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再来介绍宋朝王龙舒居士,他是一位国学进士,道德学问也非常好,他留下一本好书《龙舒净土文》,我们想要念佛的人,就得非常重视这本书。民国一代高僧
-
1[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是表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迎接的情形,以及往生的时间的快
-
7慈悲施食交流群,发心每个星期六或者天晚上八点半左右,诸位同修一起上线参加共同施食,共同回向,不管您在何方只要和大家一起发心施食,达到共修的殊
-
2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个说法听起来好象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
-
3磕大头真神 (一) 前年,末学在一处道场做义工,道场很殊胜。 有一位师兄,没什么文化,
-
2
-
25呼吸念佛要把气全都呼出去吗0无论是身体要行动还是口中要讲话,首先都应该观察内心,观察发心和动机,看自己的发心和动机是什么? 通过观察,若发现内心是烦恼或恶念,这时自0经核实吧主释能光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我佛慈悲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0观音圣号共修,欢迎大家加入一起共修 ,与菩萨结缘,想一起共修的来0佛弟子开始精进修行之后,会出现消业现象,这都是累世重罪现世轻报, 现在只要承受一些小苦,就不必等到命终之后再承受巨苦的恶报,我们应当心生欢喜才是, 所以切莫因为这些小苦而生烦恼心,或者退失修行的发心, 保持欢喜心、持续精进,就能快速消除累世的重罪业障 以下节录佛经,提供大家参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不空罥索咒经 彼人若能一日一夜断食诵此心咒。彼人重罪现世轻受。 或一日间得寒热0文钞原文: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印光大师文钞》• 佛教以孝为本论 白话译文: 孝道,广大没有边际。经营天下,治理国政,轨范圣人,塑造贤者,过去的先王修习孝道,成就至善之德,释迦如来乘孝道,以证得觉0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印0“以离杂乱之心”,这个离很重要,“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心里想着佛,口里念佛的名字,或者心里面也想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很好。心里想着字,口里念着佛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事一心把见思烦恼念掉了,怎么知道念掉了?你看这里写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上真正有佛,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0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国师,名号为龙裤(法名已经佚失),俗姓郭,福建漳州人,从小没有读过书。出家之后,师父教他念佛,念了五年调子都念不准,真有点像周利槃陀伽的样子,显得根机很钝。 剃度师觉得他太愚钝了,就只让他作务劳动,来修修福报。于是几年下来,龙裤国师都不知道怎么修行。 有一次,他碰到一位运水师,龙裤国师就很恭敬地顶礼问怎么修行能了生死。这位比丘师看到他很诚恳,就传授他念佛法门。说修道就是要实践,0人生一辈子,太短暂了, 我们来去匆匆,最终也逃不过那最后的一劫, 就是我们都要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宿命都是一样的, 但不努力,不拼搏的人生,不值得过, 如果你堕落无能, 如果你一事无成, 如果你消极懈怠, 并且最终泄气,抱怨,放弃, 那么人生将毫无价值可言。 人生一辈子,非常的苦, 很多的苦,却只能藏在心中, 很多的苦,都特别不是滋味, 比如面对工作上的苦, 比如人生迷茫,没有目标, 找不到很好的路, 这些苦都压头,0早上睡眠之后,你坐起来,在那夜气清明之际,静坐,回光返照,像曾子一样的“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你反省自己,就问一问自己。 这里提出11点,都是反省自己。 第一,试问自己在父母、兄弟前,能不能真正尽到“孝、悌”这样的德性? 第二,问自己在亲戚、朋友之间,能不能真的是以真诚心去对待人家,在一起同住、同事的时候,能不能信任、没有猜疑? 第三,你问一问,大量的钞票就在面前的时候,能不能真的是“见利思义”?思惟0问:《地藏经》中说“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而实际上,根据助念现场案例,很多被助念的人堕恶道,即使某些案例判断得不准确,那么是不是所有人,无论什么根机、什么善根的人,只要临终时听闻到佛号,就一定不会堕入三恶道呢?还是说要具足信受之心呢?或是需要具备其它什么样的心态因素?如果要具备,那《地藏经》中为什么不说0文钞原文: 吾人是生死凡夫,不可瞎造谣言。己所知者,不可不提倡,所不知者,何可妄充通家,而糊涂赞扬乎。风鉴家固能令人趋吉避凶,然劳而多费。周易是教人趋吉避凶之书,乃逸而无费,以唯在进德修业,改过迁善处注意。不在改门易灶,拆东补西处用心也。余居士之信还他,光现无此精神作文。吾乡一地师为人看地,数十年后之吉凶,均预知之。其子之十余**,其父之三四月死,均未言及。是知专靠地理,不如专靠心德也。 ——《印光大0印光大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文钞原文: 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实者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负居士之名。事业者,即以身率物,宏扬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为志事。于虚名浮利,略不萦心。于伦理清规,决不违犯。俾凡见者闻者,悉生景仰之心。所谓以言教者0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0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0导读 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 与方圣胤居士书 闻有贵恙,想日见痊愈矣。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0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0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抉择,称名念佛便是所有方法之中,所有方便之中的第一方便。 何以故?略提四点: 第一 “本愿行故”。念佛本身是弥陀本愿之行,是弥陀本愿所选择之方法。其他所有的法门,诸善万行、三学六度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行,只有称名念佛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行,所以是第一方便,其他法门不能比拟。 第二 “果地法故”。念佛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法门,以阿弥陀佛果地上成就的功德完完全全、白白地送给我们因2问:师父,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是如何呢? 答: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心念活动,叫他心通;四、能用耳朵听无远弗届的声音,叫天耳通;五、能飞行自在,有无变化,来无踪去无影,瞬息千里,取物如探囊等,叫神足通。此由于功力的深浅,使得所达范围的大小和保持时间的长短有所不0“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临终没有看到佛,没有见到极乐世界,产生怀疑,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这个人不能往生,这不叫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永远不改变的,这才叫一向。我们能保持一向,那就是对两个世界搞得清楚、搞得明白,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这个世界我知道,极乐世界我也知道。我们现在想帮助这个世界众生,我们的智慧福德不够,障缘很多,怎么办?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很快就成佛,就0云布施头目髓脑,则诚然。至于妓女彩女等,不过扩充菩萨布施之心,不可以词害意。若死执其语,则愿令阿僧祇世界妓女充满之文,又将如何安置乎哉。 说到布施头目髓脑,那么确实是如此。至于妓女彩女等等,不过是扩充菩萨布施的心,不可以词害意。如果死执这个词语,那么“愿令阿僧祇世界妓女充满”的经文,又将要如何解释呢? (注:“愿令阿僧祇世界妓女充满,悉能敷奏种种妙音,持用布施。”出自《华严经•十回向品》。) 此显菩萨0玄通律师在地狱念这首偈文使他离开地狱,如果他在地狱称念这句六字名号,就能救度地狱的众生。 有一段典故,发生在古代的印度: 有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很愚痴,可是他的太太却很聪明,而且是学佛念佛的人。婆罗门先生愚痴而且喜欢杀生、吃肉,他太太劝他念佛学佛,他说他没有那种智慧,念不来。但这位婆罗门对他太太却是百般疼爱,所以他太太就借这种机会说:“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先来念佛,之后再睡觉。”并说:“我要你跟0既然已经发心归依三宝,成为佛弟子了。须要发菩萨的四宏誓愿,自利利他。四宏誓愿,就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知道,这四宏誓愿是三世一切诸佛誓愿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的举心动念,必须令心念与此相合。与此相合的,再加扩充令其圆满;不相合的,断除得干干净净。然而,若要利他,先要自利。若自己不先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能度众生出离生死呢!譬如溺在大海中的人,不能拯救其他沉溺1佛法说,相由心生。人常说,相貌是学来的。学佛人常常观庄严佛像,或者观阿弥陀佛像念佛,更能摄心。时间久了,就会因羡慕佛的相貌庄严,而逐渐改变自己的原貌。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0有的人认为只要他拜佛,佛陀就会保佑他,这是严重的错误观念! 简单来说:佛教就是彻底觉悟的人生观,是彻底觉悟,而不是迷迷糊糊。 学佛第一个重点就是:正知、正见、正信。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学佛的人,来拜佛时,拿了几个苹果、香蕉来拜拜,就要求佛陀保佑她先生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要求佛陀让她的孩子读书第一名;又希望佛陀让她青春美丽,永远十八岁。