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吧 关注:239,457贴子:6,771,567

回复:有谁看过西游记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面提过,安天大会时,王母娘娘也登过台。【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毛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施礼曰:“前被妖猴搅乱蟠桃嘉会,请众仙众佛,俱未成功。今蒙如来大法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颗奉献。” 真个是——半红半绿喷甘香,艳丽仙根万载长。堪笑武陵源上种,争如天府更奇强。 紫纹娇嫩寰中少,缃核清甜世莫双。延寿延年能易体,有缘食者自非常。 】。第一次读到这就发现有问题,王母哪来的大株蟠桃献佛?前面七仙女摘桃时,发现紫纹缃核大蟠桃,也就是九千年一熟的后树上的桃子,熟的都喂猴了,【先在前树摘了二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只有一种解释,王母给佛祖的是几个毛蒂青皮的桃子,也就是上面提示的紫纹娇嫩的没有熟的桃子。王母给佛祖的竟然是生桃子,奇怪,么意思嘛?
    ‘生桃’谐音‘申讨’。肯定有驳友拍砖抗议,对不起,‘生’和‘申’有鼻音之差。汗颜,不敢狡辩,即使古文典籍很多谐音是对应古汉语和作者乡音,也无需权且生搬硬套将就‘申’这个谐音。呵呵,咱还有后手。感谢computer、感谢internet、感谢search engine,找到另一个词‘声讨’(跟申讨意思完全一样)。而且明朝人用过这个词,《明督抚年表》卷六:登莱巡抚袁可立上言:‘以侄废伯,所当声讨’。
    直译,王母献生桃,是为‘声讨’。那么,王母大张旗鼓声讨什么呢?



57楼2011-06-10 23:03
回复
        但如果大虾精力旺盛,一口气读到第八十三回,会豁然发现秘密:【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原来托塔李天王与哪吒三太子早被西方收买。啊,啊!一句话惊醒我梦中人。
        这么大的事,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会不知道吗?奇怪,那又为啥子还要用西方的刀(托塔天王)去砍西方的未来佛(齐天大圣)?
        仔细瞧,各位网友可借鉴借鉴,实用。这就是在卖面子的技巧。类似国粹京剧一个剧目,“捉放曹”。
    


    63楼2011-06-11 22:36
    回复
          《三国演义》有两次捉放曹的案例。一次是有关人情债的反面例子,陈宫逮住刚逃离董卓的曹操,又把曹操放了。按理救命之恩,曹操欠的人情大了。但后来曹操逮住陈宫,不但知恩不报,还把陈宫杀了。后人评价曹贼是古往今来最大奸雄,此事为一大罪证。另一个是人情债的正面案例,关羽华容道上截住走投无路的曹操,但因为曹操曾经卖过大面子给关羽,于是关羽不得已又把曹操放走了。关公顶着砍头的军令状,还曹操人情,义薄云天,被世人千古传颂,成就了忠义之神,现在无数人仍虔心供奉,顶礼膜拜。
          捉放曹有两要点,‘捉’和‘放’。‘捉’是抓人把柄,揪小辫子,但不能把人逼急了,否则反至成仇,放曹就没意义了。玉帝捉了好几次悟空,悟空都没有与玉帝翻脸,拿捏的分寸很关键。‘放’就是卖人情,这也要讲分寸,演技必须到位,一定要把人弄到欲退无门、欲哭无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地步,然后才假假惺惺出场体现大度宽容,海纳百川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把人放了,让人一把鼻滴一把泪感恩戴德。
          这不,天庭第一次出兵捉拿妖猴。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摆生意,赚吆喝,专门做给人看的。玉帝出招砍悟空,不真砍,只假砍。轻描淡写虚晃一枪,立马拉拢封官赏爵。【却说那李天王与三太子领着众将,直至灵霄宝殿,启奏道:“臣等奉旨出师下界,收伏妖仙孙悟空,不期他神通广大,不能取胜,仍望万岁添兵剿除。”玉帝道:“谅一妖猴有多少本事,还要添兵?”太子又近前奏道:“望万岁赦臣死罪!那妖猴使一条铁棒,先败了巨灵神,又打伤臣臂膊。洞门外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道是封他这官职,即便休兵来投;若不是此官,还要打上灵霄宝殿也。”玉帝闻言,惊讶道:“这妖猴何敢这般狂妄!着众将即刻诛之。”正说间,班部中又闪出太白金星,奏道:“那妖猴只知出言,不知大小。欲加兵与他争斗,想一时不能收伏,反又劳师。不若万岁大舍恩慈,还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加他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玉帝道:“怎么唤做‘有官无禄’?”金星道:“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玉帝闻言道:“依卿所奏。”】。


