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缅语吧 关注:187贴子:1,992

回复:上古音研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藏地出土的的古代竹木简牍,藏语称之为khram或byang-bu
《盟誓文诰: 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孙林 ( 2009-05-07) 来源: 中国藏学
.........由于盟会上的木牍文书是在众官员集体参与的情况下制订、形成的,所以我们推测这些木牍一旦确立成文,就不能轻易变更,如果要修改或补充相关内容,仍需一次或多次集会议盟,共同讨论方能决定。后来的一些历史著作如《贤者喜宴》之所以将一些法律文本以“木牍法”而称之,就是因为吐蕃人早就形成了视“木牍文”为不可改变的“判决法”这样的观念,木犊一词khram后来在藏语中引申为khra-ma,意为“索引”、“判决书”、“记录册”、“书信”,也因为这些派生词义乃是建立在khram文书的本义基础上。另外,本牍一词的一些相关语词的含义也是由木牍的本义所派生,如: khram-kha,khram-shing,khram-khram-pa等,其中khram-kha与khram-shing均指降神用的木牍形状的拘牌以及拘牌上的图画、刻痕,人们相信这些木牌与图画线条具有特别的法力,不可随意涂抹与改动。无疑,这种观念依然与木牍文书的原始含义相关。至于khram-khram-pa,《格西曲扎辞典》解释为sa-la-bkram-pavi-khram-khram-pa,即向四方散布,这无疑是吐蕃时期将赞普诏令(木牍) 传发各地的情况在文字上的一种反映。关于木牍文书传发形式及其内容等情况我们虽然还没有吐蕃本土的实物来作研究的参照,但在新疆所发现的一批吐蕃官方的木牍却完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新疆吐蕃木牍文书是本世纪初英国探险家A.斯坦因在罗布泊南岸的米兰故址首次发现的,其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又于1959年一1974年在米兰又发掘出不少,以上几次发掘的木牍经整理以后已公布464支。据研究,这些木犊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简牍右端有一木槽,可以捆扎加盖封泥。
  其二,简牍往往有削刮的痕迹,似乎是一次一次使用,每刮削一次,在边沿上刻一个记号。
  其三,在右端常有一个洞,可以用绳子穿联在一起,即所谓“纬编”。
  以上这几个特点可以说明简牍的性质和使用情况,比如有些木牍右端有木槽以用于加盖封泥,王尧、陈践先生认为这种木牍是传递的书信,很对,同时,我们认为一些封存入档的文书也可以有此类封泥。多数简牍右端有洞,便于串编成册,表明当时的木牍文书可以不受其形制的限制,根据需要,编成长短不同的文书。就简牍内容看,有不少属于官方诏令和信件,还有不少的木牍则是账册、人名簿、地亩登录本等等,这些木牍完全可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相互映证,这些木牍或可说就是所谓的红册、清册等。
◎ 签签 qiān〈名〉
(1) 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片状凭证,多用竹、木做成 [bamboo slips]。如:朱签;火签;签军(金元时一遇战事,多强迫汉人壮男当兵,因非正军,只服苦役,称为“签军”);签解(持签牌押送);签票(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凭证)
古代官府拘捕、惩罚犯人的凭证 [a kind of document]。以竹片制成,上有文字等标记。如:签疏(签呈和疏奏);签票(捕人的文书);签告(经检复后发给的授职证书)
寺庙中求神占卜凶吉所用的竹片,其上写有凶吉祸福的词句(多以诗的形式) [bamboo slips used for divination]。如:求签;神签(求神占卜吉凶所用的竹片);签诗(寺庙中供卜问吉凶所编的诗句);签诀(犹签诗);签谱(犹签诗)
(2) 公文体制的一种 [a kind of document]
藏文khram“竹木简牍、木简文书”【签】【简】


