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花了六个小时读完了一个年代的错觉,看完久久都缓不过来,我觉得我没个半月是不能从这忧伤劲里缓过来了,我甚至觉得往后不会再看到再比这个更深刻,甜蜜与惆怅还有细水长流般在心头萦绕的悲伤陈杂的露中同人文。白桦老师在写完后说过现在看前半段能感到自己笔力的青涩,但是从始至终老师不论对场景还是人物的刻画都深得我心,我能说我至今没见到过这么温柔深沉的文风了,这种“青涩”正适合叙述那代人,战争中的人们难得、压抑、温柔而深沉的情思。有俄罗斯文学影子的行文让我愿意相信在20世纪的40年代,苏联的土地有他们踏过,林缝裁剪的斑驳树影被他们踏碎成金辉的碎片,夜空中的繁星是他们走过的足迹,夜空中的银河是他们走过的道路。
“那里的每一寸土和每一棵树都会记得他们青春年少的模样,记得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其实我最意难平的还是伊万和王耀才在一起有过多少青春年少时从烽火与利刃上偷得的甜蜜的回忆,却落得几十年的魂牵梦绕,不安和惆怅,他们相遇得意外,甚至分别也都是猝不及防。
伊万牵挂了王耀那么久,受病痛折磨了那么久,却在暮年才得知耀永远停留在了那个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年纪,是一语成谶,如文章最开始所说的:“永葆青春这种事怎么可能成存在呢?”但王耀确是永葆青春了
我总是一遍遍没前兆地开始回忆《肖像》里的情节,有人说历经十年写文的太太差不多要到而立之年,但是文中的伊万和王耀依旧年轻——我不觉得,我认为他们的故事早就随着文末最后一个句号的敲定一起结束了,他们一生仅此一次青春也早就逝去了(或者说只是伊万的逝去了)。没有人再会从绞刑架下抢回他的爱人,再抱着他在故乡的树林逃亡,再温柔又心疼地唤他“我的黑眼睛的小傻瓜,我的不听话的小白马”,或者说就算有,也再也做不到了。他们的生命,灵魂和情感被岁月熬煮透了,就不会再回来
读完之后重新看到当时截图里伊万的这段话不由得哀伤,万尼亚,你和耀的结局可说不上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