      64楼2011-06-11 22:38
      回复
            八卦炉幸得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叫南极仙翁(即为唐僧投胎接生的那个),安天大会也轰轰烈烈出场,前面说了安天大会三个神仙向如来献殷勤,一个是王母娘娘、一个是南极仙翁、还有一个赤脚大仙。王母、赤脚上文提过了,这里再谈谈南极仙翁。【寿星又到。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申谢曰:“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锻炼,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这寿星似乎忒关心妖猴与八卦炉了,凭什么‘以为必致平安’?仅仅如此,倒也不能说明什么,再往深处分析。【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上文有个关键词‘巽’。顺便提提《西游记》里的‘巽’字,出现过很多次。悟空完全掌握巽风的奥妙,可以直接念咒语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第二回【他就捻起诀来,念动咒语,向巽地上吸一口气,呼的吹将去,便是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好惊人也。】。第六十八回【好大圣,弯倒腰丢了碗盏,拈一撮土,往上洒去,念声咒语,使个隐身法,轻轻的上前揭了榜,又朝着巽地上吸口仙气吹来,那阵旋风起处,】。第七十一回【大圣口里又念个咒语,望巽地上叫:“风来!”真个是风催火势,火挟风威,红焰焰,黑沉沉,满天烟火,遍地黄沙!】。甚至,悟空还有指挥风神的能力,第四十五回【他的真身出了元神,赶到半空中,高叫:“那司风的是那个?”慌得那风婆婆捻住布袋,巽二郎札住口绳,上前施礼。行者道:“我保护唐朝圣僧西天取经,路过车迟国,与那妖道赌胜祈雨,你怎么不助老孙,反助那道士?我且饶你,把风收了。若有一些风儿,把那道士的胡子吹得动动,各打二十铁棒!”风婆婆道:“不敢,不敢!”遂而没些风气。】。
            ‘巽’代表风,这点文中写得明白。另有一点,读者可能不熟悉,‘巽’也代表着东南位。稍停,留心,天穹的东南位有颗星,叫南极星,用肉眼很难看清楚它。神仙谱中,南极星即南极仙翁,他在东南位,巧了。《西游记》后面还有文字暗示寿星与老君炼丹炉密切相关,【老君难顾炼丹炉,寿星收了龙须扇。】。扇子,当然与风有关,与火势有关,也就是说,巽位的南极寿星可能掌握控制炼丹炉火势的门道,也就有解救八卦炉中文武火锻炼的悟空的能力。【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安天大会亲西方的南极仙翁无端出场,无端提到‘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锻炼,以为必致平安’,点破告知悟空所以没有在八卦炉化为灰烬,全仗了东南位南极星的庇护。而且南极星是寿星,自然有长命百岁的手段。想来断然如此,佛家如果没有准备手段化解太上老君的杀手,那不等于让未来佛去送死吗,他们本意只是制造悟空与老君的敌意而已。
        


