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结缘吧 关注:216贴子:1,866
  • 4回复贴,共1

临池遐想

收藏回复

  • 60.31.22.*
“遐想”者,“瞎想”也。
我在临池涂抹时,常常莫名其妙地生出一些念头或者叫体会,很难论定这些东东有没有道理或价值,不揣浅陋,贴出来与诸位好友交流。因是“门内之语”(即俗语所谓“关起门来说话”之意),祈勿旁传,或免外人笑话。
又:本人没有一笔不苟地写正楷的定性;又缺乏写草书的激情,所以数年来只是徘徊于这两者之间,或可充作“行楷”吧。下面所谈的,都是针对这种书体而言,与其它书体无涉。
我在日常习字的过程中,信马由缰地书写各种单字时,会感觉到某些字有一种共同的“审美趋势”(这是我瞎拟的称乎)。如“马”、“乌”、“鸟”、“焉”、“写”等字,又如“雨”、“南”、“而”、“面”等字。它的有用之处在于,可以把一些很不好结体的汉字,巧妙地向易写的字的“审美趋势”靠拢。
一个书家对“审美趋势”的经验积累愈深,他的书风也愈接近成熟。
比如写一篇书法作品,里边有“子”、“予”、“矛”、“茅”等字,成熟的书家,写这几个字的“竖钩”时,会有较为一致的处理方式。相反,如果“子”字从“颜”、“予”字似“欧”、“矛”字像“瘦金体”、“茅”字又采用米芾的“蟹爪”,那么这篇作品给人的感觉不是笔法丰富,而是驳杂。
这种“审美趋势”的体验,对书家的个人的书法特征的形成有作用。
这种体验是如何产生的?个人的经历是:初由偶然所获,随着时日渐长,趋至有意识地去追寻。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审美趋势”的体验,只能在临池过程中产生,绝不是动笔之外,受了某种“书法理论”的启迪而能“顿悟”出来的。
(待续)



1楼2006-05-14 15:13回复
    • 61.138.65.*
    以“几”字作字头的字甚不易写。
    如“铅”字,写行楷时把这个“几”化为两点。
    “沿”字中的“几”不能化作两点来写,因为这样写就和“沼”字混了,那么权宜之计就是采用异体写法。好在这个字在书法范畴内属于不常用的字(书法中的常用字与一般意义上的常用字含义有别,如“拔”、“跋”二字,在书法中,“跋”是常用字,“拔”则不常用)。
    “朵”字一般是把“几”作“乃”写。
    但是用“乃”作字头的字也比较难写。
    除“朵”之外,用“乃”作字头的还有一个“孕”字,这个字要想写好也大不易。“孕”字也属于不常用字,但也说不定,比如徐渭作过一幅对联:“未必串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是用行草书体来写的,写行楷的人如果爱这个联语,那么写的时候就要见些功力了。
    “孕”字也有异体写法,只是在书法作品中很少出现这个字,所以一般人不大清楚。
    (待续)


    2楼2006-05-15 07:27
    回复
      • 219.159.1.*
      在行楷中,“竖”的结尾很“吃功夫”。
      像“川”、“引”、“外”、“卧”这些字,由于竖在右边,写到结尾可略向里钩,但对于竖在中间的字,结尾又无遮无挡的,要想处理得好,可不是简简单单地知道“悬针”、“垂露”就能解决了的。
      与此相关,“本”字在行楷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大”字下边加个“十”字;另一种是先写“木”字,再在下边加横。第一种写法易于安排结体,第二种写法便于藏拙。
      还有“井”字,也是不易写好的字。记得丰子恺先生写“井”字,左边的“撇”写成“竖”,右边的“竖”写成“撇”。这和他的书法比较独特的结体特征有关,旁人是不能随便学的。
      (待续)


      3楼2006-05-16 07:48
      回复
        此定当是先生学书时的经验之谈,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有些常用的独体字如“之”字以前老是写不好(指楷书或行楷),还有就是先生提到的“乃”字,我现在也写不好,有时都是用异体字“西”加走之底代替


        禁言 |4楼2006-05-16 0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