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hxx1990吧 关注:601贴子:50,048

回复:转帖:【用三国志11来说说三国吧】缩水版--BY:九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遣曹洪将兵西迎,韂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汉帝那里一帮子领不上工资好一阵子了,连个低保都没有。现在有人要来接你,你反而倒派兵来拦?
其实也怪不得汉帝,他也不想,他现在还是个傀儡(当然,一直是),他现在被一个叫杨奉的人控制着。
杨奉,在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实在很难让人记住,但要说起来,其实或许这个人才是第一个“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人,比曹操还早。
——————————————————————————
其实是那个智力14的人抽了


128楼2011-08-25 15:29
回复
    杨奉,字什么不知道。是白波帅之一。
    白波军是黄巾军中的一支, 杨奉与李乐、韩暹、胡才一起,都为“白波帅”。
    黄巾失败后,他投靠了李傕。李傕和郭汜内乱,他趁机召来了李韩胡,以保护汉帝为名,一起攻打李傕。李傕刚刚和郭拼了个够呛,被杨奉打了个大败。正当杨奉觉的没事儿的时候,李傕又回来了。
    这次他是有备而来,带来了“飞熊军”。
    “飞熊军”是董卓的亲卫精兵。董卓一死,就归李傕统领。靠着这支精兵,把吕布打出了长安。
    杨奉哪里是有备而来的飞熊军的对手?被杀的大败,于是护着汉帝逃出东关。他也因为护驾之功,被封为了车骑将军。曹操来时,他不愿意曹操抢走拥立汉帝的功劳,便派兵去拦截。
    这的确很让人纳闷,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是怎么能做出如此正确的战略,一直要拥着汉帝来?
    原因就是,他手下有一个名很见经传的将军,徐晃。
    ————————————————————————————————
    想起了CC传


    129楼2011-08-25 15:30
    回复
      徐晃为杨奉献计,“令与天子还洛阳”,杨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太真实,献计?这是徐晃还是徐庶?
      受游戏的影响,很多人感觉将军那就是一群智力不到80的,出谋划策当然是那群智力90+的文官的事儿。
      其实不然。
      将军,不是打手。将军做的事情,是指挥军队,指挥军队是靠脑子的。所有的名将,都是有着出色的军事头脑。也就不靠脑子单靠四肢的,比如典韦许禇,不过对不起,那是保镖,只不过挂了个将军衔而已。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没有目的的打仗,为打而打,那是瞎打,瞎打是最累的,因为劳而无功。
      身为战争当事人的将军,当然会更加明白自己打仗的,是有功还是无功。
      于是很多将军,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正如孙武所言:“夫将者,国之辅也”
      而徐晃就是三国时代,这“国辅之将”中的优秀一员。
      他为杨奉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杨奉赢得了第一步主动权。
      不仅如此,在曹操来了之后,他又为杨奉制定了第二个正确的战略方针。
      ————————————————————————————————————————
      武力最高的冷静不是盖的~~


      130楼2011-08-25 15:32
      回复
        “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
        徐晃的这个战略就是,让汉帝的拥护权让给曹操。
        这样一来好像有个疑问,拥汉帝是正确,让汉帝也是正确?一道判断题,还有打勾打叉都正确的道理?
        然而的确是都正确。
        因为,时机不同。
        拥汉帝,原因和荀彧的分析差不多,获得一份正义的独特面貌。而让出汉帝,则是因为现在存在一个关键问题。
        


        131楼2011-08-26 12:55
        回复
          “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
          杨奉听了一半,后悔了,不想卖金子了,想拿着再升值。
          那就对不起了。
          “一万卖不?”“不卖”“十万卖不?”“不卖”“一百万卖不?”“不卖”“哦,那算了,我直接抢过来吧。”“呜呜呜呜”
          不卖不要紧,老子本来就是给你客气客气,即然你给你好脸你不要,那你就别要脸了。
          曹操直接出兵攻打杨奉,把汉帝抢了过来。
          这就是乱世的法则。
          什么正确不正确的?杨奉老早就想“奉天子以令不臣”了,多正确?但是,空有正确的想法,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就屁用没有。
          于是,曹操用最黑暗的方式,赢得了最光明的道义。他新的时代到来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人的时代,也真正到来了。
          ————————————————————————
          用最黑暗的方式,赢得了最光明的道义