        66楼2011-06-11 22:40
        回复
              接着聊,悟空打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这里一眼看穿悟空武斗本事真不咋的,悟空连天庭里普普通通一随从的随从都拿不下搞不掂。这时,玉帝唱捉放曹戏曲酝酿到达高潮。天兵围而不歼,聚乐逗猴(残忍啊)。终于,见捉放曹火候差不多,依据西游记规则第二条“谁的孩子谁来管”,玉帝请佛家高级别领导的如来登场,亲下手擒猴子。以至到王母娘娘‘生桃’索要人情债一节,顺理成章玉帝和如来结成战略同盟。
              “捉放曹”的故事千年传唱不衰,戏剧形式演变,但核心思想不变,颂‘义’。虽然三国演义‘捉放曹’写的是曹操的故事,但如果对象是曹操这样背信弃义的,那就没啥搞头了。必须忠肝义胆之士才有捉放意义,比如曹操捉放关羽。玉帝千挑万选,选中悟空,广惠施恩,没看走眼,‘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悟空受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熏陶栽培多年,满脑子知恩图报忠义赤胆。【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
              要唱捉放曹这出戏,还有个关键条件,唱戏的人无论陈宫或是关羽,必对曹操有好感,必须亲近友善人。如果让张飞演捉放曹,他非宰了曹贼不可。回顾捉放悟空戏剧里的主角,托塔天王、哪吒、寿星(为唐僧接生)、太白金星(猪八戒的庇护)、赤脚(沙和尚的后台)、王母等都是亲西方的。
          


          67楼2011-06-11 22:42
          回复
            五、皇权
                玉皇大帝有个心病,如鲠在喉,是难以承受之痛。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但是,道教认为玉皇大帝虽然为众神之王,神权最大,不过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这就是大问题,皇帝地位在臣子之下,成何体统?
                西游路上有个车迟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犯上之罪,独尊三清,不尊君上。【行者道:“想必那道士还有什么巧法术,诱了君王?若只是呼风唤雨,也都是旁门小法术耳,安能动得君心?”众僧道:“他会抟砂炼汞,打坐存神,点水为油,点石成金。如今兴盖三清观宇,对天地昼夜看经忏悔,祈君王万年不老,所以就把君心惑动了。” 】。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犯上大不韪,与悟空当年称‘齐天大圣’诳上不一样,悟空是拉大旗作虎皮,小娃儿扮家家,无大碍。这三个道士是明目张胆,飞扬跋扈,胆大妄为,猖狂之至,恶极罪大,天不能容。【旁边闪过当驾的太师,启奏道:“东土大唐,乃南赡部洲,号曰中华大国,到此有万里之遥,路多妖怪。这和尚一定有些法力,方敢西来。望陛下看中华之远僧,且召来验牒放行,庶不失善缘之意。”国王准奏,把唐僧等宣至金銮殿下。师徒们排列阶前,捧关文递与国王。国王展开方看,又见黄门官来奏:“三位国师来也。”慌得国王收了关文,急下龙座,着近侍的设了绣墩,躬身迎接。三藏等回头观看,见那大仙,摇摇摆摆,后带着一双丫髻蓬头的小童儿,往里直进,两班官控背躬身,不敢仰视。他上了金銮殿,对国王径不行礼。】。有怎样的君上,就有怎样的臣子。国王没点威严,丢尽颜面。此消彼长,臣子藐视君上,罔上欺君。【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主】。
                说起来,车迟国王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道士上面有门路,能搞到财政拨款降下及时雨。车迟国一大家子要吃饭,没办法,有奶便是娘,吃人嘴软、拿人手软啊,恨不争哀不幸。【国王道:“唐朝僧众,朕敬道灭僧为何?只为当年求雨,我朝僧人更未尝求得一点;幸天降国师,拯援涂炭。你今远来,冒犯国师,本当即时问罪。姑且恕你,敢与我国师赌胜求雨么?若祈得一场甘雨,济度万民,朕即饶你罪名,倒换关文,放你西去。若赌不过,无雨,就将汝等推赴杀场典刑示众。”】。
                君不君臣不臣,不成体统,违背纲常。这不仅仅是车迟国悲剧,归根结蒂,是天庭的悲剧。三清操纵车迟国王,根源在于三清架空了玉皇大帝。天下不下雨,本应天庭主子玉帝说了算,怎么能让三清弟子操控。这个结,在雨;钥匙,在悟空。
            


            71楼2011-06-11 23:40
            回复
                  解:从雨开始。【那虎力大仙,欠身拱手,辞了国王,径下楼来。行者向前拦住道:“先生那里去?”大仙道:“登坛祈雨。” 】。龟儿子、傻戳戳,跟老子大圣比什么不好,比求雨,鄙视你。【沙僧听见,暗笑道:“不知一肚子筋节,还不曾拿出来哩!”】。
                
