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于2010年01月12日发表于QQ空间,是看《麦田的守望者》看至一半时的真实感触,后来看完全书后再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发现自己又一次武断地胡乱批判,甚是羞愧。此文除了前面对《麦》的不解纯属当初无知外,其他的某些观点我直至现在都不曾改变,因此也收入此集供各位看官消遣消遣。
我所困惑的
最近看了《麦田的守望者》前十六章,尚未完结正在拜读中,对于这部所谓“经典”给我的某些感受让我感到有些困惑。说实话我不是很理解它想表达什么,它经典在哪里?粗俗的俚语贯穿全书而且我也找不到什么思想上的闪光处,而它却被某些学者教授称为“改变了我一生的书”。或许我真的太浅薄无法理解吧。
正如我无法理解《追风筝的人》(虽然我只看了前几章就看不下了)除了描写了人性的阴暗面及人最终的自我救赎之外究竟有何值得那么多人极力推荐,看过《麦》之后又一次让我对众人的喜好与何谓好书产生困惑。
其实初衷只是想知道经典是否必定畅销,既然得到了“创造出经世之作的作家以作品畅销为耻辱”的答案,那么我想知道畅销是否一定不代表经典?世人皆喜欢的是否必定不能称为经典?少数人口中的经典与大众追崇的又有什么区别?有思想深度的文字才能经久不衰么?不存在简单铺陈的经典么?或者说我所困惑的实质上就是“何为经典”。经典必须有能撞击人心灵的内涵存在吗?至少我对某些书籍是无法存爱的。因而实际上我的浅薄也就是相对而言的。文字所包含的不能仅仅是某种想表达的、简明的感受么?是否只有嵌入某种主旨某种大义凛然的思想精神的文字才具存在意义?能否在世上找到纯粹的文字是我渴望知道的事情。
极小的时候对鲁迅的文字极为深恶痛绝,甚至还口出狂言妄加谬评,现在回想起来不禁羞愧万分,并非先生的文字功力不够而是鄙人不才。
年岁渐长可目光仍旧短浅,阅读的范围仍旧局限于某些浅薄的文字上,初中时甚至对那些而今无比鄙夷的青春文学百般推崇。不知何时起阅读于我已经变成了某种功利性活动,重数量不重质量,囫囵吞枣的后果就是一遍下来根本不知所云好一点的情况就是了解了个大概情节或大体概况,顶多只能在比自己还要等而次之的人面前高谈阔论,糊弄一些小不点罢了,而且喜欢加入个人的观点加以修饰,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的无知渲染得头头是道,使得在某些人看来我似乎是个挺聪明的人,而只有自己知道我所知晓的东西多么贫瘠,因此可以称得上我喜欢的文字少之又少。
但我也有极为珍爱的书籍,也有颇有感触的而非歪解的文章。比如《红楼梦》。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我俗不可耐连最喜欢的书都是经世人研读千万遍的古书,但由于对它有种特别的偏爱使得自己自小古本白话本精读不下百遍。不知是真心喜爱至极因此爱不释手还是肤浅如我读这么多次仍不解其义。但对于探求得越多的我却越不敢轻易妄加评论,越深入了解越发现知之甚少。周汝昌汇校版的红楼是迄今唯一强烈推荐的书,周先生一家两代三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参照十一个古本字字句句斟酌而成,力求最贴近曹氏原著,还原了最真实的“满纸荒唐”。这就是我所爱的。
某些人以文会友以书自明,久而久之他们身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一种气场,就是文人往往让人产生的那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孤傲而不可亵渎之感。那种感觉体现在他们所写的字里行间。因此所谓大师在我看来不过一群拥有较强把玩文字技巧的凡人罢了,他们只是善于把那种清高感用更美妙的形式巧妙表现出来。人生在世不过一次次的机缘巧合并上不平等的待遇与生活而已。正派的书籍言论高呼“人生而平等”,可事实是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每个人出生的基础已经迥异非常,基因组序的差异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这是大自然给我们定下的等级分类,人类还高声疾呼“平等”岂不可笑?人无非三教九流。
文字只是一种方式罢了一种把自己想法强灌入他人脑中的方式而已,何苦探寻些有的没有无谓之事?无谓沉醉于否。经典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我想穷极一生也无法知晓吧。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乱七八糟的此文就当是我又一次风言风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