IP属地:湖北239楼2011-11-09 10:43
回复
    ......景颇(Ka-chin克钦)--南桑(Konyak孔雅克)--莫尚(Bodo博多)--加罗(Garo)--查雷尔
    太阳...dʒan................san................ʃar.............sal.........sal
    火.....ʔwan................van................var..............vaʔl.......phal
    藏文:
    太阳 ȵi-ma
    火 me
    与上述藏缅语的同义词不同源,但藏文下列词语却与之同源:
    gsal 明亮
    ɦbar-ba 炽燃、燃烧
    上例可见藏缅语an-->al-->ar的语音演变全历程。
    ɦbar-ba 炽燃、燃烧【燔】【焚】
    【焚】本作【燓】(樊声),乃【燔】之古异体。
    【卷十】【火部】燓
    烧田也。从火、棥,棥亦声。附袁切
    【巳集中】【火字部】燔 ·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12
    《唐韵》附袁切《集韵》《韵会》符袁切,$音烦。《说文》䑔也。《玉篇》烧也。《广韵》炙也。《诗·小雅》或燔或炙。《笺》燔,燔肉也。炙,炙肝也。又《大雅》载燔载烈。《传》传火曰燔。 又与膰通。《左传·襄二十二年》与执燔焉。《释文》燔,又作膰。祭肉也。又《定十四年》腥曰脤。热曰燔。《孟子》燔肉不至。 又《集韵》焚,古作燔。注详八画。 又叶汾沿切。《左思·魏都赋》琴高沈水而不濡,时乗赤鲤而周旋。师门使火以验术,故将去而焚燔。
    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说文》
    藉芿燔林。——《列子·黄帝》
    燔之于四通之衢。——《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
    体若燔炭。——《素问·生气通天论》
    抱木而燔死。——《庄子·盗跖》
    燔其茏城。——《史记·平津侯生父传》
    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汉书·宣帝纪》
    燔诗书——《汉书·儒林传》
    bor-pa 弃舍【播】
    bod 呼召、呼唤、喊【播】
    


    IP属地:湖北240楼2011-11-09 11:39
    回复
      bor-pa 弃舍【播】【粪】,粪,本义“弃舍”也


      IP属地:湖北241楼2011-11-09 11:40
      回复
        藏文“花”me-tog与“火”me有关联,约莫是火焰似花朵般明艳。
        ɦbar-ba “开花” 【蕃】【繁】(“蘩”即“蕃”之异体)
        缅语pɑn、bɑl 疲倦,藏文brgjal 【疲】【惫】【罢】
        藏文log、ldog 返回,回转;slog-pa 转;zlog-pa 使回转
        藏文zlum-po 圆球形;缅文lum


        IP属地:湖北242楼2011-11-09 13:37
        收起回复
          ɕi-ba 死灭
          ʑi-ba 寂静
          ɦtɕhi 死
          本尼迪克特认为,藏文历史上有如下音变:
          ɦɕ---->ɦtɕh
          ɦr----->ɦdr
          ɦl----->ld
          ɦlj---->ɦdʑ


          IP属地:湖北243楼2011-11-09 19:23
          回复
            sgog-pa 蒜 【藠】【韭】
            spjin-pa 给予,礼物 【畀】
            bjin-pa 膝盖骨 【髌】
            leb-mo 平坦 【枼】
            graŋs 数目 【量】(去声,数量)
            sgraŋ-ba 计数、点数 【量】(平声,计数)
            ɦgraŋ-ba 计数、点数
            graŋ-mo 冷 【凉】
            sraŋ 两(重量单位)【两】
            ɦbaŋs 人民,臣民,庶民,民户 【氓】
            dmaŋs 普通人,民众 【氓】
            mi,mji(古藏文) 人,民 【民】【人】
            


            IP属地:湖北244楼2011-11-09 21:35
            回复
              ldug-pa、blugs(完成体) 倒入、浇注 【铸】
              ldeb-pa 弯曲、对折 【叠】
              ɕes-pa 知道 【知】?【悉】
              grwa、gru 棱角,角落 【角】
              rwa、ru 兽角 【角】
              藏文gru有“方形、有角的;船;肘”等多义,分别对应汉语【角】【舟】【肘】,约莫这些物体均有尖角,棱角、拐角之故。