                  原来虎力大仙也不是吃素的,很有手段,【那上面乒的一声令牌响,只见那半空里,悠悠的风色飘来。猪八戒口里作念道:“不好了,不好了!这道士果然有本事!令牌响了一下,果然就刮风!”】。三清弟子的的确确有通天能耐,甚至那道士居然有发红头文件的公章,连玉皇大帝都要认可遵从。【天君道:“那道士五雷法是个真的。他发了文书,烧了文檄,惊动玉帝,玉帝掷下旨意,径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来,助雷电下雨。”行者道:“既如此,且都住了,同候老孙行事。”果然雷也不鸣,电也不灼。】。什么叫神通广大,这就是最好的阐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你不是有圣旨批文吗,随来,没关系,到齐天大圣这里咱当废纸一张,只配擦屁股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怕你晕,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孙大圣脸皮,就是比那多少个章粑粑的正式OA公文管用。并且,下面办事员们也懂事,情不自禁还要拼命往猴脸上贴贴金。 【那道士愈加着忙,又添香、烧符、念咒、打下令牌。半空中,又有四海龙王,一齐拥至。行者当头喝道:“敖广,那里去?”那敖广、敖顺、敖钦、敖闰上前施礼。行者又将前项事说了一遍,道:“向日有劳,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为助力。”龙王道:“遵命,遵命!”行者又谢了敖顺道:“前日亏令郎缚怪,搭救师父。”龙王道:“那厮还锁在海中,未敢擅便,正欲请大圣发落。”行者道:“凭你怎么处治了罢,如今且助我一功。那道士四声令牌已毕,却轮到老孙下去干事了。但我不会发符烧檄,打甚令牌,你列位却要助我行行。”邓天君道:“大圣吩咐,谁敢不从!但只是得一个号令,方敢依令而行;不然,雷雨乱了,显得大圣无款也。”行者道:“我将棍子为号罢。”那雷公大惊道:“爷爷呀!我们怎吃得这棍子?”行者道:“不是打你们,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鸣电灼。”那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棍子第五指,就要大日晴天。却莫违误。” 】。
              


