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吧 关注:7,327贴子:85,119

回复:箕子、比干、微子启这“三仁”是三个大汉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2楼2011-03-13 19:05
回复
    来看看热闹


    34楼2011-03-20 00:40
    回复
      回复:33楼
      您讲的大部分,80%吧,我都是认同的。说明一下,我写“汉奸”而没写成“商奸”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因为我并不了解这里人能否看懂我在说什么。您是有研究的,在您面前,这个汉奸当改为商奸。
      跟您商榷的有两点:
      1,太师、少师是相当高的官阶,相当于宰相与副宰相。如按您所说乐官也是极高的官阶,可比拟宰相,那么朝堂之上便有两个太师、两个少师。须知:商朝的“朝廷”一级的官员只有百十个,不也很混乱么?商王朝不会那么笨吧?所以,我不认为宰相、副宰相称为太师、少师,正乐总管与副乐总管也称为太师、少师。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乐官的称呼,《史记》里曾记为“师某”的,比如“师涓”。想那师涓受命于帝辛而作靡靡之音,且后有记载其水平非常非常非常高,总不至于是非常下等的乐官吧?伺候帝王身边,受命帝王而制作新乐,不是音乐总管是谁呢?但《史记》这里并未记载为“太师涓”。这就是说:宰相和副宰相称为太师、少师,乐官则称为师某,而不称为太师、少师。由此我推断,凡是讲太师、少师者,必指比干与箕子,而非前处指此二人,后面便指正乐官与副乐官。如此之指代混乱,非千古史官司马氏所不能察也,要么有意含混,要么后世擅改。至于微子启携太师、少师亡周,太师、少师又受困与被戮,除插叙手笔外,岂知不是先亡去后又逃回,两事并作一事记呢?《史记》对史料的选取按周之正统为史观,隐暗详略多多自在,自不待言。
      2,您讲比干、箕子不满帝辛之重用小人,当不虚妄,但您讲帝辛杀比干囚箕子无非力证辛纣之恶而已。然“商纣之恶不如是甚也”(孟子语),后人多有论证司马氏记述的帝辛之恶实属穿凿附会,绝无此事。故,此处略去不谈。周人灭饥国,祖伊谏纣声色俱厉而未见诛,何以比干强谏便即剖心呢?这里面当有大变故,如非比干、箕子亡周之事败露,便即微子启动手诛叔也。有网友发帖言:微子启、比干、箕子组成参观团,跑到周国,周公旦跟他们仨谈内应的事,微子启答应了并立有盟约,但比干、箕子好像没谈好,没有答应。吾未见出处,不敢妄言。但我猜测:微子启和比干、箕子同为反对派,经常在一起商量对付帝辛的对策,即便比干、箕子没有同周族盟约做内应,微子启叛商之举,比干和箕子应是知道的。从《尚书》中我们也可看到,微子启逃跑时是拉拢过他们俩的。但那段记述戛然而止,后面当有删减。由此我猜测:比干、箕子知情不报,且与叛徒朋比为奸一同谋事,同是商奸当属合理判断。不然,为何祖伊不见诛而诛叔父,另一叔父装疯卖傻才逃过一劫?为何他二人得到周族的如此赏识与厚待,而对商纣忠心不二的飞廉、恶来恨之入骨呢?道理只有一个:比干和箕子都对周族灭商做出过贡献。论功行赏,周族人不是笨蛋,无功而受禄是不可能的。
      


      IP属地:北京35楼2011-03-22 00:58
      收起回复
        三人中我只欣赏箕子一人,因为他既不象比干那样一条死胡同走到底,也不象微子那样见风使舵。只有箕子将火候掌握得恰倒好处,既保全了性命又成就了名节,可以说他才是后来代表贯穿中国思想精髓的中庸学的真正鼻祖。


        37楼2011-03-24 11:18
        收起回复
          回复:7楼
          张扬二人不剿共,没遵守蒋的命令,甚至兵谏,难道他们也是汉奸???????????


          IP属地:四川38楼2011-04-01 20:54
          收起回复
            回复:36楼
            帝辛与比干、箕子之争属小人与贵族之争,我很欣赏,这也是我得出的结论。
            但我还是不同意你的帝辛杀比干、囚箕子之说法。你说“比干箕子倒下去后,商国上下人心溃散,投敌者极多,微子启和太师少师就是这时投奔周国的”,事实上微子启等人在比干、箕子未倒下之时便已投敌,且投敌前专门征询比干、箕子的意见,可见三人共谋无疑,只三人是否一起投敌存疑。文献参见《尚书.微子》,此篇非伪作。
            


            IP属地:北京39楼2011-04-06 22:02
            收起回复
              回复:29楼
              你牛 你写个超过史记的


              40楼2011-04-14 14:17
              回复
                回复:40楼
                我不行,但有很多作品超过了《史记》。


