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吧 关注:28,243贴子:221,260

王小波十周年祭时梁文道关于他的一些看法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1-05-22 14:04回复
    可能有人不喜欢,但个人觉得值得深思,特别是后面那几段话。


    IP属地:广东2楼2011-05-22 14:05
    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11-05-22 14:05
      回复
        梁文道是学者,他的这个节目一共是五集,几乎全部集中在思想方面,对艺术他没有提,我也觉得他并不擅长。尽管他的文章有一些我非常喜欢,哪怕就艺术层面而言。


        5楼2011-05-22 22:38
        回复
             其他的话我倒不觉得有什么,算是他的个人意见。不过他最后说的那几句,似乎面向很多号称追随小波思想的“门徒”“走狗”们抛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小波的思想是仅仅只用来在意识里追随还是说要用它来改变这个社会?换种说法似乎就是,我们是做理想主义者还是要做实践主义者?做前者困难不大,困难的是做后者,后者又要怎么去做?
             这其实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我不自诩“门徒”“走狗”,虽然目前我潜意识里对小波有那么一点个人崇拜,但我本身是反对这种倾向的。我个人本身倾向于做实践主义者,我认为一种理想要拿来实践,要将他普及。当然我不认为这种倾向一定正确,因为这因人而异,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自己对理想的价值判断不同,并且一般来说自己总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们一般意义上客观的正确与否其实都是以我们生活的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为准绳来评断的,这没办法,我们毕竟客观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适用于普遍的规则社会必定会乱套。除非你能彻底推翻它,否则便只能遵守。再回到小波身上来,我的困惑具体就是,我认为小波的自由主义是正确的,但是别人也会认为是正确的吗?我想将它普及推广,但别人会认同接受它吗?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自我满足,我们崇尚这样的精神又有什么意义,那不就是思想上的自慰吗?哎,脑袋现在比较乱,我也说不太清楚了。


          IP属地:广东7楼2011-05-23 00:06
          回复
            而且我觉得别人认不认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就目前来讲,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很多人在寻求改变,尽管他们很多是没有目的没有原则的在寻求。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实践它去普及它?而且还要保证,在实践普及的过程中它不会变形不会走味。


            IP属地:广东8楼2011-05-23 00:12
            回复
              你实不实践它,它就在那里;你仅仅是在意识里意淫一下,它也在那里。你想怎么样?


              来自掌上百度9楼2011-05-23 00:15
              回复
                   打个不知道是不是合适的比方。     
                   现在有一个苹果放在你面前,姑且可以说它就是小波的思想。你的目的是要通过它得到某种享受或者说是收获。  
                   你有两个选择:     
                   1,你在脑中想象他的味道,可以想得尽可能好,并且认为这种想象让你得到了快乐,这个时候,那苹果也就是小波的思想的确在那里,但是实质上你没得到享受没得到营养,他仅仅存在于你脑中;     
                   2,你现在伸手将它拿了过来,这个时候你又有两个选择,你自己吃或者分给大家一起吃。     
                   a,你自己吃,那么你现在得到了实质上的享受和营养,它没在原来的位置了,但是他通过另外的形式到了你的身体里,并且对你有好处;  
                   b,分给大家一起吃,那么你们一起得到了实质上的享受和营养,它也没在了原来的位置了,也以另外的形式到了大家的身体中,并且也可以说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其中1和2是并列关系,2和ab是递进关系,a和b也是并列关系。我不太懂哲学,但是好像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哲学问题。我和你在1和2上有根本分歧。或许每个人的哲学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看这问题的不同,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  
                   归纳起来大概就是这么几个问题:  
                   1,这苹果到底是真正拿来吃掉,还是说放在那里天天供自己想象在思想上得到享受?  
                   2,你决定吃掉,那到底是自己吃还是和大家一起吃?  
                   3,你决定和大家分来吃,那到底怎样去分才最好?  
                   对于我来说我是认为要拿来吃掉,并且最好是和大家一起分来吃的那一派。所以我的困惑就是第2个和第3个。       


