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hxx1990吧 关注:601贴子:50,048

回复:转帖:【用三国志11来说说三国吧】缩水版--BY:九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不幸,他当年的同事,淳于琼,成为了曹操精妙招式的见证人。
当时的战况,淳于琼部有一万多人,而曹操只有五千多。
好了,双方比武开始了。
淳当时一看曹操兵少,也没考虑什么内不内力的事,直接带兵上。战况直接进入白热化交锋阶段,于是曹操出招了。
曹操上来,直接来了一招“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就是靠内力硬吃你了。(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
结果淳部一万多人,被这五千人生生打退,结果只能退保军营。
敌军退保军营,这虽不是“攻城”,但也是攻寨了,难度很大。按一般人想法,这时曹操该想点奇谋密计了吧?
错。
计谋,不是奥特曼光波,不是魔法,它本身不具备任何实际杀伤力,从来都是士兵战的辅助,它会出现在事前,而不是事中。之前的战略之中,曹操已经使了不下百数的计谋了,为的就是现在这一刻。现在这一刻,是绝对的两军交锋,“兵贵神速”,“一与一,勇者胜”,当下之时,一切所谓“计谋”,那就只会分散军队的战斗力,现在决定一切的,只有“统率力”。
曹操接下来做的,是连使三招“亢龙有悔”,命士兵一轮复一轮的猛攻,打的淳于琼喘不过来气。
这就是曹操招式,凭借强大的内力(士兵战斗力),玄铁重剑+亢龙有悔。
刚猛之极。
然而就在这一刻,更加考校曹操决断力,指挥力的时候,到了。


435楼2011-11-28 16:28
回复
    后出师表里,有这样一句话,说曹操“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其实这还不够准确。
    孙吴之圣,在乎兵法,若论用兵实战,则更有另二人可比。在此,陈寿的评价更为恰当一些。
    “该韩白之奇策”
    曹操之用兵,一如当世之韩信白起。武安剑下,百万亡魂,淮阴剑过,漫天血染。曹操宛城降张绣,下邳擒吕布,寿春灭袁术,河北破袁绍,千里溃乌桓,纵横北方,所向无敌,真真正是如若韩白。
    真可说是“统林至尊,魏武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这样的一个人,当世之中还会有他的对手吗?
    这样的一个人,当世之中,还会有那把与他一争高下的倚天之剑吗?
    令曹操不幸,而令后世文人万幸的是,还真有。
    三国之所以成为千古永恒的热点话题,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聚集了太多的英雄,太多的强者,强到让你眼花燎乱,让你目不睱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天下英雄,直如穿空乱石一般,震撼着这个时代,将这个时代渲染的华丽无比。
    曹操不会想到,在他成为一场三国之中最大战役之一的胜者之后,迎接他的,竟会是在另外一场最大战役中,成为另外一个胜者的反衬对象。
    那个人,将在他最辉煌之时,挥出逆天绝命的破空一剑,把曹操一生的梦想,终结在一片胭脂色中,从此结束曹操“对酒当歌”的笑傲时代。
    而就在曹操看着脚下河北大地,如日中天之时,
    那个人,正在回去吴中的路上。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静静的等待着那场,
    “大江东去”。


    438楼2011-11-28 16:31
    回复
      在吴郡,有一个青年现在非常郁闷。
      他的名字叫孙权。
      郁闷的原因也很简单,老大孙策死了,他现在理论上正在是老大。
      他这个郁闷是真郁闷,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年他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老油子”了。他在15岁的时候,就孙权封为了县长,正处级工龄至少也有三年了。
      后来,在孙策周瑜一起讨皖城顺便讨老婆的时候,孙权小正太就在军队里巴巴的跟着两个哥哥混,所以军龄也有了。
      而且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结交侠士,江表传给他的评价是“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也就是说,道上经验也很熟悉。
      从上面种种看,18岁的孙权,实则是一个纵横黑白两道的小教父了。
      于是他很有资格去发愁。
      他知道,现在他正在坐着的这个老大位子,不是一个光荣称号,而真真正正是一枚大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会爆。
      而这爆的原因,主要就三个。


