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呼应“大秦”老师:唯有大地湾遗址是铁证,它能证明伏羲文化的源头就在陇右,亦即地理区划的古成纪!!!大秦老师这几句话高屋建瓴,从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中体现出大气魄!!
一民:对这一问题的回复:
非常感谢亭中书提供如此详实的资料,不知道再有没有,如果有的话,还请不吝赐教。
我一直期盼的就是这样的学术上的交锋,而不是简单的斥责对方可笑之类的言辞。
成纪文化即是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一路从大地湾到葫芦河,到渭河,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创新与贡献,不知道,亭中书老师去过大地湾没有?如果没有,我建议您有机会去参观一下,如果你能真正感受到大地湾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这样一个遗址,产生了伏羲女娲两位上古圣王,你就会觉得,你们治平乡,甚至静宁县在文化上应该归属于这个中心。
当然,清水河流入葫芦河时,正好,或者说,幸运地流过了静宁的地域,或者,以前属于成纪的范围今日被平凉地区所划分,这样,圣人在你们那里留下了一点痕迹,这一点痕迹,其实,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秦安天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然而,你们那边人,在文化上却并没有思归之心,反而自立门户,自成一体,通过,所谓的研究,挤兑秦安在成纪文化中的分量,妄自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是不是有些太不厚道?
至于《水经注》,其实,你所引用的资料,与我所看到还是有些不同,比如,“:“……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历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源导(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伏羲所生处也。汉氏)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东南入瓦亭川,川)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大陇山,西迳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川,川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
这里面,有一条水叫做“左会方城川”,什么意思?瓦亭水向南流的过程中,与东边的方成川相会,当然,这个方成川既是一道川,也是一道水,这第一条水就无法定位。
但是,在你的引用中,这条水怎么突然就消失了?这说明,水经注并不能成为十分确切的资料。
同时,您有这样一段引文:“唐初李贤《后汉书•隗嚣传》注云:“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西北。”陇城,即汉略阳道,隋改名陇城,地点在今秦安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陇城镇。”从这一段引文,可以看出,李贤说,成纪县故城在秦州陇城西北,如果说,治平乡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成纪的话,那么,至少在唐初时,已经不在治平,或者,不在故城所在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也不在秦安叶堡的敬亲川,因为,敬亲川成纪才是唐玄宗二十二年迁来的。简单来说,在李贤所在的年代,成纪至少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成纪故城,一个是成纪当时所处之地,因为,在当时,成纪的具体位置,大家都知道,没有很必要直接说明。因此,借助李贤的资料,我们首先推翻了,成纪故城存在的历史长达八百年这一错误的说法,当然,成纪故城在哪里?静宁人说在治平,我觉得还需要要进一步考证。但总之,从李贤的资料看,历史上的成纪至少迁移过三次,至少有四个地方,成纪故城——唐初李贤时的成纪城——敬亲川——上邽(今天水秦州)。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无法得知成纪故城到唐初李贤时的成纪城之间到底是什么时候转移的,历史还是留下了许多遗址,我觉得王莾改制的最有可能。当然,这一猜想,还要进一步认证,如果此说不假,那么,成纪故城从西汉武帝到王莽改制大大约也就百年时间,如果治平成纪的治所成立,那么,最有可能的是,武帝时代之成纪,在王莽时就变成了阿阳县。
当然,对于汉治成纪的具体定位,还是不得而知,因此,历史如同迷雾还需进一步的历史资料与历史实物的证实,对于秦安和静宁一样,都需要进一步证明。
而亭中书老师在上面几楼中提到的所谓的静宁丰富的出土文物,秦安都有,而且更丰富。因此,这也不能算是一个什么稀罕的东西。
更不能证明治平就是成纪。
再者,古人所生存的地域为什么会选择大地湾,据地理学家考证,以四五千年前的大地湾及其清水河流域和葫芦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适宜人居。
而几千年来,气候大变,当然,这几千年来,除了近两百年来人类活动的原因,地球气候变化很大,但是,基本上在天水地区还是保持了稳定。
大家可以会发现,以麦积区小陇上为一条线,南北的气候迥然不同,以清水河流域为一条线南北的气候也差异很大,因此,伏羲文化为什么是从清水河到葫芦河到渭河的发展路径,而没有北上,或者西去,原因很简单,古人也灵得很,他们要选择更好的宜居环境。虽然清水河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为古人提供充足的食物,但是,当氏族壮大的时候,人口增多的时候,他们分出的人口,选择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个选择,一方面什么地方好,就去什么地方;另一方面,顺流而下比较符合人类的思维逻辑。而葫芦河中下游、渭河流域正好都能满足这两点。
因此,至少,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秦安在古代人口可能更多,人口一多,当然,有英雄脱颖而出。
而静宁相比秦安来说,可能更干旱,于古人的生活更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