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妻索妻吧 关注:276贴子:4,195

《盘妻》又一疑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会儿央视11台又在播放《盘妻》片段(王君安版)
下面说的话,我知道也许是会伤害到某些热情戏迷的,但若不说,还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虽然本吧吧主等一批《盘妻》爱好者对它是情有独衷的,但我总觉得这剧编得硬伤很多。之前有所争议的就不必说了,我这会儿又想到了一个:


IP属地:上海1楼2011-03-27 15:54回复
    谢云霞嫁到梁家,却连一房丫环或仆妇都没有带,这合理吗?


    IP属地:上海2楼2011-03-27 15:55
    回复
      首先以婚俗论,这不合理,除非是小门小户,但凡中等人家及以上的人家都会根据家庭财力及男家财势,配相应的奴婢人数作为赔嫁。
      其次以刘家财力论,也不合理,刘家虽是小户,但也只是相对于梁门这种大户而言的。他家再不济,买一个丫环赔嫁总不至花费不起吧?何况,原来服侍云霞的兰桂为什么不能赔嫁呢?一般而言,小姐出嫁前的帖身丫环都是要做赔嫁的啊。
      再者,以刘家的教养论,刘父是教书先生,那刘家虽非官宦人家,也是书香门第吧,就算他已经过世,作为他的妻儿,女儿出嫁是要赔嫁奴婢的这些风俗礼仪也应该不至于不懂吧。要知道,封建朝代嫁妆是很重要的,若赔得少了,会被夫家看不起。而赔嫁奴婢也构成这份赔嫁的组成部分的。最起码的连个丫环都不赔,且不说梁家了,就是旁人看了,也会非议的。
      最后:就算以刘家原来的实力,实在连一个赔嫁仆妇,或一个赔嫁丫环都供不起,别忘了,梁玉书对云霞是费尽心机,非卿不娶,他作为一个宰相公子,出的聘礼原本就不可能少。再加上以剧情论,梁家权倾天下,又是一方豪富,梁家生活奢华,梁如龙又是很要面子的,这些因素加起来,为独子娶妇,这副聘礼会寒酸吗?就算刘家有志气,云霞拒聘,但这不是女家不想要,男方就可以收回,甚至什么都不送的理由啊。行聘是婚俗中很重要的一关,不是说取消就取消的。(这里再插一个知识点:一般而言,如果是中等或小户人家嫁女,本身拿不出什么赔嫁,那么聘礼就能作如下分配,一部分归娘家所有,一部份拿出来置办回盘礼(女家收聘后还要备礼送给男方的),一部分置办嫁妆采买赔嫁奴婢。)试想,梁家这副聘礼绝对不会寒酸,那么从这些彩礼中取出那么几两银子雇个丫环或取出十几二十两买个一两个丫环,连这点财力都没有吗?
      其实,我也知道,编剧这样创作,是为了考虑到赔嫁丫环这个人物起不到什么作用,形同废人,而剧目创作而言,形同虚设的人物越少越好,但问题是,如果这违背生活真实性,和传统、习俗相悖,就不得不令人视为纰漏了。
          
      


      IP属地:上海3楼2011-03-27 15:55
      回复
        回复:6楼
        "再依当时礼法这位陪嫁丫鬟就是以后的梁玉书小妾了。
        答:没这回事。你去看看李渔《十二楼》中《拂云楼》,如果明清时赔嫁丫环十有九八最终会成为妾或通房丫环,成为妾是赔嫁丫环的通常归宿,《拂云楼》中韦小姐身边的帖身丫环能红就完全没必要千方百计用尽心机,在媒婆、未来姑爷、自家老爷夫人面前设尽机关,才最终为自己博得一个妾室之位了。照你那样说,她那么折腾干嘛?顺理成章的事她还用得着为自己那么张罗吗?
        “得精选细选,不然小姐随便带个丫鬟嫁到夫家会给自己惹麻烦的,轻则被夫家看不起,重则妾压正室不得安宁。”
        答:这句倒对的。《笔生花》中步静娥原是太守之女,不幸父母双亡,又被义兄嫂图谋了家产(因为那个时代,象她那样的情况,父母已死,而自己又未出嫁,年纪又还小,是不可能掌家权的继承家业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产被夺)义兄嫂不但夺了她的产业,还把她当绣女丫环使,五年来被折磨得面黄饥瘦,好好的一个如花似月的千金小姐,只落得体弱多病。五年之后,早先定下的夫家文家来娶,义兄嫂知道文家是官宦人家,不敢得罪,于是备了一副很差的嫁妆,将她发嫁过门,又不想花钱买象样的赔嫁丫环,这时正好家里也有个粗笨丫环很碍眼,于是就顺水从情叫步静娥把这个丫环赔嫁过去。那小丫环到了文家又粗又蠢,竟然有一次还吃醉酒躺在姑爷小姐的床上睡着了。新姑爷文景本来就为步静娥的嫁妆令他很泄气很丢脸,看到这丫环这个蠢样就更加生气了,一顿打骂,很快就叫人去把她的母亲找来领人。


