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讲历史吧 关注:11贴子:511
  • 4回复贴,共1

高一会考历史复习指导上册第一章知识串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重点知识串讲
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林则徐禁烟
   (1)措施: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①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②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
    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人民:自发抗英,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清政府:动摇不定,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认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光辉业绩,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仍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鸦片战争的性质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马克思曾指出:这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长达百余年之久。
   (2)赔款2100万银元。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支付战争赔款,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打开,使得英法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清朝官员董宗远在上奏道光帝时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南京条约》附件
(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①降低关税税率为5%——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②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中英《虎门条约》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外国侵略者获得更多权益,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损害了中国应得利益。
   ②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1)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2)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
(3)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法国除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外,同时还取得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及其坟地的特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



IP属地:河北1楼2006-05-13 07:59回复
      ①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
      ②宗教理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③在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
    (2)金田起义
    (3)东乡称王
    (4)永安建制
    (5)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2)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3)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5)没能真正实行的原因:
        ①客观:没有安定环境保证
        ②主观:空想,无法实施。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产生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第二,历史根源:“等贵*,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
            第三,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评价认识
           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纲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
    军事全盛时期的太平天国
    (1)北伐 ①目的:推翻清政府。
        ②过程: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上,经两年奋战,全部牺牲。
        ③战术:流动作战。
        ④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孤军深入,粮食和武器供应困难;援军失败,军心不稳。
        ⑤意义:牵制大量清军兵力,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北伐军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震动了清王朝的统治;为太平天国的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征 ①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②过程:1853年派赖汉英等率军西征,1855年石达开指挥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入江西取得辉煌成果。
      ③结果:攻占了天京上游许多地区,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3)东征 ①目的: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经济力量。
      ②过程:1856年派秦日纲东征,夺取扬州,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
      ③结果:解除了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军事达到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防御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①天京变乱使太平军的力量被削弱;②领导集团蜕化;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
     2.防御战:
       ①破江北大营: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解除了天京北面威胁。
       ②三河镇大捷:陈玉成,李秀成联合,大败湘军。
       ③破江南大营:1860年2月陈、李依洪仁玕之计,大破敌军。
    


    IP属地:河北3楼2006-05-13 07:5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222.60.16.*
      感谢您啊 太有用了


      5楼2007-09-14 20:39
      回复
        • 116.209.196.*
        归纳很详细很完整,但是还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扩大的归纳,天京变乱,以及<资>与<天>不同点的比较.如果能补上就近乎完美了


        6楼2007-10-05 14:58
        回复
          太感谢您了,我现在很需要


          7楼2009-10-12 0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