              72楼2011-06-11 23:41
              回复
                    各位大哥大姐、小弟小妹,见识过真正‘呼风唤雨’的本事吗?乖乖,歪歪爽。不仅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且是要多少得多少、想下就下、想停就停。是一步登天、一呼百应、叱咤风云、气吞山河………唉,没词形容啦,总之咱平头小人物梦里也没碰到过。下面,请放下日常匆匆奔波操劳的脚步,驻足,咱也跟着孙行者得意非凡飘飘然体验一回吧。
                     【行者听得老师父经文念尽,却去耳朵内取出铁棒,迎风幌了一幌,就有丈二长短,碗来粗细,将棍望空一指,那风婆婆见了,急忙扯开皮袋,巽二郎解放口绳。只听得呼呼风响,满城中揭瓦翻砖,扬砂走石。看起来,真个好风,却比那寻常之风不同也,但见——
                     折柳伤花,摧林倒树。九重殿损壁崩墙,五凤楼摇梁撼柱。天边红日无光,地下黄砂有翅。演武厅前武将惊,会文阁内文官惧。三宫粉黛乱青丝,六院嫔妃蓬宝髻。侯伯金冠落绣缨,宰相乌纱飘展翅。当驾有言不敢谈,黄门执本无由递。金鱼玉带不依班,象简罗衫无品叙。彩阁翠屏尽损伤,绿窗朱户皆狼狈。金銮殿瓦走砖飞,锦云堂门歪鬲碎。这阵狂风果是凶,刮得那君王父子难相会;六街三市没人踪,万户千门皆紧闭!
                     正是那狂风大作,孙行者又显神通,把金箍棒钻一钻,望空又一指,只见那——
                     推云童子,布雾郎君。推云童子显神威,骨都都触石遮天;布雾郎君施法力,浓漠漠飞烟盖地。茫茫三市暗,冉冉六街昏。因风离海上,随雨出昆仑。顷刻漫天地,须臾蔽世尘。宛然如混沌,不见凤楼门。
                     此时昏雾朦胧,浓云叆叇。孙行者又把金箍棒钻一钻,望空又一指。慌得那——
                     雷公奋怒,电母生嗔。雷公奋怒,倒骑火兽下天关;电母生嗔,乱掣金蛇离斗府。唿喇喇施霹雳,振碎了铁叉山;淅沥沥闪红绡,飞出了东洋海。呼呼隐隐滚车声,烨烨煌煌飘稻米。万萌万物精神改,多少昆虫蛰已开。君臣楼上心惊骇,商贾闻声胆怯忙。
                     那沉雷护闪,乒乒乓乓,一似那地裂山崩之势,唬得那满城人,户户焚香,家家化纸。孙行者高呼:“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那雷越发振响起来。行者却又把铁棒望上一指,只见那——
                     龙施号令,雨漫乾坤。势如银汉倾天堑,疾似云流过海门。楼头声滴滴,窗外响潇潇。天上银河泻,街前白浪滔。淙淙如瓮捡,滚滚似盆浇。孤庄将漫屋,野岸欲平桥。真个桑田变沧海,霎时陆岸滚波涛。神龙借此来相助,抬起长江望下浇。
                     这场雨,自辰时下起,只下到午时前后,下得那车迟城,里里外外,水漫了街衢。那国王传旨道:“雨彀了,雨彀了!十分再多,又淹坏了禾苗,反为不美。”五凤楼下听事官策马冒雨来报:“圣僧,雨彀了。”行者闻言,将金箍棒往上又一指,只见霎时间,雷收风息,雨散云收。国王满心欢喜,文武尽皆称赞道:“好和尚!这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就是我国师求雨虽灵,若要晴,细雨儿还下半日,便不清爽。怎么这和尚要晴就晴,顷刻间杲杲日出,万里就无云也?”
                     国王教回銮,倒换关文,打发唐僧过去。正用御宝时,又被那三个道士上前阻住道:“陛下,这场雨全非和尚之功,还是我道门之力。”国王道:“你才说龙王不在家,不曾有雨,他走上去,以静功祈祷,就雨下来,怎么又与他争功,何也?”虎力大仙道:“我上坛发了文书,烧了符檄,击了令牌,那龙王谁敢不来?想是别方召请,风云雷雨五司俱不在,一闻我令,随赶而来,适遇着我下他上,一时撞着这个机会,所以就雨。从根算来,还是我请的龙下的雨,怎么算作他的功果?”那国王昏乱,听此言,却又疑惑未定。
                     行者近前一步,合掌奏道:“陛下,这些旁门法术,也不成个功果,算不得我的他的。如今有四海龙王,现在空中,我僧未曾发放,他还不敢遽退。那国师若能叫得龙王现身,就算他的功劳。”国王大喜道:“寡人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更不曾看见活龙是怎么模样。你两家各显法力,不论僧道,但叫得来的,就是有功;叫不出的,有罪。”那道士怎么有那样本事?就叫,那龙王见大圣在此,也不敢出头。道士云:“我辈不能,你是叫来。”那大圣仰面朝空,厉声高叫:“敖广何在?弟兄们都现原身来看!”那龙王听唤,即忙现了本身。四条龙,在半空中度雾穿云,飞舞向金銮殿上,但见——
                飞腾变化,绕雾盘云。玉爪垂钩白,银鳞舞镜明。髯飘素练根根爽,角耸轩昂挺挺清。磕额崔巍,圆睛幌亮。隐显莫能测,飞扬不可评。祷雨随时布雨,求晴即便天晴。这才是有灵有圣真龙象,祥瑞缤纷绕殿庭。】。
                