      439楼2011-11-28 16:31
      回复
        第三个问题,周瑜。
        虽然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它最后不会成为问题,但孙权不是穿越帝,他不会知道十年之后的事情,他必须为此担心,而且是十足的担心。
        因为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在江东,一直有一个传说。两个血气方刚,又才气无双的年青人,共同开创了一份辉煌的事业。
        在曹操袁绍袁术刘表刘焉等一票中老年人,靠着混迹江湖多年的经验,纷纷逐鹿中原之际,两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异军突起,横空出世,带一份青年特有的壮志豪情,如东升旭日般,席卷了江东。
        他们自小一起长大,他们自小一同生活。他们有着同样的才华,有着同样的理想,有着同样的梦,还娶了一对姐妹花。
        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实现的。他们打算用自己的那份昂扬斗志,去在乱世中争下一份自已的天地,划出一个自己的时代。
        他们做到了。
        然而就在他们壮志正筹,要更进一步,烽火天下的时候,其中一个,却死了。
        “才出双绝,谈笑定天下风云。魂归一去,叹苍天早召英姿”
        于是这份梦想,不得不为这天塌一方而暂停它的脚步。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孙策,一个叫周瑜。
        现在,孙策死了,不只这份梦想的脚步要暂停,孙权也在担心着自已的安危。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从来的真理。孙周共创江东,现在孙策已死,那枪杆子……
        周瑜,才是现在孙权最大的危胁。
        700年后,发生了一个近乎一样的事件。


        442楼2011-11-28 16:33
        回复
          700年后,也有一对青年,怀着同样的梦想,开创了一份事业。
          就在事业正兴,马上要更进一步时,一个人死了。
          于是死人的公司,成了还活着那个的公司。
          这对青年,一个叫柴荣,一个叫
          赵匡胤。
          现在的周瑜,一如700年后的赵匡胤,同样是战功素著,同样是绝世才华,同样是军权在手,同样是君主骤亡,后继人无权无兵。
          这是一个历代的公式。一旦君主突然死亡,那个他最信任的领兵大将,就会成为他后人最大的危险。所以诸如帝王选择了在自己死前,先除掉这种大将。“军权在手,天下我有”,这不是一个孙权能解决的问题。
          更何况,现在的周瑜,比起之后的赵匡胤,还有两个更大的优势。


          443楼2011-11-28 16:34
          回复
            第一个。周瑜的股份问题。
            从前面的一系列事件就可以看出,周瑜不但战功素著,而且参与投资了公司最初的组建。孙策过江时的丹杨兵是周瑜带来的,钱粮是周瑜提供的,车船是周瑜搞定的。
            真争起来股权,周瑜怎么着也得是个49%----不说50%是为了保障公司的控股人不变。
            从法律问题上讲,即便周瑜这么多股份,但孙策凭着51%,照样是控股人,没什么问题。
            而现在孙策死了,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周瑜的49%股份是不变的。而孙权能拿到他哥全部的股份么?很明显不能。如果能,他就不犯愁了,他就不会被拍着肩膀让下属来个礼仪尚简了--------你让某某去拍拍孙策的肩膀试试。
            孙权现在刚刚继位,集团不稳,不少持股人还呈观望状态。
            所以说,现在的周瑜,实际才是江东政权第一控股人,这是他相对于赵匡胤的第一个优势。
            现在说第二个优势。


            444楼2011-11-28 16:34
            回复
              第二个优势,政治牌。
              这个似乎挺玄妙,孙权做为孙策的指定继承人,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
              但问题从来不是在于他存不存在,而在于有没有人想他存在。
              现在,的确有一件事情,足以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孙策的儿子,孙绍。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因为君位的传承,从来都是立子的。最多存在个“长贤”之争,不存在是立儿子,还是立弟弟的问题。
              当然是立儿子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孙绍的儿子,孙奉,最终就是因为这件事而死的。孙策的孙子,尚且会因为被皇帝当成威胁而处死,更何况孙策的儿子?
              而且,这个孙策的儿子,还是周瑜外甥。
              这是周瑜可以打的一张超级王牌---如果他有这个意思的话。
              周瑜,完全可以立孙权假传遗命为由,带领军队,保护外甥孙绍入吴,诛杀孙权,立孙绍为帝。这件事还是比较名正言顺的,尤其在周瑜军权的立挺下,这件事就是相当名正言顺了。此牌一打,只怕就连宗室,也要有一半去支持。
              这就是现在的周瑜。
              一个孙权压根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周瑜有意趁机让江东公司改姓周,孙权一点办法没有。
              然而他现在,还可以抱着一个希望。