          133楼2011-08-26 12:57
          回复
            荀彧的时代。
            前面说过,“因为此时荀攸郭嘉都不在,于是荀彧随在曹操军中,作参谋工作”。
            这话容易产生歧义,难道是小荀郭嘉都比大荀强,因为他们不在,大荀才能作参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并非如此。真相不是这样,而是“山中无老虎,天龙暂居野。”
            ————————————————————
            文若才不文弱捏~~


            134楼2011-08-26 12:58
            回复
              参谋工作,只是军队体系的一部分。谋士,也只是曹操智囊团的组成人员。
              而荀彧不只是一个谋士。
              他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单就这两方面讲,不在曹操之下。随军参谋这种工作,荀彧临时做做还成,一直做,那就是高射炮打蚊子了。
              迎得汉帝后,荀彧又推荐了那个比自己年龄大的侄子,荀攸,来担任参谋工作。荀彧,则被任命了一个更重要的工作。
              


              135楼2011-08-26 12:59
              回复
                荀彧被任命为侍中,守尚书令。
                单纯从汉室角度的实际权力讲,他比曹操还要大。
                比曹操还要大?这怎么可能!这尚书令是个啥啊?哪能有曹操的丞相大啊?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曹操不是丞相。
                ————————————————
                问:怎么比丞相还大啊?答:因为他不是丞相


                136楼2011-08-26 12:59
                回复
                  各种影视戏曲都是一口一个曹丞相如何如何。于是很多人也以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就是丞相了。
                  而实际上,曹操直到南征刘表,也就是208年时,才成的丞相。此前他一直担任的职务,是司空。
                  曹司空。
                  第二,什么叫尚书令?他在千年之后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
                  内阁首辅。
                  


                  137楼2011-08-26 13:00
                  回复
                    丞相一职,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废掉了。
                    丞相是废了,但全国这么多事,还是要有人去做。皇帝不是超人,他一个人做不了这么多事,于是就要有一批人去帮助他做。皇帝废丞相就是怕大权旁落,所以他不会信任那些位高的大臣,于是选用自已信任的一些青年才俊来做。
                    最初,这批“青年才俊”就是宦官。后来,由于事务渐重,到成帝时,便换成了士人。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可远非那些太监可比,将事务都一一处理的井井有条。
                    于是,朝庭内部就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一票领着超高工资,享受着超高级别待遇的老头子们,却无事可做。而一票工资一般,级别也不高的年轻人,手头却掌握着各种核心机密。
                    当这种事情成年累月的继续下去的时候,只能出现一种情况。
                    ——————————————————————————
                    我嚼着这是在写明朝


                    138楼2011-08-26 13:01
                    回复
                      大权尽归这票年轻人。
                      而这票年轻人,也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组织,有了固定的名字----尚书台。
                      尚书台之下,又有“尚书六曹”。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吏部曹,掌管选举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
                      看到这里,各位就应该很清楚了--------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六部原型!
                      到这里,就可以知道,所谓尚书令,是一个什么职务了。他掌管着六部(六曹),负责官员考核、财政核算等一切事务。
                      他就是皇权之下的政府首脑。
                      荀彧,就是担任这个职务长达十数年,所以有了“令君”的美誊。
                      ——————————————————————————————
                      荀彧管曹的


                      139楼2011-08-26 13:01
                      回复
                        我周六周日一般都不上网的,你更了最好~~~
                        不过尼玛的再带图我就XXOO乃~~


                        191楼2011-08-29 11:53
                        回复
                          其实是因为我没有签名我会乱说咩
                          另外抽一楼连击的~~


                          195楼2011-08-30 14:36
                          回复
                            辛苦了


                            204楼2011-08-31 09:03
                            回复
                              “救”刘备的这个人,叫做郭嘉。
                              郭嘉这人找到工作还是比较早的,21岁,按现在说,大学还没上完。
                              他去了袁绍那儿工作。
                              工作了一段时间,郭嘉同学开始写作文了。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完美诠释了袁绍的特点。不得不说,他21岁时的文章水平,就已经比吕布的第一作文强多了。
                              不少人是从袁绍那儿跳槽到曹操那儿的,比如荀彧。不过荀彧还是在对比了曹操袁绍后,得出结论,投了曹操,而郭嘉更绝。
                              直接回家当宅男。一当就是六年。
                              面对一个老板四世三公,且很有实力的单位,年轻的郭嘉竟然能完全无视,宁愿在家喝西北风也不去领他这份工资,实在要说,郭嘉的眼光太绝了。
                              六年后,他出宅了。
                              ——————————————
                              阳光宅男


                              205楼2011-08-31 0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