                73楼2011-06-11 23:45
                回复
                      继续深度分解,前面提到过,龙王降雨如财政拨款,何时拨款、拨多少均由玉帝敕旨规定。纵然悟空面子大,龙王一般也只是打打卡张,小打小闹,私自抠一点点口水雨满足太乙上仙(孙悟空)而已,不敢太过放肆。【敖广即率龙子、龙孙、虾兵、蟹卒一齐出门迎接,请里面坐。坐定,礼毕告茶,行者道:“不劳茶,有一事相烦。我因师父唐僧往西天拜佛取经,经过号山枯松涧火云洞,有个红孩儿妖精,号圣婴大王,把我师父拿了去。是老孙寻到洞边,与他交战,他却放出火来。我们禁不得他,想着水能克火,特来问你求些水去,与我下场大雨,泼灭了妖火,救唐僧一难。”那龙王道:“大圣差了,若要求取雨水,不该来问我。”行者道:“你是四海龙王,主司雨泽,不来问你,却去问谁?”龙王道:“我虽司雨,不敢擅专,须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几尺几寸,什么时辰起住,还要三官举笔,太乙移文,会令了雷公电母,风伯云童俗语云,龙无云而不行哩。”行者道:“我也不用着风云雷电,只是要些雨水灭火。”龙王道:“大圣不用风云雷电,但我一人也不能助力,着舍弟们同助大圣一功如何?”行者道:“令弟何在?”龙王道:“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顺。”行者笑道:“我若再游过三海,不如上界去求玉帝旨意了。”龙王道:“不消大圣去,只我这里撞动铁鼓金钟,他自顷刻而至。” 】、【那雨淙淙大小,莫能止息那妖精的火势。原来龙王私雨,只好泼得凡火,妖精的三昧真火,如何泼得?】、【好大圣,步了罡诀,念声咒语,早见那正东上,一朵乌云,渐近于头顶上。叫道:“大圣,东海龙王敖广来见。”行者道:“无事不敢捻烦,请你来助些无根水与国王下药。”龙王道:“大圣呼唤时,不曾说用水,小龙只身来了,不曾带得雨器,亦未有风云雷电,怎生降雨?”行者道:“如今用不着风云雷电,亦不须多雨,只要些须引药之水便了。”龙王道:“既如此,待我打两个喷涕,吐些涎津溢,与他吃药罢。”行者大喜道:“最好,最好!不必迟疑,趁早行事。”那老龙在空中,渐渐低下乌云,直至皇宫之上,隐身潜象,伉一口津唾,遂化作甘霖。】。‘私雨’类似现今普遍存在的小金库,上级一般默认下级自主安排使用,使用方便,但金额不敢大。
                      如果涉及大的款项,职能部门一般还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擅越雷池。龙王老资格干部,官场游刃多年,这点规矩他懂。【行者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即时见正东上,一朵乌云,渐渐落至堂前,乃是东海老龙王敖广。那敖广收了云脚,化作人形,走向前,对行者躬身施礼道:“大圣唤小龙来,那方使用?”行者道:“请起。累你远来,别无甚事。此间乃凤仙郡,连年干旱,问你如何不来下雨?”老龙道:“启上大圣得知,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行者道:“我因路过此方,见久旱民苦,特着你来此施雨求济,如何推托?”龙王道:“岂敢推托?但大圣念真言呼唤,不敢不来。一则未奉上天御旨,二则未曾带得行雨神将,怎么动得雨部?大圣既有拔济之心,容小龙回海点兵,烦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请水官放出龙来,我却好照旨意数目下雨。” 】。
                  


                  74楼2011-06-11 23:47
                  回复
                        上面说到过,道教认为玉皇大帝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而且众多观宇只敬三清不敬玉帝,玉帝心胸再宽广,也抹不开这个心结,这不是个人恩怨问题,而是政权的权威问题。玉皇大帝虽然是道教的神,但此时此刻,动摇他权威基础的是比他修为更高的泰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而不是外家的佛。这种情况下,杨佛抑道符合玉帝欲振皇权的根本利益。
                        重重mark,这是西游记故事的大背景,是蟠桃会捉放曹的由头,也是帝佛同盟的根基。
                    