她把佛教当成保险公司。 有的人认为,只要他拜佛,佛陀就会保佑他。错了!这是0如何获得身心的健康?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个过程,人身体有了病痛懂得要找医生治疗,但是只是希求身体上的健康是不够的,还要求思想上、心理上的健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怎样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呢? 一、要有正当的欲望: 欲望人人都有,但是欲望有善法的欲望,有人我的欲望。人我的欲望譬如贪财、贪色,这种欲望有时不但损人不利己,甚至还会毁灭自己。所谓善法欲,譬如希望追求高深的学问,希望做一些有益0印光大师讲:"不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我心虽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故曰,人间私语,天间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说得妙极了,就是说你暗室干的一切事情,天地都会全部记录下来,大自然的法网中没有一点漏洞。 当年印光大师通过书刊报纸,报导了天津的一件新闻。这是天津发生的一件真事,我们可以找到这类历史记录的材料。民国十0甚勿为满足私欲,寻种种借口杀生 所言天冷身弱,衣丝绵者,必须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若借冷弱为名,以自图华美轻快,则是不知惭愧之人,以所杀蚕命,实非小可。至于服阿胶,更非所宜问者,此与吃肉有何分别。阿胶吃了就会不冷乎,倘日常礼拜,身体自然强壮,何用阿胶为哉。彼贫人亦曾过冬,谁曾用丝绵阿胶乎。一言以蔽之,曰不知惭愧,与不知自己是甚么人而已。祈洞察是幸。 你所说的,天气冷,身体弱,要穿丝绵的衣服。必须要不穿丝0【大安法师】七种观想 四念处首先是身念处,观身不净,为什么要把它摆在第一?因为我们众生有俱生的我执身见,所以对这个身体非常地贪恋,由于这个有身见,他就有一种知见上的颠倒,身体本身是很不干净的,然而我们就认为很干净,于是天天梳妆打扮,天天保养这个身体。但对于修道人是首先破除身见,要观身不净。首先从七种观想来看,首先是种子不净,就是我们投生到这个世间,那种神识过来,那神识是充满着淫欲的烦恼,以这个父母0慈师开示:本来具足还修什么呢? 许多人修行呢,就是因为对现下不满才修行的。遇到很多这样的人,说你们为什么出家啊?为什么学佛啊?因为你们对自己不满意。很准确!实际这是个误解,这是个误区。那你说我们对自己满意,是不是很骄慢啊?是不是未证言证啊?不是,这是个缘起法的问题了。并不是说我们自慢、自满,不是。所以世尊为治平庸慢故,勤奋修证,所以诸佛如来啊,你看释迦文佛的因地啊,他都勤奋修持的,虽是顺性,多做布0大家在进入寺院时,一定要注重“轻”字,无论什么身份,也无论修行了多久,功夫深浅于此即可略见分晓。 走路要轻 行的威仪最先入人眼目,超然的仪态亦可化导众生。行要杜绝杂乱不匀、轻佻放肆、拖沓散漫。轻步慢行不仅是修养,更是庄严。 说话要轻 言语轻柔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道场的恭敬。要杜绝在殿堂内外高声喧哗、闲谈阔论、争吵詈骂。 做事要轻 入寺做事要轻,包括担柴挑水、洒扫庭院、穿衣吃饭,不0000此文根据唐严英居士叙述整理 时间:2006年8月 地点:吉林省桦甸市 我于1999年皈依三宝。2006年送孩子去长春上学,我把孩子安顿好后就到“百国兴隆寺”念佛。农历十四那天,有位男居士在寺院往生了,六十二岁,是吉祥卧走的,当晚,又有一位九十岁的女居士往生了,寺院安排居士们轮班助念,那晚挺冷,我们都穿着棉大衣念佛。 我们一直轮流为两位居士助念,十五晚上七点我回宿舍休息,似睡非睡时,床猛然一颤,大家都往外0‘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这是出于《法华经》的经句,是从发心的观点说。 佛教的灭罪理论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不同。基督教说,耶稣受十字架钉死就是代世人赎罪,凡是信他的人,都能免罪而成为无罪。但是又说,人不以自己的善恶行为做为有罪无罪的判断,人之能否进入天国,是看上帝的审判来决定,因此,基督教的赎罪之说,有它的矛盾。上帝既然基于爱来造人,又要基于人类的原罪而来赎罪,结果只有为上帝选中的人能被召0示明记 佛法衰。由出家人见地不明。见不明。又由因地不真。使发心真为生死大事。定知叁界生死无不是苦。既知叁界总是苦谛。决不起叁界内心。是谓断集。知苦断集之智。便是道谛。更无二道。修道永断苦集。便是灭谛。更无他灭。 自苦如此。他苦亦然。故发誓云。众生无边誓愿度。自集应断他亦然。故发誓云。烦恼无尽誓愿断。自须修道他亦然。故发誓云。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期证灭他亦然。故发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之谓因地0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六根与其对境--色、声、气、味、触、法六尘,合为十二处;根与尘互涉起分别而生六识。如:眼见色,起青、黄、赤、白、黑、绿、紫、靛各种颜色的分别,为眼识界;耳闻声,能分别啼、笑、叫、骂、唱歌或说话,各种不同的声音,为耳识界;鼻闻气,能分别香、臭、美、恶,为鼻识界;舌尝味,能分别酸、甜、苦、辣、咸,为舌识界;身触物,能知粗、细、硬、软、滑、滞,为身识界;意思事,能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