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怀瑾吧
关注: 386 贴子: 20,428

启蒙 成长 艺术 先秦诸子 佛家经义

  • 目录:
  • 个人贴吧
  • 9
    南怀瑾-佛说入胎经今释.投胎住胎与胎教 PDF版有需要的拿走 很重要的一本书,真修行人快快拿走吧! 百度
  • 10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大居士同佛无异,也是常常讲经说法,佛的弟子去到他那里,同样是右绕三匝,那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维摩居士。居士不是不能讲经,是不能乱讲(当然出家法师也不可以乱讲)。
    dinsin999 7-7
  • 41
    吧主若觉不妥可自行删贴。 这种重口味帖子,爱看到固然觉得涨姿势,不爱看的你会很排斥,因为你固有的观念,长期的信仰会受到冲击,而且冲击一次比一
    藏卡齐 1-27
  • 1
    僧肇说因果:果不具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具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不迁明也。——《物不迁论》
  • 0
    南怀瑾:如何能悟道? ……要修心境空灵,必须在高处;欲使心境凝定,要在低的地方;光线、处所、气温,都要晓得调整,我们凡人只好靠外界影响自己。 如能按照这个修习步骤努力,定慧才能增长,才会悟道。 李渊回:我们继续接着之前的内容,之前我们说了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接下来,南怀瑾老师就举了例子。 比如:要使心境空灵,在高处比较容易,就像雪山之顶。要使心境凝定,在低处比较容易,就像低洼水池旁边。 不过与此同时,
    李渊回 7-11
  • 4
    南怀瑾讲圆觉经: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圆觉经》的几句话,对于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线,也是最难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在任何时间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 但是怎么叫作不起妄念? 如果一个人没有妄念,什么念都不起,完全象木头一样,也并不是佛道。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于自然来的妄想,并不勉强用个方
  • 0
    经核实吧主李渊回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南师怀瑾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经核实吧主李渊回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南师怀瑾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南怀瑾:外在的环境要与你内心修行的条件相配合,这是因缘凑合,要你觉得高兴愉悦,一切如意; 李渊回:这个问题很多人也把它忽略掉了。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条件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修行的,所以说外在的所谓山川美景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的。 有那些所谓的山川美景,作为修行的陪伴,固然是好。比如像南怀瑾老师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阅藏时候的那个场景。山顶下雪,万籁俱寂,南怀瑾老师自己也说,就是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下
    李渊回 3-23
  • 0
    南怀瑾老师在《老子他说》一书当中提到,学问是靠知识,经验,读书,一点一滴逐渐积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这就是做学问。我们普遍学习的,人为的学问属于有为法,是有为之道,是需要慢慢积累增加起来的,而不是一步就能登天的。 这个观点对我们那些还在读书的同学们帮助是很大的。南师明确的告诉我们,世间的这些学问,这些知识是需要靠不断积累的。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完全全掌
    李渊回 3-21
  • 0
    之前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收益颇丰。 现在读南师的书,天翻地覆,不用拨云也能见日,只剩下会心一笑了。~ #南怀瑾# #书#
    李渊回 3-10
  • 0
    南怀瑾:中印文化秦朝之前就有交流吗? 在秦始皇以前,周朝的时候,中印文化已经交流了,也是中国五行思想与印度地水火风四大的观念交流。 李渊回:南怀瑾老师的这个观点出自他老人家的《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可能很多人,或者很多学者,会觉得这个观点有问题。因为现在很多人很多学者普遍观点认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是在汉朝。 南怀瑾老师说,这个在秦朝之前就有交流,这个观点是非常大胆,非常超前的。这个,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等
    李渊回 2-21
  • 0