              IP属地:湖北245楼2011-11-09 22:30
              回复
                tshra-ngra 嵖岈
                tshar-ngar 嵯峨
                tshur-ngur 崔嵬、崔巍、陮隗、峗崪
                tshut-ngut 崒屼
                dzat-ngat 巀嶭
                dzjaw-ngjaw嶕嶢
                dzram-ngram岑岩、崭岩、嶃岩
                山高险峻之貌。(同根词)
                ng-系列表示山高险峻的字:崖岸岩崿岌嶪嶭陧臲岩巘危峨岈嵬巍隗峗屼....
                


                IP属地:湖北246楼2011-11-09 23:49
                回复
                  nus 能够,会,敢 【能】
                  tshigs 骨节 【节】
                  古藏文(敦煌吐蕃文)“眼睛”作dmjig,厘定藏文mig【目】


                  IP属地:湖北248楼2011-11-10 01:04
                  回复
                    汉语和藏语、其他藏缅语的关系词很多,但无法归纳出一种规则的语音对应模式来。语法上,SOV/SVO语序,NA/AN修辞方式,汉语和藏缅语也不相同。另外,藏缅语中构词的屈折形态变化,在上古汉语中是否存在,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汉-藏缅如此众多的关系词,是远古的同源关系还是早期的借贷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藏缅语及“汉藏语系”的谱系支别的划分,亦存在很多争议。本人倾向认为,汉语与藏缅语存在同源关系,只不过原始汉藏语在发生分化时并非是功能十分成熟的语言,汉语与其他藏缅语均经历过独立的发展、在发展中各自融合了其他语言的特点,因而出现较大差异。即便如此,汉-藏缅语的基本底层词,仍呈现明显的同源关系。
                    苗瑶语、台-卡岱语、孟-高棉语,不应划入汉藏语系。这些语言借入不同历史层次的汉语或藏缅语词汇较多,部分借词甚至替换了底层词(深入借贷),但多数底层词仍呈现出与藏缅语不同源的情状。至于南岛语,极少数的“关系词”(亦可能是偶然的巧合)更无法改变语言的谱系归属。
                    


                    IP属地:湖北249楼2011-11-10 19:55
                    回复
                      汉语源于原始汉语--西北的羌戎语(夏语)
                      夏族可能起源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岷江上游的岷山山脉一带,而后逐渐沿随古汉水上游,经过渭水中下游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颜师古·曰》禹汤皆字,三王去唐之文,从高古之质,故夏商之王皆以名为号。
                      本人按:上古【禹】近【夏】声, 【汤】近【商】声。
                      夏王【禹】从虫,可能代表了蛇图腾(即龙图腾的雏形)。
                      传说中的华夏始祖---伏羲,风姓、龙图腾,和其妹女娲一样是“人首蛇身”。
                      【伏羲】:包羲、庖羲、虙戏、伏牺、宓牺、炮牺、伏戏
                      藏文:
                      “蛇” sbrul<--*smrul (缅文 mrwe)
                      “龙” ɦbrug<--*mrug (嘉戎语 rmok)
                      藏文有:
                      sprul-pa、ɦphrul 变化、幻变 【变】
                      ɦkhrul-ba;ɦkhrul-pa 错乱,混乱,迷乱 【乱】
                      故“蛇”sbrul<--*smrul可能对应汉语 【蛮】【蟠】
                      藏文“蛇”、“龙”似乎同根,来自原始的*mrun或*mruŋ【龙】,演变为mbron【蟠】或mbroŋ【庞】。
                      伏羲之“羲”乃太昊羲皇(曦,羲、和,太阳神);“伏”显然是记音字,亦记作包、庖、虙、宓等,上古约莫是brɯ-/bru-/bri-之类,和藏文的“龙、蛇”相若。
                      


                      IP属地:湖北250楼2011-11-10 23:03
                      回复
                        纺锤 ɦphaŋ 【纺】
                        thag 编织 【织】
                        thags 编织物
                        织布机 thag-btɕas、thags-khri
                        借自较早的汉语。