              445楼2011-11-28 16:35
              回复
                他希望周瑜可以不这样想。
                他希望周瑜可以不动用他的军队,最好是自已一个人跑到吴郡来,痛哭流啼向自已表忠心。
                这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像几百年前陈平和刘邦的对话那样。
                刘邦听说韩信要反,大怒,要出兵,陈平冷笑,问刘邦
                “陛下精兵孰与楚?”、“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
                刘邦老老实实回答“莫及也。”,于是陈平献计,伪游云梦,韩信兵权。
                现在,大约就是这个问题。孙权精兵能比的上周瑜丹杨亲兵不?不能。孙权手下用兵有能比的上周瑜的不?没有。
                所以,不能动武。只能另谋他法。
                伪游这事儿,刘邦用过了,不能再用了。
                所幸,现在还有一个机会。君主大丧期间,各地兵是不能乱动的。吕范程普都是一听孙策死,马上独身一人跑来奔丧。
                他很希望周瑜也可以这样。
                然而就在数天之后,他的这个希望就破灭了。


                446楼2011-11-28 16:35
                回复
                  数日后,传来一个震惊吴郡的消息。
                  周瑜“将兵赴丧”。
                  周瑜没有像孙权想象的那样,只身一人前来,大表忠心,而是果断带着军队开进此时的“京师”,吴郡。
                  这下热闹了。
                  吴郡作为江东此时的经济政治中心,先时又在王朗的治理之下,哪见过这么拉风的军队啊。数千彪悍的丹杨精兵,齐刷刷的往吴郡这么一开,估计百货大楼吓的都得不敢营业,百姓心情参考当年董卓当兵进京。
                  孙权心情相当突然,也相当冷清。
                  他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事情到现在,似乎是非常明了了。周瑜在国丧期间,带兵进京,不是谋反,还是什么?这票枪杆子下,周瑜还不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而更让孙权心灰意冷的是,周瑜就这么肆意的带兵进京,而竟然没有一个人去管,就让他的军队这么开了进来。这也难怪,江东的军官,大部分不是周瑜提拔的部下,就是孙策的部下,和周瑜有过交往。就连老将群中的黄盖,不知怎么地也跑去和周瑜穿一条裤子了。
                  他带兵来,没人敢管,也没人想管。
                  孙弟弟彻底绝望了。如果说他现在还能盼望一件事的话,那就只能是给自已留条活路,赐个丹书铁卷什么的吧。
                  然而他的人生实在太过多采,他满怀希望之时,等着他的是绝望。他绝望了,等着他的,却成了惊喜。


                  447楼2011-11-28 16:36
                  回复
                    六年。
                    足足六年。
                    孙策死前,江东还在商量奇袭许都的事。这一死,周瑜光是为了平这个群龙无首的烂摊子,就是足足六年。
                    孙周这份共同的梦想,经历了他第一次的大不幸。
                    三国志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大体是这样的周瑜“将兵赴丧”,然后“与张昭共掌众事”。
                    这两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但我觉的陈寿这人,还是相当有幽默感的。他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把这两句话这样的排列组合了起来。
                    原文其实是这样的。
                    “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这话的意思就是,周瑜带着军队过来参加丧礼,于是留在了吴郡,并以中央警卫军总司令的名义,和秘书长张昭一起处理军国大事。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副画面。


                    449楼2011-11-28 16:37
                    回复
                      第一件事,稳定内部。
                      稳定内部,简单一句话就是“开源节流”
                      “开源”是什么?增加内部人才。
                      “节流”是什么?稳定和当地豪族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磨擦。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节流的同时,开源,两者合而为一。
                      如何做呢?
                      将豪强召入政府。
                      一举两得的法子。
                      于是,在孙权统事之后,吴郡四大家族,开始正式浮出江东官场水面。
                      


