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之沫吧 关注:123贴子:7,503

_Tea¢_犹为离人照落花」﹏﹏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8-25 16:39回复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简称“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锦标赛通常举办于6月或7月,是每年度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排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法国网球公开赛之后,美国网球公开赛之前。整个赛事(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场的)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
    


    2楼2011-08-25 16:40
    回复
      目录不复制= =


      3楼2011-08-25 16:40
      回复
        历史
        全英俱乐部是一个私人俱乐部,成立于1868年,最初是作为全英门球俱乐部,最初的场地位
        于Worple路附近。1875年,由Major Walter Clopton Wingfield设计的一个一年一次的游戏——草地网球,被允许加入俱乐部活动。在1877年春天,该俱乐部改名称为:全英草地网
        球和门球俱乐部,并举行了第一个草地网球锦标赛——温网。
        温网于1877年首次于全英草地网球和门球俱乐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
        t Club)管理之下在温布尔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块场地举行。当时仅有男子单打比赛,当时
        由Spencer Gore赢得冠军。到了1884年,全英俱乐部增加了女子单打和男子双打比赛。女子
        双打和混合双打在1913年加入。锦标赛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场地。如同其他3
        项“大满贯”赛事,温布尔登在1968年网球公开时代到来之前,只对顶级的业余选手开放。
        英国人对锦标赛甚为骄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闷和幽默的来源:英国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
        ·佩里(Fred Perry)之后再未获得过单打冠军;而最近一次英国女子单打冠军则是在1977
        年的弗吉尼亚
        ·韦德(Virginia Wade)。


        4楼2011-08-25 16:42
        回复
          球场
          主要球场
          叫做“中心球场”(Centre Court),是举行决赛的地方。中心球场可容纳观众15800人,1号
          球场则可容纳观众11400人,2号球场能容纳观众4000人,3号球场可以容纳2000人。
          由于比赛过程中伦敦天气的不可预知性,球场配有可折叠的屋顶,已于2009年完工。一号球场
          在1997年经过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邻中心球场的原址搬到了一个新的可容纳更多观众的专用场
          地。原来的一号球场据说拥有独特的氛围,是许多选手的心爱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对其移址感
          到悲伤。一号球场通常举办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赛,如单打的四分之一决赛,它还拥有一座外置
          的巨大屏幕,用来让聚集在场外穆雷(曾经叫亨曼)山上观战的球迷欣赏比赛。每年都有成千
          上万的球迷在这块山坡上为冲击冠军的本土球员加油助威,但是遗憾的是,1936年之来,英国
          的男子球员再没有举起过冠军奖杯。
          


          5楼2011-08-25 16:43
          回复
            获得温网冠军最多的选手
            男选手:
            1.桑普拉斯:7次
            2.费德勒:6次
            3.比约博格:5次
            女选手:
            1.纳夫拉蒂诺娃:9次
            2.格拉芙:7次
            3.大威廉姆斯:5次


            6楼2011-08-25 16:44
            回复
              二号球场
              拥有“冠军坟墓”的称号,因为在此地进行比赛的种子选手通常被排名较低的对手所淘
              汰。曾经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
              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轮还差点将蒂姆·亨曼(Tim Henma
              n)拉下水。
              2011年新的可以容纳2000人的3号球场建在了这座老2号球场之上。


              7楼2011-08-25 16:45
              回复
                绿色和紫色是温网的传统代表色
                女选手在整个赛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报比分时),而
                男选手则直呼其姓。


                8楼2011-08-25 16:45
                回复
                  比赛服
                  在比赛中,球员的比赛服装的颜色只能是白色。


                  9楼2011-08-25 16:46
                  回复
                    比赛时间
                    比赛于每年6月最后一周至7月第一个星期举行,历时2周。从传统上讲,赛事中的周日无比
                    赛。但历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举行比赛。第一周内举行早期
                    赛事,而第二周则举行“16强”、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
                    男子单打冠军将获得一座18英寸高的镀金奖杯。女子单打的奖品一个为直径约19英寸的银盘,
                    通常被称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还有其他一些活动奖品。2005
                    年比赛的奖金(双打奖金将被平分)为:
                    ☆男子单打:1,000,000英镑
                    ☆女子单打:1,000,000英镑
                    ☆男子双打:240,000英镑
                    ☆女子双打:240,000英镑
                    ☆混合双打:92,000英镑


                    10楼2011-08-25 16:48
                    回复
                      温网、法网、美网和澳网
                      温网和法网的男子冠军奖金比女子较多;而在美网和澳网中,男女奖金则是相同的。但从2007年开始,男女单打实行同工同酬,当年女单冠军大威廉姆斯与男单冠军费德勒获得了相同数量的奖金。
                      对于比赛观众,草莓配奶油是他们在观看比赛期间的传统零食。此外,对于观众着装规定虽然已经有所减少,但是比赛时男性观众依然不能穿着短裤,女性则不能戴帽子,因为这样可能阻碍后排观众的视线。