        IP属地:上海7楼2011-03-27 20:06
        回复
          回复:6楼
          续上楼:你说“而在《盘妻索妻》中谢云霞没有陪嫁丫鬟,我的个人观点是应该可行的,因为。。。。。。是没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或者服侍时间长点知性情的丫鬟可陪。”
          答:这不是理由。《再生缘》中孟夫人为孟丽君出嫁(被迫嫁刘奎璧那场婚事)考虑赔嫁丫环的事,荣兰是从小陪丽君长大的帖身丫环,自然要陪嫁过去,但丽君那时也是尚书小姐身份,只陪一个丫环太少了,不象样儿。于是孟夫人命媒行选人(圣旨定的婚期很紧,不可能选个三五月)但也不是照样选了一个陌陌生生的新丫环进府吗?取名为“慧梅”,并特意从闺房中请中丽君小姐来,和她见上一面,明白告诉慧梅:“过些天你就要和荣兰一块赔嫁过去了。”(而照你的逻辑,没有从小一起长大的或服侍时间短的,就宁缺勿滥,这不是和《再生缘》这段情节不符了吗?慧梅进府才不过几天,丽君就出嫁了。这又怎么说?)
          你说“再观剧情而言,谢云霞本身就对这桩婚事抱有复仇心理,多带个丫鬟只是多个麻烦”
          答:嫁妆赔嫁都不是当事人说了算,而是母兄的主意,没有她作主的份,她义母义兄又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如果嫁妆能由新娘自主,那么《笔生花》中步静娥还用那么丢脸?
          你说“为表他的一番深情他可以承诺以后不纳小妾,也可不需要陪嫁丫鬟。如果刘府为谢云霞准备了陪嫁丫鬟,到了梁府,梁玉书会毫不犹豫的退回”
          答:逻辑有点混乱,首先,赔嫁丫环不等同于小妾,其次,赔嫁丫环的结局不止小妾那么一条,可以配给家人,嫁人后成为仆妇(《天雨花》中的瑶钗、玉钿。《再生缘》中的荣兰)都有这种情节)。也可以被自己家中赎回去,也可以经由主人作主,送给亲友家为奴作妾,也可以被主人卖掉。第三,不需要小妾,不需要通房丫环,并不等同于就一定要推拒掉赔嫁丫环。第四:赔嫁丫环在跟着小姐嫁过门前,人选根本不需要得到男家同意的。举例:如果男家有说“不”的权力,那文景在婚前见过步静娥的赔嫁丫环后,就能拒绝她赔嫁过门了,又何必添出后面的麻烦事来?
          你说“再说以刘家而言,这个陪嫁丫鬟很难找,找好了以后谢云霞就得力了,若是找的不好以后谢云霞吃苦,”
          答:没听说过这个说法。为了怕丫环难找,找来了不称心就干脆不用,实在是不合理。
          


          IP属地:上海8楼2011-03-27 20:24
          回复
            回复:9楼
            这戏各版本都有这里那里的修修补补,或在细节上稍有不同,可见原本子不是很周密,经不起推敲,所以得补漏洞了。


            IP属地:上海11楼2011-03-27 20:32
            回复
              回复:10楼
              婚事她可以发表意见,因为她是义女,而非亲女,再者刘家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但嫁妆则未必。我们的思路不能顺着因为婚事比赔嫁重要得多,婚事既然她能发表意见,那么嫁妆也必然能作主一条线。很多时候,往往以我们现代人眼光看,严重的事上能作主,似乎其他小事也能作主,其实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那些现在看来并不算大事的小事上也许未必能作主的。


              IP属地:上海14楼2011-03-27 20:35
              回复
                回复:12楼
                “萧雅的盘妻索妻,是有陪嫁丫头的,”
                答:可见连专业演员,尹门弟子在传承这戏上,都觉得这里应该有丫环(虽说可能仅是萧雅一个版本)这足已说明,不是我一人觉得这里并不妥当的了。
                我之前也说过,也许作者是为了减少他自己认为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而故意不设这个角色,也是有可能的。总之,这个角色的缺失,或是作者有意或是作者疏忽都有可能,客观看待即可,吧主何必一意为它掩过饰非?
                