    南怀瑾:我经常讲,修道人是世界上最享受的人,最自私的人,最讲究的人…… 李渊回:大家以后读到南怀瑾老师的这句话,切不可就直白的认为传统文化的修行修道人就是自私自利的人! 这里南怀瑾老师的最享受,最自私,最讲究其实说的是修道人要把自己管理好,保养好,照顾好,这样修行才容易有进步。这是有一个说话的语境在这里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啊!李渊回合十。 #南怀瑾# #文化# #修行#
    李渊回 1-26
  • 0
    修心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从禅宗文化来讲这句诗,没有任何毛病。但是,如果从渐修实践上来讲的话,还是要注意周遭的环境和气候的。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全诗如渊回摘录下给大家参考品鉴: 三伏闭门披一衲, 兼无松竹敞房廊。 安禅何须劳山水, 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 #文化# #诗#
    李渊回 1-23
  • 0
    南怀瑾:修持第一要找对地方。 第一修持要找地方,环境要舒服,山顶或树林海边,气候要好,得其地,得其水,“一心不动寂三昧”,得三昧境界。 李渊回:南怀瑾老师所言甚是,我们学传统文化很多人会先从心性入手,这个本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从心性入手的同时,如果把环境的要素给忘了,给忽略掉了,这就成问题! 比如,现在正值过年春节,这个时候的习俗就是要大吃大喝,走亲访友。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想要修持是很困难的,因为干
    李渊回 1-21
  • 1
    为什么要隐恶扬善 不论佛家、道家及儒家都是提倡隐恶扬善的, 认为这是积福积德, 反之则损德损福. 道家第4条讲得比较清晰明白. 习俗: 1. 中国习俗见人行拱手之礼, 左手抱右拳举胸前. 左手为善,右手为恶, 这是寓意隐恶扬善 道家: 1. 道家觉世真经记载: 隐恶扬善,利物救民 2. 文昌帝君阴鸷文记载: 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 3. 君子隐恶扬善,使天下之人物,共包涵于化育之中. 以善济善,而天下之善扬,以善化恶,而天下之恶亦隐 4. 隐恶并非是不治恶, 而
  • 0
    南怀瑾:……先要懂得顿悟法门,顿悟不懂的话,再告诉你渐修,这是秘密。 李渊回:南怀瑾老师的这句话确实很重要啊! 我们学习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会经常提到顿悟。当然,能一下子顿悟最好,如果不能一下子顿悟,那就要退而求其次,脚踏实地的努力修行。 不过,我们大家要明白,顿悟不离渐修,渐修不离顿悟。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矛盾。 南怀瑾老师曾经在南禅七日当中也提到过,顿悟和渐修的关系,就像是我们锯
    李渊回 1-5
  • 0
    诵持《金刚经》治愈严重抑郁症的真实案例记实   浩瀚的佛学,无法言语的神奇。可是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竟被看成是迷信。修佛后的我亲身体会:我就真诚地说句实在话,其实这不是迷信,修佛之人更非愚昧,而是超凡脱俗的高智慧者,佛学是高智慧人群的“结晶”,精通佛法是人类最大的幸福,科学未来必将证实佛学人类生死轮回的神秘课题。抑郁的朋友,我前面已经发过一篇帖子,告诫朋友们人生苦短,及时修行,不知朋友们是否行动。我今
  • 0
    @李渊回 群主我想问一下,安那般那呼吸法,南怀瑾讲了十六特胜和六妙门都有这个,请问有什么区别,感觉理解下来都差不多,是两个不一样的法门吗? 六妙门和十六特胜都属于传统文化当中观察呼吸的方法,都是借助观察呼吸来修行实践的方法。 两者的区别在于,就像人从起点到终点,走的是同一条路,但是同一条路上的路标是不一样的,同一条路上的风景是不一样的。六妙门是一套路标,16特胜又是一套路标。这两套路标,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能
    李渊回 1-1
  • 0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处都是风险,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啊!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的未来要怎么办啊! 南怀瑾老师您要是在多好,现在有问题都不知道能找谁去问了。 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南怀瑾# #文化# #儒释道#
    李渊回 12-24
  • 0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气质吗?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吗# 当然可以! 人的外貌是天生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读书确实能改变我们的精神面貌,转变我们的外形气质。 我们传统文化有句话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使我们明智,使我们视野开阔,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稳重沉稳,能够让我们具有更多的智慧。这样逐渐的从心理影响外形气质,从内在影响外在,逐渐的就会转化人的气质。 腹有诗
    李渊回 12-17
  • 0
