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很多人在看完之后,都有这样的想法:像小唧这样的人型电脑,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吗?
对此,我认为首先需要讨论的,是这些人型电脑作为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来说,足够完美了吗?这点,我认为是非常完美的。让我们通过灵图试验加以验证:
让检测者和一台电脑与另一人,分别在相互隔绝的条件下进行文字交流,以判别交流对象是人还是电脑。如果判别失败,则证明该电脑具备了真正的人工智能。关于灵图试验的本质及原理,已经有太多的争论,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妨先忽略它们。所以,Chobits中的人型电脑能通过纯书面方式的灵图试验吗?虽然她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人,但如果我们允许她们说谎,先不说小唧,哪怕是再普通的人型电脑也足以通过灵图试验吧。所以说,人型电脑绝对算得上是成功的人工智能了。
就机器人技术来说,人型电脑的挑战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大。类似皮肤的材料很早以前就有研究,传感器的发展也终将打破有机生物的垄断。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型电脑的身体是会被开发出来的。至于控制方面,我个人认为这属于人工智能部分而非机械控制。
就人工智能技术来说,人型电脑是独一无二的。通过一些机械的程序,竟然最终产生了情绪和意识,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人型电脑有别于传统的人工智能,是因为使用了有机传感器的缘故。进一步来说,如果没有有机传感器,人工智能是不可能产生能与我们直接沟通的语言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有过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论,他首先认定语言是符号的表征,接着又全盘否定了自己的理论,提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产物。她的第一套理论最终由乔姆斯基等人发展成为如今的语音识别,文法分析理论,使得人工智能得以在模式与之匹配的领域大行其道。但是,我觉得这种理论太过于机械化,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就像某人所说的一样(不记得名字了,汗...),语言先于语法,交流先于语言。维特根斯也许是这样想的:由于只有人类才存在社会群体,所以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也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真正的智能。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得到有机传感器以及何时得人工智能模型,人型电脑的产生将顺理成章。
但是呢,以上纯属我个人的推测,而且针对的是普通的人型电脑。像小唧那种超级人型电脑,我还暂时没有头绪...也许有句话是对的:认真,你就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