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教室别恋
一、lust och Fagring Stor
出品:瑞典/丹麦 1995年
导演:鲍韦戴贝伊
主演:约翰威德贝尔格
玛丽卡拉格克兰茨
托马斯冯布罗姆森
主要奖项:一九九六柏林影展银熊奖
“时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少不更事的十五岁少年史迪,一个三十七岁的女教师丝奥丽,两者发生了一段师生恋情。一个对成熟异性充满热切期待,一个对少年情意寄注深切爱意。纵使年龄差距,甚至社会道德不容,就在两眼深情一刻,又怎能阻止激情迸发……”
如果你因此以为这是又一部畸形爱情片,一部《洛丽塔》的欧洲版,那么你就错过了影片想给你的最可贵的东西。碟片上的说明未能涵盖影片的万分之一。
此片关切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boy to man的那一段艰难的历程。如同蝉蜕般的痛苦,在苦难(或者在成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事件)中学会有所承当。青春期的男孩用其特有的敏感学习着性爱,情爱,并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和关注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如此突如其来的新鲜。
关于性爱、情爱的主题,是用一段柔美华丽的歌剧独唱引出的。影片开头《论性交》一文和音乐一起缓缓流泻,定下了此片最大的主题。此后,史迪每每被性爱之美吸引时,这段音乐都会再度响起,在你心灵最柔软处来一下轻触。从音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导演是肯定这份感情的。虽然在最后,它以扭曲而苦涩告终。终于,当他不再理会女教师的诱惑,转而寻找那个女孩的时候,他已拣回了失落已久的东西。他去寻找的是一份性爱之外的情感。那里有被崇拜与被爱的满足,以及青春的悸动。那同样不能叫爱情,但里面已有了一个男人对爱的最初的理解和取向。
随着宏大交响乐的旋律,奏出了本片另一个主题: Frank,教师的丈夫,引领着他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贝多芬的音乐,羊毛袜,Frank为史迪勾勒出一个自然而完美的世界。然而希特勒的叫嚣,尼龙面料的流行(大工业、商业的到来),一个平静的时代就这样崩坏了。Frank的无助,哥哥的死亡,父母不堪打击的痛苦,所有曾高高在上的道德偶像都在社会的动荡中变得脆弱不堪。史迪却在这变化中慢慢地学会了坚强和有所承当。当他用理解和安慰的双臂拥抱这些成人的时候,他已骤然长大成人了。
影片的最后:在慢镜头中,史迪提着所有的字典摇摇摆摆地越走越近。学校压抑沉重的大门在他的背后永久地关闭了。
虽然走得步履不稳,但一个男人正在向我们走来,充满勇气和力量。他不再需要学校,不再需要教化。他已能用自己的头脑站立。
柔美的女高音再度缠绕画间。那是青春的告别和祭奠。
(**** 千万别把本片看成师生恋 ,它纪录的是一个男孩长到男人的过程。音乐极佳,值得特别关注)+++++++++++++++++++++++++++++++++++++++++++++++++++++++++++++++++++++++++++
是外语片,瑞典语,听上去象如歌的行板.带着微微的一点违和感。
回家看过之后觉得北欧电影自有它们的特点,不管题材是伦与不伦,片子的风格仿佛带上了北欧自由的空气以及清冽海风的味道,有一点质朴的诗的气息。
39岁女教师和13岁的男孩子。无论怎样,这样的组合都带着一丝恶心吧?
不,不是的。电影开篇在行板的音乐里展开了羊皮纸上花体字摹写的《性讲谈》。学术味浓浓的,象拍一部教育片。而刚出场的女教师端庄而美丽,吸引了男孩子全身心的注意。按理说,就这样蒙蒙昧昧的一直到最后,会是一个有关儿时青涩暗恋的美好故事。但导演和编剧却偏不,他们一定要把一切都拿到桌面上来谈,剖析得人、性体无完肤。原来性是这样的,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两人之间,它就是那么一回事。但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让少年过快的成长,失去了应有的童年。它让成人接受灵魂的拷问,把廉耻钉在了伦理的耻辱柱上。它让人们认清了自己,付出了代价,并且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怎样的年代里,无论是不是由于战争的消极影响,不伦就是不伦。
但片子拍得还是很好的。缓缓推拉的镜头,干净精确的剪辑,演员到位的表演,虽然未免大胆了一些。但态度是严谨而客观的,讲述是流畅而有节奏的,里面是带着思考的。
无论是开头男孩纯真的仰视、女教师稍稍慌乱的笑容,还是结尾男孩不再清澈的眼神和女教师讳莫如深的表情。这部片子总是让你懂得了些什么
二、点评:一个看似轻松的清涩故事,
在其中看到从纯情到丑陋的成长的故事!
不是美好,但很现实~!!
在青春祭坛上成长的羔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