    #中华文明是否比西方文明更优秀# 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立场的问题! 站在我们中华文明的本位上,肯定是自己认为我们自己的文明,也就是所谓的中华文明是更加优秀的。 当然,换个角度想一想,他们西方人可能会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上,会认为他们所谓的西方文明则是更加优秀的。 事实上,来做一个评价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当地风土人情,文明文化的一个影响,大多数都会侧重偏向于自己国家的文明文化。 如果真正客观来讲
    李渊回 11-18
  • 2
    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
  • 1
    南怀瑾:为什么有些人很忙? ……成功的人比凡夫忙得多啊!不忙的人是凡夫,凡夫才不忙…… 李渊回:南怀瑾老师说这个话,很多人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成功人会很忙呢?不是应该成功了之后更为消遣,更为休闲吗? 事实上,我们想要理解南怀瑾老师说的某句话,是需要代入他当时说话的那个语境来理解的。 南怀瑾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因材施教的。所以,有些时候还要考虑南怀瑾老师是对谁在说这一些话,或者是对哪一类人来说这一些话。 只有
  • 4
    印度电视连续剧《佛陀》,有中文字幕(三无字幕组翻译)共54集完结(之前公告为55集)。 观看网址:
  • 0
    9月29日,南怀瑾老师逝世阳历纪念日 2012年的阳历9月29日,南怀瑾老师离开了我们。到今年二零二二年9月29日,刚好十年整。 南怀瑾老师是我们当代少有的集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大成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 他老人家虽然离开了,但是他老人家的音视频资料包括各种文字资料,书籍都依然存在。我们仍然能从中获取相应的教诲和经验。 不知道大家的学习接受情况如何?南怀瑾老师的著作都读完没有?南怀瑾老师的音频,视频资料都听完没有?看完没有
    李渊回 9-29
  • 0
    南怀瑾:我是学什么的? 有人说我是学禅宗的,其实我什么都不宗… 李渊回: 渊回有时候也会说南怀瑾老师是学禅出来的,是因为南怀瑾老师刚开始是跟着袁焕仙太师学禅,然后开悟的。 所以说南怀瑾老师学禅出来的,也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 正所谓,音声杂语言,开悟先成者。 事实上,南怀瑾老师的一生,是学习了很多东西的。禅文化也只不过是一个契机,是南怀瑾老师一生所学当中的一个参考而已。 要真正说南怀瑾老师是学什么出来的? 曾
    李渊回 9-4
  • 1
    南怀瑾:为什么说世界不生不灭呢? 过去生没有变动,现在生也没有变动……未来生也没有变动,本性跟着你,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李渊回:南怀瑾老师的这段话,所表述的世界观,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个很典型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能拿着我们现代哲学,或者叫做西方哲学的那个世界观来生搬硬套。否则是很难理解这段话的。 我们先看南怀瑾老师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很明显和《金刚经》当中的“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
  • 1
    南怀瑾:什么是真休息?如何成道? 所谓清净休息,就包括般ro实性、明心见性,是见本体那个本性,见了本性,大休大息,一切放下就成道。 @李渊回 我们普通人有时候午休,或者睡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依然疲惫。 碰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是我们自己身体出现了问题。并且,我们自己在午休,或者睡觉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放下,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 只有我们真正放下了一些东西,我们才会能够得到真正的休息。否则表面上可能在休息,
    体现 8-5
  • 2
    南怀瑾:也许我走了,你们会更好! 我常常感觉,我死了以后,你们照样修下去,也许修持得比我在的时候,还要好! 我在这里,你们反而被我盖住了。 @李渊回 这是南怀瑾老师著作当中的一句话,渊回认为这应该是南怀瑾老师的心里话了。 南怀瑾老师除了2012年左右不断的示寂之外,也曾在着做当中反复提到过类似的事情。 虽然南怀瑾每次提到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大体意思基本都是一样的。重点在于,他说他自己活着,可能会被我们当成一种依赖
    体现 8-5
  • 1
    南怀瑾:什么是历史? 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经验的记录,换言之,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历史。 @李渊回 现在一般来讲,历史的定义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 并且,现在的主流哲学把历史当成一个客观存在物质来研究了。 这些西方学科的东西,我们暂且不谈。我们把注意力,还放回到南怀瑾老师所说的这段话上。 南怀瑾老师解释历史,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人和事的经验上面了。重要的是经验二字。 在渊回看来,这是研究儒释道
    李渊回 7-24
