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 乡间小道走出航天院士
刚刚经历过一轮耕耘收获的辽北大地空阔辽远,肥沃的黑土地以舒缓的曲线向远方延伸,似在含蓄地展示她无比宽广的胸怀。与记者同行的昌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明月说:“昌图县今年迎来了一个少见的丰收年,在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接近历史上的大丰收年。”与这个大丰收同样令他们高兴的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成功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说出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就是生长在我们铁岭市昌图县。
沿着曲曲弯弯的乡村公路,我们直奔王永志院士的出生地———昌图县八面城镇老房村的董家屯,这是一个至今尚未接通电话,没有修通正式公路的只有30多户居民的小自然屯。
沿着田边高低不平的土路走过去,远远看见王永志院士的亲侄、村委会主任王平和村支书褚宝江等在村头,他们带着记者来到王永志当年生长的房屋所在地。老屋早已经过翻盖,现住着王平一家人,多年来,院士回家探亲也多数住在这里。
这是四间极普通的砖瓦房,院落前堆放着收获的玉米,院后放着越冬燃烧的柴草。与别的农家一样,进屋先得经过灶间,一窝小猪羔睡在一角,偶有醒着的便在屋内走动。王平说:“它们快出栏了,这几天外面冷就养在屋里。”据村支书介绍,这个村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在农业上,辅以打工和养殖。
此时离王永志当年外出求学的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多了,按家人的“现在生活已经改善多了”的说法去想像当年王家的家境,恐怕在当代城市青年的脑海里是无论如何也勾画不出来的。
王永志兄弟6人,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同辈人现在老家的还有6弟王永杰夫妇,住在董家屯的王家人现在已是老少四代20多口人了。
今年60岁的王平说:“四叔那时候的事我还能记得一点,我是大侄子,有啥事,四叔总带着我,他那时候学习是真艰苦。比方说吧,现在孩子们都有格尺,他哪有哇,就找一根直的秫秸,从中间劈开来用。买不起钢笔,还是用秫秸,在上面安上一个钢笔尖,沾着钢笔水用。”
现在的老房村当年叫桥西村,王永志的小学是在八面城镇北街小学里读的,从家里到学校得走将近4公里。“那时候哪有自行车,全是靠脚走,家里人都忙着干活,也不像现在的孩子有人接,一到像现在这种时候,天不亮就得走,回家的时候天都黑了。”王平说。
半个世纪过去了,解放初期贫苦农家孩子的模样对于中青年人来说,大约也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不过院士亲人的片断叙述也能依稀帮助人们回望那个辽北农村苦苦求学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