                      11楼2011-08-25 16:48
                      回复
                        “几乎全白”的网球服
                        温网一直保留着一个传统的规定:一律要求球员穿着白色网球服以表示对英国王室的尊
                        重。
                        温网组委会要求选手必须身穿“几乎全白”的传统运动服,这曾经让很多前卫青年非常反感。
                        前金满贯得主阿加西就曾抵制过这一规定,但当他捧起温网冠军时,他仍然乖乖地穿上了白色
                        运动服。


                        14楼2011-08-25 16:52
                        回复
                          温网的主赛“零广告”
                          和法网美网铺天盖地的广告不同,除了几大主要赞助商外,温网的主赛场永远都是一尘不染
                          的,撇开它屋檐底下那些日渐先进的科技产品不谈,从外观来看,这里几乎和一百多年前的温
                          布尔登一模一样。
                          在英国人看来,打真正的网球就是真正的纯白,不需要参杂任何的装饰,不需要加入商业的推
                          动,不需要广告牌。


                          15楼2011-08-25 16:53
                          回复
                            命名
                            温网的“传统”,它有一个和其他三大满贯完全不同的特制,那就是它没有用国家来命
                            名,甚至连伦敦都没沾上边。一个以小城市来冠名的比赛,何以在百年网坛上屹立不倒?当
                            然,传统往往是一种标志。这也是温网能火爆到现在的最大原因。当我们回看以往的温网赛事
                            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古典的东西是那么的惟美,总是以如此深刻的姿态印记在脑海里,
                            挥之不去,难以忘记。 “传统的,才是世界的。”这也是对温网最经典的概况。
                            


                            17楼2011-08-25 16:57
                            回复
                              历届男单冠军
                              在赛会历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过冠军,而费德勒也六次捧起了银质奖杯。这个奖杯从1887年开始沿用至今,杯上刻着“全英草地俱乐部单打冠军”。
                              2011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纳达尔(西班牙) [3: 1]
                              2010 纳达尔(西班牙)伯蒂奇(捷克) [3:0]
                              2009 费德勒(瑞士) 罗迪克 (美国) [3:2]
                              2008 纳达尔(西班牙) 费德勒(瑞士) [3:2]
                              2007 费德勒 (瑞士) 纳达尔 (西班牙) [3:2]
                              2006 费德勒 (瑞士) 纳达尔 (西班牙) [3:1]
                              2005 费德勒 (瑞士) 罗迪克 (美国) [3:0]
                              2004 费德勒 (瑞士) 罗迪克 (美国) [3:1]
                              2003 费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亚) [3:0]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亚) 纳尔班迪安 (阿根廷) [3:0]
                              2001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拉夫特(澳大利亚) [3:2]
                              2000 桑普拉斯(美国) 拉夫特(澳大利亚) [3:1]
                              1999 桑普拉斯(美国) 阿加西(美国) [3:0]
                              1998 桑普拉斯(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3:2]
                              1997 桑普拉斯(美国) 皮奥林(法国) [3:0]
                              1996 克拉吉塞克(荷兰) 华盛顿(美国) [3:0]
                              1995 桑普拉斯(美国) 贝克尔(德国) [3:1]
                              1994 桑普拉斯(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3:0]
                              1993 桑普拉斯(美国) 考瑞尔(美国) [3:1]
                              1992 阿加西(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3:2]
                              1991 史蒂希(德国) 贝克尔(德国) [3:0]
                              1990 艾伯格(瑞典) 贝克尔(德国) [3:2]
                              1989 贝克尔(德国) 艾伯格(瑞典) [3:0]
                              1988 艾伯格 (瑞典) 贝克尔(德国) [3:1]
                              1987 卡什(澳大利亚) 伦德尔(捷克) [3:0]
                              1986 贝克尔(德国) 伦德尔(捷克) [3:0]
                              1985 贝克尔(德国) 库兰(爱沙尼亚) [3:1]
                              1984 麦肯罗(美国) 康诺斯(美国) [3:0]
                              1983 麦肯罗(美国) 刘易斯(新西兰)
                              1982 康诺斯(美国) 马克安诺(美国)
                              1981 马克安诺(美国) 比约博格(瑞典)
                              1980 比约博格(瑞典) 马克安诺(美国)
                              1979 比约博格(瑞典) 塔那(美国)
                              1978 比约博格(瑞典) 康诺斯(美国)
                              1977 比约博格(瑞典) 康诺斯(美国)
                              1976 比约博格(瑞典) 纳斯塔塞 (罗马尼亚)
                              1975 阿什(美国) 康诺斯(美国)
                              1974 康诺斯(美国) 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73 科德斯(捷克) 马特维利(前苏联)
                              1972 史密斯(美国)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1 纽康比(澳大利亚) 史密斯(美国)
                              1970 纽康比(澳大利亚) 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69 拉沃尔(澳大利亚) 纽康比(澳大利亚)
                              1968 拉沃尔(澳大利亚) 罗切(澳大利亚)


                              18楼2011-08-25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