                IP属地:上海18楼2011-03-27 20:41
                回复
                  <红楼梦>中为什么要叫紫绢去扶新人?(当然后来请不动紫绢,上头也不勉强,强拉雪雁去了,还认为这样也不错,毕竟雪雁才是林妹妹从娘家带来的丫环)
                  为什么要这一步?
                  就是因为当时的婚俗,搀新娘的得是赔嫁丫环.
                  纯心,恕我直言,你太主观,很多事上想当然,你倒举个例子听听啊,证实你所想的在当时社会的确有事例,有事例说话。
                  还有你说“按理应该要十二个或者二十四个丫鬟陪嫁的。”
                  答:你不会是中了评弹《盘夫索夫》的毒吧?那是为了体现严兰贞气势汹汹赶回娘家大闹,所以编剧特地给她“撑”起来的排场。
                  《天雨花》中的左仪贞,是相国千金,而且因为出嫁前于国有功,被皇帝封为二品诰命(这是她自己挣的,和父亲、丈夫给她带来的荫封无关),而丈夫又是新科状元,她出嫁,父亲左维明也只是按照当时的风俗,(并没有出格)给了她两个赔嫁丫环,两房家人仆妇(一共6个人)
                  再看看《玉钏缘》,薛美英因为冶愈了皇帝的重病,被封为义女。于是青云直上,成了堂堂的公主娘娘,出嫁前,皇帝皇后赏了她十二个宫女,几名太监(这个数字没说,但从种种迹象看来,应该不会超过四个)而薛美英娘家(她父亲原本官职并不高,仅是翰林,后来沾了她的光,才被加封为安乐公,相当于王侯身份)又给了她两个赔嫁丫环,两房家人仆妇。总算下来,一共二十名左右。
                  再看《玉钏缘》中的王淑仙,原本是相国千金,机缘巧合被高贵妃封为义女,也成为了皇帝的义女干公主,她出嫁时,高妃赏了她八名宫女,淑仙娘家原本就是权倾天下的王家,出手很大方的,又给了她两个赔嫁丫环,四房家人仆妇,总算下来,一共18名奴仆。
                  再看《玉钏缘》中的郑如昭,如昭嫁过门,是作妾,但这个妾却是得到过皇帝特许,也是被加封诰命夫人的,所以其地位比正妻(薛美英)差两级,她上有妻(薛美英)、平妻(即相当于妻的地位,但却比正妻稍差那么一丁点)(王淑仙),她在这二人之下,却比普通的妾地位高一点。原本她的整个朝廷中没什么地位(她又不是公主),在夫家地位也不高。但偏偏她有一个类似于亦官亦商的父亲,而且这个父亲号称郑半城,人称“财富有半个洛阳城那么多” 她本人虽然比不上薛美英是干公主,她娘家虽然比不上王淑仙(其父是宰相,伯父是王侯)但她娘家也算是豪富大族了。她出嫁,虽然皇家没有赐什么宫女太监,但家里却赔了四名丫环,一房家人仆妇,一个奶妈,嫁妆更是在几房中最出众的一个,甚至比两位干公主还要丰厚。
                  通过上面例子,可见,那时朝代,连皇帝的干公主,连相国千金,统共加起来连丫环带家奴仆妇不过就是十几二十名之多,你竟然一出手就随随便便“二十四名丫环”,岂不是毫无根据太过戏说了?
                  


                  IP属地:上海82楼2011-03-28 10:55
                  回复
                    回复:92楼
                    王版里没体现出来,而这几年,盘妻版本最富盛名的应该就算是福建芳华的王君安版本了。就连中央台也时不时地播放王版《盘妻》片段(平均一个月必播一到两回)。现在的观众很容易就接触到王版,相反,想要看到陆版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自然印象深刻的是王版了,偏偏王版剧情处理还有这里那里的漏洞,可不就叫人烦闷嘛。


                    IP属地:上海93楼2011-04-02 09:39
                    回复
                      回复:95楼
                      你对王版的看法我很赞同,你说的很对,很客观。