                IP属地:广东10楼2011-05-23 00:54
                回复
                  首先,思想上的,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能不能用实物来作比方这是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不能的。 因为形而上学的东西不同味觉、嗅觉或者性冲动这类的人之通性,而是一种超越,或者超验,或者叫做神性的东西。这是通性的反面,也就是个性的根源,也就是每个人之所以存在,之所以不同于另外一个人的根本的依据。这和一个苹果或者诸如此类的实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对于苹果的吃和对于意识形态的分享,一个是在人的通性的范畴,一个是在人的个性的范畴。对于苹果,每个人都感觉甜,对于一种意识形态,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有的人能接受,有的人不能接受。
                  其次,最好的分法是激发大家的个性,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自然而然他们就会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苹果了。而不是把你的苹果想办法塞给他们。其实这个做法就包含了很基本的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11楼2011-05-23 02:20
                  回复
                    看了你的回复,再回想好多别的帖子,我觉得咱们小波吧比秋雨吧真是强太多了。小波吧有谦虚的真正好学的以知识和解惑为追求的吧民。秋雨我是喜欢的,但是那秋雨吧真是浮躁得不得了,没有几个真正好学的。我在想这是不是因为王二和秋雨的不同,所以聚集在他们身边的人也就不同了。跟着秋雨确实是很容易陷入空空而谈的境地,年轻人很容易满足于那种满口大话的虚荣心,那种满足感。小波这里就纯粹很多。
                    


                    12楼2011-05-23 02:26
                    回复
                         呵呵,对于我这种实在不怎么懂哲学的人要看懂你这段话还真不容易,所以我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现在还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不过我倒觉得你这跟亚里士多德的“材质”和“形式”有点相似,这我也没有研究过,只不过是在《西方哲学史》里面略窥一斑。
                         如果要我上升到纯粹的哲学层面跟你去讨论我实在才疏学浅,所以我还是程度低点回到我的苹果上来说。当然纯属个人见解,不存在否定什么,只是从我个人角度陈述的一点意见。
                         我觉得吧,一个事物你不去实践它它对于你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比如这里说的苹果,也就是小波的思想,你若不去伸手去拿它,它的存在相对于你来说就是思想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哪怕你吃它以及进行其他的加工,它仍然只存在与你的脑袋中。但是如果你肯伸手拿他,去实实在在的吃它,那么他对于你就可以实实在在存在于你的实体也就是身体中。
                         你觉得小波的思想根本不能用苹果这种实物来作比方,不过我觉得能,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思想是能够跟实物一样实在的运用和加工的。比如一个科学家他有灵感,那么他能实际上用它来进行发明。虽然这个思想的客观位置发生了转移,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的本质还是一样的。再回到小波的思想上说,我觉得这是可以实实在在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比如追求智慧,追求乐趣,追求包容,我们是可以用它们实实在在指导我们行为的,这个时候它就不仅仅是思想上和意识形态上的东西了,他已经存在于客观实际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它跟苹果的本质是相似的。
                         我也不是认为要把我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塞给别人,实际这就是我的第3个问题,如果我要将它实践和普及,究竟采取什么方式才最合理最合适?你说的激发人的个性是其中一个办法,虽然这比较宽泛,实施起来也有很多的困难,但可以试试去做。


                      IP属地:广东13楼2011-05-23 13:36
                      回复
                        看了你们的发言,我终于体会到:地球的确在自转。


                        14楼2011-05-23 14:14
                        回复
                              那些跟实物一样可以运用,可以加工、可以传播、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磨砺的的思想,确切地说,应该叫做知识或者叫做技能。它们是思想的衍生物,而非思想本身。思想的本身含有很多纯个性的,不可控的,非自然的因素在里面,一个人是不能对思想进行复制粘贴的。脱离了具体的人,思想就无法存在了。
                              但是脱离了具体的人,比如一个数学公式或者一个定理是依然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式或者定理,就叫做知识。这个知识是客观的,每个人都能拿来用,只不过从这些知识里面我们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们思想的光辉。从这个闪耀的光辉中,我们能够看到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看到他的感情,喜怒哀乐,看到他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东西是属于且仅仅属于该科学家的。而且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才铸就了他的思想。如果仅仅是学到科学家给出的这些知识,我们是成不了科学家的。因为我们没有思想,思想要怎么来,思想要靠我们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你所说的那个可以分享的苹果,更像在我看来的这个“知识”或者说“技能”。我们可以推崇那些热爱有趣热爱智慧的生活方式,就像推销一种商品一样,这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现在这个世界也在向我们推销另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赚钱、花钱、攀比、再赚更多钱、花更多钱、再攀比——死去


                          15楼2011-05-23 15: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