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出西羌”、“禹生石纽”,表明了古代华夏族的历史地理根源。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
刳儿坪位于九龙山第五峰下,其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然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这里的确如此,比较平阔,像一张有扶手的椅子。
传说禹母在深山里一个半封闭的洞穴里生下大禹,再把他放进水池里清洗。清洗后,池水和周围的石头被染得血红。所以人们把洞穴称为禹穴,禹母生下大禹的地方叫刳儿坪,清洗大禹的水池叫洗儿池,被染得血红的石头叫血石。
最奇特的是这里小溪中的血石。白石累累,俱有血点浸入,刮之不去,非常神奇。相传鲧纳有莘氏女,胸臆坼而生禹,石上皆是血溅之迹。古人有《血石流光》诗云:“血石流光点点新,花开水底锦江春,后人收作催生药,犹仰当年岳降神。”当地人很信这种说法:孕妇只要喝了血石泡的汤,生婴儿时就不会难产了。

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禹穴。相传禹母生下大禹时,被血染红的血石 (人民网记者赵亚辉摄)
后汉赵晔《吴越春秋》云:“女嬉于岷山,得薏苡而生禹,地曰石纽,在蜀西川也。”又云:“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
宋徐天佑注《吴越春秋》云:“(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
《茂州志》云。“大禹庙旧在阜康门外。”《理番厅志》云:“大禹庙在通化里。”
《汶川志略》云:“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圣母生禹处,有地数百步,羌民指为禹王庙,又称为启圣祠。”
按:【汶川】即【岷江】
“禹生石纽”可能隐含了原始羌夏族的白石崇拜。羌地今虽有“石纽山”,其名是因大禹传说后起,并非古来即此名。
孔令谷先生认为:“石纽我们不能视作地名,……只是石的纽结处,这里颇疑所谓石纽,即是今羌民的乱石堆。”
本人按:羌民、藏民皆礼敬“白石垖”(玛尼堆),或源自古羌王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