                      IP属地:上海96楼2011-04-02 15:59
                      回复
                        哦!对了,之前总想着要说来着,但总是忘记提一笔了,这会儿又想起来,所以赶快补上。
                        王版在《洞房》中有一个细节,大意是梁玉书在向新婚妻子谢云霞告退时,说了一句:“丫环荷香就在隔壁,以后你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她就是了。(言下之意,她是派来专门服侍你这位新少奶奶的丫环了)
                        我看过不少明清小说,几乎从无这种情况(即由夫家提供丫环)新娘嫁入夫家后,只会用自己赔嫁过去的丫环仆妇,除非一种情况,即这位新娘别无丫环仆妇赔嫁,夫家才会提供,而这也是有个手续的,由丈夫向父母提出,由新娘的婆婆指派。
                        而王版这里,明指“你有事只管叫荷香。”这不是间接指出谢云霞并没有赔嫁丫环吗?否则,不可能出现这种情节和对话。
                        我这里举些例子:
                        例一:《玉钏缘》中薛存仁纳妾,纳的是某个闲客的女儿叫费秀容,这费家其实是个破落户,这倒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费父在薛家是个蔑片。以薛存仁的身份地位,即使纳妾,也不该纳自已帮闲人家的女儿,但他相中了费秀容,于是费家狠狠敲诈了一大笔钱,大部分留在娘家,小部分为费秀容备了一份还算丰厚的的嫁妆以及丫环仆妇各一名。嫁过门后,秀容只用自己带去的丫环仆妇,从中可见两点,第一:连豪门娶个小妾都会自备赔嫁人员,何况梁玉书娶的是正妻。第二:夫家是不提供贴身丫环的。
                        例二:
                        《玉钏缘》中曹燕娘嫁给驸马谢玉辉作妾,出嫁时带去两个丫环。但因为燕娘的寡母无依无靠,家又贫,曹母又只有燕娘这一个女儿。所以在得到丈夫公婆同意后,燕娘出嫁不久,就将母亲接到夫家一同居住。燕娘的两个丫环中,一个太小不能干什么活,所以就等于一个大丫环要服侍燕娘母女两人,谢玉辉也算体贴了,就由他出面(可见不能由作媳妇的自己去提了),向母亲谢太夫人请求再拨一个谢家的仆妇放到燕娘房里听用。可见,由夫家提供帖身下人并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事,也不是夫家会主动指派的,一定是有特殊原因,比如新娘家贫,没有赔嫁丫环仆妇,或者就象《玉钏缘》中燕娘那样,因为特殊原因,房里人不够用。而且这事新媳妇不能主动提,提的话会被认为没家教没礼数的。


                        IP属地:上海97楼2011-04-02 22:36
                        回复
                          续上
                          例三:
                          《笔生花》中步静娥被义兄嫂图谋了家产,出嫁时只带了一个粗笨丫环,后来这个丫环老是闯祸,被夫家叫来丫环的母亲把人领回去了,这样一来,步静娥就没有帖身丫环了,在这种情况下,婆婆才把身边的丫环拨两个给她,归她使。


                          IP属地:上海98楼2011-04-02 22:37
                          回复
                            续上:
                            从这段话中间接可知,没有夫家提供新娘丫环的礼节的,除非这种特殊情况,这若不是特殊情况,何以王礼乾会这样说,毕竟他这里要求德贞开门,少不得要委屈求全些,答应德贞一些额外的苛求了,由此可见,夫家提供丫环不是常事,而是特例。


                            IP属地:上海100楼2011-04-02 22:38
                            回复
                              回复:101楼
                              "就在于梁玉书看兰桂不顶用,所以专门安排了荷香代为照顾。"
                              答:我的观点是:即使是这样,也缺少必要的铺垫与交待了,显得很突兀。
                              而且,就算兰桂是赔嫁丫环,刚到梁家,就被梁玉书看出不中用了,这也太不合情理了吧。做新郎迎娶那天很忙的,哪有那么多闲空去关注一个丫环中不中用,即使兰桂办事能力差,也不至于头一天就看出来吧。
                              再者,新娘带来的赔嫁丫环,依我看,凭梁玉书对云霞的爱意与尊重,爱屋及乌奉承兰桂还来不及,还能横挑竖挑让她下岗吗?真要是觉得兰桂办事能力差,何必不要兰桂呢,多拨一个荷香给云霞也可以啊。可是这里什么没有都交待,只是说叫荷香服侍云霞。


                              IP属地:上海102楼2011-04-02 2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