赋》䛑旄獏犛。《注》犛,一音茅,或以为猫牛,毛可为翿是也。《集韵》或作氂斄髦,通作猫。《广韵》书作犛。 又《集韵》谟袍切,音毛。本作氂。犛牛尾也。或作斄。《楚语·犀犛注》犛,亦作旄。 又《广韵》里之切《集韵》《韵会》陵之切,$音厘。义同。 又《玉篇》牛黑色。《司马相如·上林赋》獏犛。《注》张揖曰:犛牛,黑色,出西南徼外。《班固·西都赋》曳犀犛。 又《集韵》鸣龙切,音氂。羌中牛名。李登说。 又《广韵》落哀切《集韵》郎才切,$音来。《广韵》关西有长尾牛。《集韵》或作氂。
                          本人按:
                          藏文 ɦbru“牦牛”,应来源于mru【氂】-->mbru-->ɦbru,“莫交切”对应mru,“郎才切【斄】、里之切【犛】”对应m.rɯ
                          【犎】,藏文ɦbroŋ“野牛”
                          【巳集下】【牛字部】犎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9
                          《广韵》甫容切《集韵》《韵会》方容切,$音封。《玉篇》野牛也。《集韵》牛名。领上肉犦胅起如橐駞。《尔雅·释畜注》犦牛,卽犎牛。《司马相如·上林赋》庸旄貘犛。《注》师古曰:庸牛,卽今之犎牛。 又或作封。《前汉·西域传》罽賔出封牛。《注》师古曰:封牛,项上隆起者也。亦作峰。《后汉·顺帝纪》疏勒国献狮子封牛。《注》封牛,其领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名之。卽今之峰牛。 《集韵》或作㸼。
                          考证:〔《集韵》牛名。领上肉犦然起如橐駞。〕 谨照原文然改胅。
                          本人按:
                          藏文ɦbroŋ“野牛”,应来源于mroŋ【牻】-->mbroŋ-->ɦbroŋ,上例【犛】有《集韵》鸣龙切,即是mroŋ,这些字都是同根同源词。
                          古书上记载了一个“弥不弄羌”的西羌部落,今难于考证其所属。杨铭发表的《“弥不弄羌”考》一文,提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vbrom-khong一词,就是《新唐书·吐蕃传》中“弥不弄羌”的对应词;其中,vbrom对应“弥不弄羌”和“白兰羌”。本人认为“弥不弄羌”可能是“野牛羌”、“牦牛羌”mbroŋ/ɦbroŋ。
                          另、藏族可能来源于古牦牛羌。
                          


                          IP属地:湖北17楼2011-10-08 22:39
                          回复
                            同根字:
                            【牦】【氂】【斄】【犛】、【犎】【犦】【牻】
                            (獏犛)m-rɯ,(弥不弄)mbroŋ


                            IP属地:湖北18楼2011-10-08 22:45
                            回复
                              藏缅语中,藏文、缅文、嘉戎语的参考价值最高,可据此探索原始汉藏语的形式。近来,境外藏缅语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们比起境内的藏缅语分化的时间更早,可发现更多的语音规律。如尼泊尔境内的古隆语(Gurung),大多数词汇与藏语同源,其中【八】、【百】在古隆语中的形式均是phre,嘉戎语wə-rjat、pə-rjɐ,藏文brgjad、brgja,缅文hras、ra,可见古隆语的形式亦很古老。根据尼泊尔境内的藏缅语的古老形式,古藏语确实有rj-->rgj-/rkj- ,lj-->ldʑ/ltɕ(ldj-/ltj-)的音变,而且古藏文的dr-明显来自gr-,古藏语的-l尾来源于-n尾。
                              藏缅语民族在境外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与藏彝走廊南端相邻近的缅甸、泰国、越南、孟加拉、老挝、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
                              缅甸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南,都很多藏缅语人群,他们的语言从属关系不甚清楚。世人也较少关心。
                              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Asam)、那加兰(Nagaland)、曼尼普尔(Manipur)、梅加拉雅(Meghalaya)诸邦,分布着讲藏缅语族语言的迪马萨·卡查里、米基尔、泽米·那加、加洛等民族。这些民族在印度被统称为东喜马拉雅民族,他们与中国的藏缅语族民族有同祖、同根、同俗的历史渊源关系。
                              遥远的亲族:孟印边境的藏缅语人科博罗人(Kok Borok),KOK BOROK (科博罗 )有3种方言,Jamatia , Noatia (Tipra), Debbarma. 其中三个人群都能听懂Debbarma方言。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孔亚克-波多 语支,孔亚克-波多 -加若次语支。
                              Tiьeto-Burman, Jingpho-Konyak-Bodo, Konyak-Bodo-Garo, Bodo-Garo, Bodo
                              


                              IP属地:湖北19楼2011-10-10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