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暴雨吧 关注:13贴子:1,038
  • 7回复贴,共1

今天开始读《晏子春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赖的,可能会读的很慢


1楼2011-07-13 18:53回复
    《史记·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司马贞《索隐》:“名婴,平谥,仲字。”
    张守节《正义》:“齐城三百里有夷安,即晏平仲之邑。汉为夷安县,属高密国。”
    高密国历史多有变迁,其治所主要在山东高密市西南部,原为城阴城。现高密市驻地为古之夷安。
    《史记》所称莱之夷维,系因太公受国之时,此地尚归莱国所辖,其时莱国尚未归周,是有此称。


    3楼2011-07-14 17:45
    回复
      晏子生年不详,卒于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
      《太公世家》:“灵公二十七年,晋使中行献子伐齐。齐师败,灵公走入临菑。晏子止灵公,灵公弗从。”灵公二十七年为公元前555年。如果晏子25岁从政,卒年当在80岁左右。


      4楼2011-07-14 17:54
      回复
        刘向将晏子归入儒家,班固更是将《晏子》八篇列为儒家之首。柳宗元却以为《晏子春秋》应属墨家,因其旨多尚兼爱、节用之道,本书从后者。
        晏子尚俭,反对“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害生”,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晏子爱民、睦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晏子任贤、重礼【此礼与儒家不同】,墨家主张“尚贤”、“尚同”;晏子迷信鬼神和天人感应,墨家主张“天志”、“明鬼”。晏子思想与墨家主张虽不尽同,然其大旨则为墨家所袭取,柳宗元谓“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之论,实具卓识。晏子思想可说是墨家思想的先驱。
        《晏子春秋》作者史无可据,本书也从柳宗元之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
        《晏子春秋》塑造了尚俭、爱民、睦邻、任贤、重礼晏子形象,作者以为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晏子春秋》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成就高。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6楼2011-07-30 12:05
        回复
          汗……最近事妈……


          9楼2011-08-17 18:04
          回复
            这几天在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孟子他说》,容易理解多了……


            11楼2011-09-07 17:51
            回复
              晏子推崇圣王之德,主张以礼治国尚在儒家之前。


              12楼2011-09-11 11:36
              回复
                其实景公说不用再讲究礼节,也并不是说就要费掉全部的礼义,他正在酒兴头上的一句话,正好表达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而这种想法绝不是让人不讲礼义就可以不尊敬他,而是有选择的抛弃,绝非费弃。
                雨以为,景公想要抛弃的正是对他形成限制的部分,而对他限制最厉害的应该是诸侯与周天子的礼义区别。
                自周室衰败以来,各诸侯就一再突破各种礼义限制,只是从没有人公然喊出来,而景公所说也只不过是当时的一种潜规则罢了。
                晏子的这次进谏方式也是非常的直接,在跟景公讲道理不被理会之后,就马上用行动表现出来“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这就好象给了景公一个下马威,你不是说不用讲礼义吗,那我就先给你试试。结果不出所料,一下子就激怒了景公,你刚才进谏给我说的道理这么快自己就忘了吗?晏子此时再加以说明,我怎么敢忘呢,我只是给您演示一下不讲礼义的情况罢了,您看不就这样子吗。这样一来景公心服口服。
                晏子先是讲理,接着演示,最后规劝,成功说服景公,简单直接,事半功倍。这一来体现晏子进谏的技巧,二来也说明景公也是个知礼讲义的君王,要不然在被大臣激怒之后,又怎么会这么快就知道反省自己的错误并诚心改正呢。
                


                14楼2011-09-21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