                        IP属地:湖北251楼2011-11-11 00:15
                        回复
                          dpe 譬喻 【譬】
                          dper-na 譬如,比如 【譬如】
                          skur 寄、赠送 【馈】
                          gur 帐棚 【帷】
                          bkur 敬重 【贵】
                          ɦol 猫头鹰 【雈】
                          “肚子”,藏文grod-khog,墨脱门巴pho-laŋ,嘉戎语tə-pok,缅文pok,基诺语o-phu,义都珞巴khɹɑ-poŋ,博嘎尔珞巴ki:-poŋ
                          “胃”,藏文pho-ba,墨脱门巴khi-pho-laŋ,基诺语vu-mɔ,义都珞巴jɑŋ-poŋ
                          汉语【腹】【腑】同根字。
                          


                          IP属地:湖北252楼2011-11-11 22:43
                          回复
                            黄树先:《汉语及其亲属语言的“日”和“首”》
                            【天】M.then:【忝】M.them。这个谐声系列可能拟作*nh-,【天】*nhem可以与藏语的nam“天”“天空”以及其他藏缅语的同源词进行比较(蒲立本1962/1999,158页)
                            【祆】,参见藏语mkha“天,天空”(参见藏语nam-mkha“天,天空”)
                            “天”谐【吞】(泰文为*klɯɯn),推测它应该是hl'-来自qhl'-(郑张2003:138)“天” 的词根无疑是qhiin/hiin,它的变th,若不是hl'iin流音塞化所致,就是有冠音t-hiin(郑张尚芳) 天山,卽祁连山。
                            .......
                            本人按:
                            藏文“天、天空”为gnam、nam-mkha(gnam-mkhaɦ之略),其中gnam“天”、mkhaɦ为“虚空、空”
                            藏语支“天空”均来自藏文gnam,其他藏缅语则表现为mu(k)、mɯ、mo
                            达让僜语tɯm(参见汉语【忝】谐天声);白语xe~、xi~、xe则表现为来源于*xen(参见汉语【祆】谐天声)
                            【午集下】【示字部】祆 ·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4
                            《广韵》呼烟切,音詽。《说文》关中谓天为祆。 又《集韵》他年切,音天。又《集韵》《韵会》$馨烟切,音暄。《正韵》虚延切,音轩。义$同。 又官名。唐官品有祆正。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二】【口部】吞
                            咽也。从口天声。土根切
                            【天】本义:人头顶(颠、顶),如“刑天”即斩首。
                            甲骨文金文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一】【一部】天
                            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他前切
                            《扬子·方言》顚顶,上也。【天】【颠】【顶】【顁】【巅】【题】为同根字,另,与【登】【升】【乘】同根。另外与【帝】可能同根。
                            藏文 lha 神,天神
                            藏文steng 顶上、上部 【顶】【颠】【巅】【天】
                            蒙古文tengri 天,长生天 【天】
                            上古汉语耕部转真部的现象很多,【天】是一例。*theng-->then
                            


                            IP属地:湖北253楼2011-11-12 00:52
                            回复
                              不过,另一些迹象表明上古【天】有读如*hen的异音:
                              1)“天竺”、“身毒”无疑是Hinduka/Hindu的译音。
                              2) 刘熙《释名》:天,显也。
                              3) “祆”谐声天,又是天的方言异体字。《广韵》呼烟切,音詽。《说文》关中谓天为祆。
                              4) 韩语固有词“天”haneul可能借自上古汉语,cheon则借自中古汉语。(韩朝先祖的重要一支来源于商代遗民,可能保留了一些殷商古音。)
                              海南话“天”也读hin,可能是侗台早期以清边音对音汉语透纽之故,如象潘悟云拟为*lhiin之类。藏文lha“天神”可引以为据。另如,藏文“鞋子”lham(清边音声母),在大多数藏语方言中(包括拉萨话)均读ham。


                              IP属地:湖北254楼2011-11-12 0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