  • 37
    新年好。晚上没事说说《文始真经》。 “宇者,道也。” 十方一切即是道也 “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关尹子说,不是说有什么妙道不可言,不可言就是妙道
    cjf2008000 5-24
  • 0
    南怀瑾:水浒传当中的哲学! 《水浒传》你们注意,每个外号都有哲学。“及时雨”?夏天热得要命,下来的雨多好啊,结果这个家伙“宋江”送到江里去了,这个雨没用了。 军师是“智多星”吴用,智多星好啊,智慧那麽高,办法又多,象天上的星星一样,他的名字叫“吴用”,智多星无用。 看完《水浒传》人物的绰号同他的本名,你就会哈哈大笑了,加上小说描写的人物的个性、人品,是非常有意思的。 @李渊回 南怀瑾老师不止一次在著作当中
    李渊回 4-19
  • 1
    南怀瑾:人要朴实,但不能笨,不能耍小聪明。 朴实并不是笨,因为一个笨人并不一定不朴实,但笨人会捣乱,会调皮,自以为聪明,便自作聪明。 这些人大处愚笨,使小聪明,所以笨人做的事情,常会把人气坏了。 @李渊回 这是南怀瑾老师在国学文化的著作当中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也算是对我们的一种告诫。 我们很多人会把朴实,会把老实理解为笨,理解为不开窍,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南怀瑾老师这里就明确指出,朴实并不是笨,朴实
  • 0
    南怀瑾,对老师做教育的叮嘱! 你们办教育,讲课也是同样的道理,站在台上做老师,不是表演,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得利益,那是你上台讲课的目的。 @李渊回 这段话出自南怀瑾老师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一书,表明了南怀瑾老师对于当老师讲课,甚至是办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得到利益,而不是为了金钱或者其他的一些东西。 渊回认为,这段话也可以看做是南怀瑾老师对于大家的一个叮嘱。尤其是那些做老师,从事于教育行业的同学们
    李渊回 3-11
  • 1
    南怀瑾:有远见的人,会有千秋的事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他的前途就有限。 有远见有大见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业,永远有他的伟大。这是智慧大小有别。 @李渊回 这个重要观点同样是国学文化大师南怀瑾在《庄子讲记》一书当中,提出来的。 渊回把重点给大家抽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 1,首先就是前途有限的人会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目光短浅,看不远。 第二,气度小,心量狭小。 第三,智慧小。 2,伟人,有千
  • 3
    申请人:李渊回 申请感言:1.本人南怀瑾贴吧吧主和多个社群群主。据不完全统计,交流网友数万人。 2.学习南怀瑾老师著作,分享儒释道国学等传统文化的交流圈子。 3.初期与南怀瑾知乎专栏,南怀瑾百度贴吧,以及诸多社群,共同举办国学阅读讨论活动。增加圈子人气,建一个文化氛围好的圈子!
    李渊回 3-7
  • 1
    14.25——《雅兰读论语·宪问》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导读】古今学者求学动机不同。 智慧是灵魂的本性。学习动机不纯,学识就会成为蒙蔽智慧的尘埃,而不会增加慧识。此,读书不如不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之本意。范晔云:“为人者冯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也。” 【雅兰读经】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己,成也;止也;毕也;中宫也。 “为己”者,道也。专注内重之意。内重即《论语
    李渊回 2-27
  • 1
    南怀瑾:只会文字禅是不行的! 文字禅,只是用文字讲出来,不能发挥,因为欠缺修证的经验。 @李渊回 南怀瑾老师的这个结论,出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一书。 很明显,这里的“文字禅”指的就是那些玩弄文字,却没有实践修证经验的人。 只有理论,只有文字,没有实践经验,是不能发挥的,只能是空中的楼阁,是站不稳脚跟的。 渊回认为,尤其是研究禅文化的人,尤其是走禅宗路线,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大家一定要警惕! #南怀瑾# #文化
    jike007008 4-22
  • 0
    你们现在初步打坐,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先问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这一念能不能坚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这一念要坚固。
    李渊回 2-13
  • 0
    道理弄不懂的话,你会以为入了定什么都不知道,那就错了;
    李渊回 2-12
  • 0
    我们起心动念之心,是与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连在一起的这个心,不是人体心脏的心。
    李渊回 2-9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南门人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