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两次激战
爷爷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15岁那年,他跟着部队远征到了印度、缅甸,支援那里的人民抗击日寇。
1942年秋天,爷爷所在的那支连队不幸遭到了日寇的袭击,他们全连都被包围了。天色渐渐暗下来,原始森林里开始传出狼嗥虎啸,日寇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再加上连日血战和整整一天水米未进,全连士兵的心头都笼罩上了一层恐怖和绝望的阴云。想想不能坐以待毙,连长咬咬牙命令突围,谁知居然没有一个战士响应,而且黑暗之中还有人说了一句:“反正怎么着也冲不出去了,还不如坐在这里轻松地等死。”连长一听就火了。可是他刚想开口训斥大家,就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做有些不妥,于是他忍住怒火,改成了跟大家唠家常:“全连除了我都还没娶媳妇吧?那大家就不能死,怎么着也得享受一回娶媳妇的滋味不是?你们不知道,娶媳妇可风光了。俺娶俺媳妇小翠的时候,是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被一大群吹鼓手簇拥着一路走过来的,那滋味美得真是没法说!”说到这里,连长顿了顿,似乎是在给大家留自我想象的空间。几分钟之后,他又接着说道:“俺爹俺娘辛苦了大半辈子,俺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他们几天呢,所以俺可不能就这么死了。再说了,俺媳妇没准现在都给俺生完儿子了。等仗一打完,俺就赶紧回家孝敬二老,跟媳妇过好日子去!”
听到这里,全连所有的士兵都默默地站了起来,开始跟着连长往外走。忽然,一个士兵大声喊道:“为了孝敬爹娘和风风光光娶上媳妇,冲啊!”
结果,靠着这句“口号”的鼓励,全连居然奇迹般地把铁桶似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缺口,胜利冲出了死亡的魔爪。
其实,在打这场恶仗之前,他们已经打了一仗——跟自己心中的绝望。
在绝望之中点燃希望之火,是赋予一个人能量的最好方式。因为希望可以塑造决心,决心可以造就英雄,英雄能够创造奇迹。
42.怎样才能不紧张
多年前,大作家艾迪初次到纽约旅行。作为同行,家住纽约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请他到自己家中赴宴。那是一场非常盛大的宴会,光是陪客就不下30人,而且都是当时的显贵。看到这种情形,艾迪紧张得连叉子都快拿不住了。
“亲爱的,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马克·吐温见状关切地问道。
“哦不,我只是怕得要死。”艾迪颤抖着回答道,“我想一会儿他们肯定要我演讲,到时我定会紧张得站不起来,即便站起来脑子也会不听使唤。”
“哈哈……”客人的话引得马克·吐温情不自禁地大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他对艾迪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记住一点,你就不会再害怕了——他们并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
果然,听到这句话,瞠目结舌的艾迪顿时忘记了紧张,而且在随后的演讲中,他也同样“忘记”了紧张二字。
从那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做公开演讲,艾迪都不再感觉害怕了,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是谁,在别人眼中其实都并不重要。
故事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西方谚语,那句谚语是这么说的: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过我们。
并没有人指望你有什么惊人之举,所以,不必把自己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否则,你只会紧张得发挥失常,让事情变得更糟。
爷爷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15岁那年,他跟着部队远征到了印度、缅甸,支援那里的人民抗击日寇。
1942年秋天,爷爷所在的那支连队不幸遭到了日寇的袭击,他们全连都被包围了。天色渐渐暗下来,原始森林里开始传出狼嗥虎啸,日寇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再加上连日血战和整整一天水米未进,全连士兵的心头都笼罩上了一层恐怖和绝望的阴云。想想不能坐以待毙,连长咬咬牙命令突围,谁知居然没有一个战士响应,而且黑暗之中还有人说了一句:“反正怎么着也冲不出去了,还不如坐在这里轻松地等死。”连长一听就火了。可是他刚想开口训斥大家,就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做有些不妥,于是他忍住怒火,改成了跟大家唠家常:“全连除了我都还没娶媳妇吧?那大家就不能死,怎么着也得享受一回娶媳妇的滋味不是?你们不知道,娶媳妇可风光了。俺娶俺媳妇小翠的时候,是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被一大群吹鼓手簇拥着一路走过来的,那滋味美得真是没法说!”说到这里,连长顿了顿,似乎是在给大家留自我想象的空间。几分钟之后,他又接着说道:“俺爹俺娘辛苦了大半辈子,俺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他们几天呢,所以俺可不能就这么死了。再说了,俺媳妇没准现在都给俺生完儿子了。等仗一打完,俺就赶紧回家孝敬二老,跟媳妇过好日子去!”
听到这里,全连所有的士兵都默默地站了起来,开始跟着连长往外走。忽然,一个士兵大声喊道:“为了孝敬爹娘和风风光光娶上媳妇,冲啊!”
结果,靠着这句“口号”的鼓励,全连居然奇迹般地把铁桶似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缺口,胜利冲出了死亡的魔爪。
其实,在打这场恶仗之前,他们已经打了一仗——跟自己心中的绝望。
在绝望之中点燃希望之火,是赋予一个人能量的最好方式。因为希望可以塑造决心,决心可以造就英雄,英雄能够创造奇迹。
42.怎样才能不紧张
多年前,大作家艾迪初次到纽约旅行。作为同行,家住纽约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请他到自己家中赴宴。那是一场非常盛大的宴会,光是陪客就不下30人,而且都是当时的显贵。看到这种情形,艾迪紧张得连叉子都快拿不住了。
“亲爱的,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马克·吐温见状关切地问道。
“哦不,我只是怕得要死。”艾迪颤抖着回答道,“我想一会儿他们肯定要我演讲,到时我定会紧张得站不起来,即便站起来脑子也会不听使唤。”
“哈哈……”客人的话引得马克·吐温情不自禁地大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他对艾迪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记住一点,你就不会再害怕了——他们并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
果然,听到这句话,瞠目结舌的艾迪顿时忘记了紧张,而且在随后的演讲中,他也同样“忘记”了紧张二字。
从那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做公开演讲,艾迪都不再感觉害怕了,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是谁,在别人眼中其实都并不重要。
故事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西方谚语,那句谚语是这么说的: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过我们。
并没有人指望你有什么惊人之举,所以,不必把自己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否则,你只会紧张得发挥失常,让事情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