                    77楼2011-06-12 00:00
                    回复
                          按照正统的课本教材,人类历史大略经历了血亲部落、地域部落、部落联盟、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等阶段。这种划分是欧洲历史学家根据欧洲历史的一种概括,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的历史。
                          “封建”的原初含义只是指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状况。欧洲中世纪存在大量的贵族集团,统治集团内部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松散涣散,各自的规模和控制力较小,相对独立。“王之王上,并非我王,臣之臣下,并非我臣”,封建的领主在自己领地上,拥有比王权更高的权利,王不得直接干涉封疆领主的领地事务,类似现代西方社会的“联邦”制度。
                          在中国,只在上古的周朝、春秋战国和大战乱时的南北朝等短暂期间是分封制社会。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诸侯国君拥有诸侯国中的一切政 治、经 济、军 事的权力。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周王室并不掌控全国财政大权,他只有王室狭小领地的支配权。西周末期,周朝国库空虚,周赧王只好向豪门富户借款。但他又还不上钱,借款给周赧王的豪富们纷纷拿着借据找上门来要帐,周赧王只好整天躲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愁眉苦脸。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高台叫避债台,用“债台高筑”来比喻欠债很多。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大一统的官僚帝国。中华帝国历史有一条极其重要的主线贯穿全程,那就是中央集权(皇权)的确立、发展和巩固。从汉高祖‘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再到朱元璋诛杀开国元勋,以致康熙帝平定三藩,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皇权不断完善、回旋反复、渐趋加强的历史,也是一部皇权与分权长期斗争的历史,皇权蚕食鲸吞、分权消融萎缩。
                      


                      78楼2011-06-12 00:01
                      回复
                            秦朝以后的中国完全不是什么封建社会,它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状态迥然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宰相李斯建议:“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李斯认为,只有废除分封,才能加强中央皇帝的权力,以免出现如周代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秦始皇支持李斯的建议,不再对子弟进行分封。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度,完全没有分封,奠定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的大一统,同时皇权权威性得到真正确立。  
                            理论上,皇帝拥有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即人、财、物等国家机器要素的决定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个人独断专权,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
                            但是,专制主义的皇权政治不是砰一声天崩地裂一夜间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中国地缘过于辽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有效控制广大臣民并非易事。所谓,山高皇帝远。完全绝对独裁的皇权制度只是理想王国、空中楼阁,部分权力‘分权’是实际的社会运行模式。大多数时期,中国历史以中央集权为主、分权为辅,但也有此消彼长的时候,是为君不君、臣不臣,纲常沦丧。按中国现代历史学观点,大体上皇权制发展巩固可以唐宋为界,唐宋之前皇帝独裁权力相对不强。显著特点就是贵族政治占有突出的地位,尽管皇权一枝独秀,但仍然没有绝对强势,门阀大族和规模很大的‘士’阶层形成与皇权相颉颃的力量。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名教式微,皇权衰弱,高门世族掌握政权。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下,‘王’几乎可以受九锡,与‘皇’同坐龙椅,共受百宫朝拜。东魏丞相高澄发怒时,竟然对天子施以拳脚,并痛骂皇帝是狗脚朕。权臣如此跋扈,门阀世族如此强悍,君臣关系几乎被颠倒,不少君主连自家性命都朝不保夕,又怎能掌控臣工的生杀之权。此外,在地主经济之下,中央政府不仅通过国家机器如政权、法令等来约束臣民,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地方上的乡族势力大家族或有名望的人物来统治社会。早期中国王朝有一种现在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制度,叫铁券制度。铁券,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也叫‘免死券’。前朝免死铁券的继承存延,是对后世皇权的严重挑战和亵渎。
                        


                        79楼2011-06-12 00:02
                        回复
                              当然,由于皇权占尽先机,天时、地利、人和,皇权与分权派的争斗以胜利居多。但是,也并不是每一次皇权都能取得成功。皇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藩王,一个是权臣。《西游记》成书年代在明朝。明帝国尊崇皇权的斗争就有两次古今中外惊心动魄的失败案例。第一次建文帝消灭藩王不慎家破人亡,第二次崇祯帝打击权臣失误国破家亡。
                          


                          80楼2011-06-12 00:05
                          回复
                                 第一次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前面提过,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实行郡县尊皇权,完全没有分封。但后来汉高祖开国,为了安抚功臣,虽仍然以郡县制度为主,但同时又分封了部分有功诸臣。自此,中国的政体格局几乎总是以郡县为主、分封为辅。由于分封制度是对皇权的削弱,巩固皇权往往会考虑削弱藩王。


                            81楼2011-06-12 00:07
                            回复
                                  比如,大汉王朝经汉武帝撤蕃运动,皇权始得中兴,武帝及全国之力,才唱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之”的豪言。


                              82楼2011-06-12 0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