                      451楼2011-11-28 16:38
                      回复
                        四大家族之--------顾
                        作为四大家族之首,顾家,是肯定要出一个代表人物,在江东出仕。
                        而出什么呢?
                        在吴郡,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就是说,张家出文人,朱家出武将,陆家出忠臣,顾家出厚重长者。
                        事实相差好像也不太大。
                        顾家,的确是长者仁厚的家风。其代表人物就是,顾雍。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他小时有个老师,叫做蔡邕。从这个角度讲,他还得管曹操叫师叔(蔡曹是为忘年交),他们八成也见过面。
                        只不过那时见面的时候,顾雍不会想到曹操未来会成为大汉丞相。曹操也不会想到,顾雍会成为东吴丞相。
                        这人不但才能很高,而且相当会来事儿,处事非常圆滑,有这样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453楼2011-11-28 16:38
                        收起回复
                          孙权这个人,不定哪天喝高了,就容易得意忘形,和臣下勾肩搭背,抛个媚眼儿,都是常有的事。张昭对此的处理态度是上来就骂,搞的孙权和大家都很不愉快。
                          而顾雍呢?
                          他也反对这个事儿,但是他不说。他就陪大家一块玩儿,然后坐哪儿,就是不喝酒。等到大家喝个差不多了,他告诉旁边下人“快快,把文房四宝拿来!”然后一一记下每个人的样子。
                          第二天议事的时候,顾雍拿出来一摞东西,说我给大家讲点儿八卦。大家一听好啊,都伸着脖子听,结果顾雍一条条的念,张三昨天喝酒喝高了,喊了几个mm的名字。李四昨天喝高了,抱着王五痛哭流啼…………最后说到孙权,孙权如何如何…………
                          欧了,从此之后,顾雍在的场合,没人敢喝了。
                          顾雍有能力,而且既能坚持原则,又不像张昭那样容易得罪人,调整好下属的种种关系,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丞相人选。
                          的确,他后来了成为了东吴中,政绩最好的丞相。
                          这样一个人,用了之后,难道不是即开源,又节流么?
                          当然是。
                          于是,就在孙权继位,周张共掌众事的第一年,顾雍作为四大家族之首--顾家的代表人物,被江东政权启用。
                          “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
                          第二个,陆家。


                          454楼2011-11-28 16:39
                          回复
                            四大家族之----------陆家
                            要说起来,陆家的关系,实在是不好搞。原因很简单,孙策当年把人家老爷子搞死了。
                            但在政局上,亲戚的死亡,从来不是相交的不可愈越阻碍,前例参见曹操张绣。
                            为了拉拢陆家现在的代表---陆康的儿子,怀橘陆郎--陆绩,江东政权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发动民间攻势。
                            陆绩和孙家关系不好,但他有一个好朋友,却和孙家关系很好,正是孙家的下属。
                            这个朋友叫虞翻。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于经学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
                            碰巧,陆绩也很喜欢易经,后来还专门作注作解,是大师级人物。(陆家家风如此,后世子孙都成为东晋名士,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也出现在了著名的“除三害”故事中,作为隐藏boss级别的人物,促使了主角的悔改。)
                            两人有了共同的爱好,好了,就从这个出发,没事办点儿民间沙龙,以学会友,虞翻慢慢就和陆绩交上了朋友。交上朋友,很多话就好说了,一来二去,陆绩也被孙家征用。
                            “孙权统事,辟为奏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
                            任务完成一半儿。第三个,朱家。


                            455楼2011-11-28 16:40
                            回复
                              四大家族之-------朱家。
                              前面说过,朱“武”,朱家往往是出武将的。
                              也的确是如此。
                              这里要说明,一向在孙家的那个朱治,他并不是吴郡四大家族之一。朱治虽然也姓朱,但他是丹杨人,不是吴郡人。虽然后来孙策掌权期间,朱治是吴郡太守,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出身。
                              吴郡出身的朱姓将领,是朱桓。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
                              他很有些带兵才能,后期成为对抗魏国的大将,是陆逊的左右膀之一。有关他,还有一个“落头氏”的传说,记载在《搜神计》中。
                              于是,他也在这个时候被起用了。
                              “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馀姚长”
                              就剩最后一个了。


                              456楼2011-11-28 16: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