                IP属地:北京41楼2011-04-21 01:35
                回复
                  回复:39楼
                      据我所知,《尚书》各篇伪作颇多,尤其是虞夏商三朝的记录,多是根据传闻写成,可靠性不够,仅有参考价值,很难让人采信。
                      当然,《微子》这篇可能真不是后人伪作,但即使他不是伪作,他记载的就是真事?这篇文章最早也该写于商朝灭亡之后,《尚书》是供周朝王室成员学习阅读的史书,《微子》压根儿就是周朝人写成的,其中自然是满口称赞微子这个“商奸”的仁义道德,诋毁帝辛的残暴无道,因此此书即使不是伪作,至少是虚假的事实,根本不足为凭。
                      且此篇中并没有出现比干箕子的名字,一次断定两人曾跟微子合谋,似乎太过。


                  42楼2011-04-22 13:41
                  收起回复
                    回复:42楼
                    《史记.殷本纪》:上一句:“微子……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下一句:“比干曰……箕子惧……”可知太师、少师乃比干和箕子。
                    《尚书.微子》:微子谋与父师、少师,父师曰:“……诏王子出迪,我旧云 刻 子,王子弗出……。”此处的“父师”不会是“乐师”吧?乐师能称为“父”吗?我们都知道比干乃纣王之王叔,佐纣王政,如姜尚佐武王政一样,被尊为“父师”。我从这里,看到了比干的名字。而比干提到的“刻子”,即箕子也。“箕”古音读为“该”,故“亥、孩、刻、荄”与“其”、“箕”常通用。因此,“箕子”在诸多古文献(包括该篇)中常写作“刻子”、“孩子”以及“荄兹”、“荄滋”等。
                    兄弟:《微子》篇中明明写着比干、箕子两个人,你却没有看到,还是读书少啊!


                    IP属地:北京43楼2011-04-23 02:06
                    收起回复
                          再有,我看《微子》,疑点甚多。
                          第一,那就是微子密谋投周,此等机密大事,当时在场的都有谁?是谁把这段对话记载了下来?比干死了,箕子走了,难道是微子写的?如果真是他写的,那这段话可信吗?如果是周朝人写的,那就更不可信了。
                          第二,许多人相信,文中的“父师”“少师”就是比干和箕子,如果真是这两人,为什么文中不直接点明两人的身份,却只是用模糊不清的“父师”“少师”来代替?
                          第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除了比干箕子,另外又出现了“太师”“少师”这两个人,我不相信这两个人是司马迁自己编造的,也就是说在《史记》之前有一些史书和传闻都认为那两位伙同微子投敌的“太师”“少师”跟比干箕子根本就不是一伙人——至少司马迁认为他们不是一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如果历史的真相是比干箕子都是商奸,那么我认为周朝作为胜利者,一定会非常乐意的将三人之间的密谋写下来,以此证明商纣王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并且这个故事会永久流传,与后世的那些抹黑帝辛的人一起,添油加醋,成为颠簸不破的“反纣王三人组”,那些被洗脑的人在编写历史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的写道:“微子与比干箕子谋曰:…………”
                          可是事实却是,在我所知的历史书中,总有两个人挡在比干箕子投靠周国的前面,这就是《史记》中出现的“太师”和“少师”,与微子密谋投敌的是他俩,毅然决然的带着商朝礼器出逃的也是他俩,而原本应该对商纣王已经心灰意冷的比干和箕子却一个佯狂,一个死谏,这大大削弱了抹黑帝辛的程度。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史记》中的那两个“师”,一定不是比干和箕子,而仅仅是两个王族长老,地位极高,应该是帝辛的长辈。是这两个人与微子合谋投周,并且带走了商朝礼器——最后也得到了周国极大的好处。
                          但这两个人名声不显,做事有失磊落,后人读到这段历史,可能会有所疑虑。于是周国统治者——比如周公旦——便试图篡改历史。他倒不敢太过明目张胆的指鹿为马,却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手法,处处给人以暗示,让人以为:这两位“太师”和“少师”就是比干和箕子!
                          到了《史记》这里,我们知道,司马迁的立场是站在周国这边的,在他的心目中,周国就是正义的,商国就是邪恶的——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这么想——因此,他绝不会认为比干箕子投奔周国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事实上,如果商纣王真有那么残暴,这两个人弃暗投明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周国根本就没必要另外杜撰出什么“太师”“少师”来跟微子密谋,要知道,历史也不是那么好篡改的,周国统治者篡改历史的手法也很令人怀疑,如果比干箕子真是站在周国这一边,伙同微子背叛商国,那周国人就实话实说好了,费那么多事干什么?!


                      45楼2011-04-23 22:18
                      回复

                            “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在这句话中,你看见“刻子”这个人名了吗?再说一遍:“刻子”即“箕子”,“箕子”即“刻子”。写得这么明确,还说没看到箕子,要让我指正。我指正什么呀我?看到了偏说没看到,我还怎么指正?
                            “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这话是父师说的,翻译成白话就是:我曾跟箕子说:王子不逃,我们要完蛋。这里的王子即指微子。父师是什么人?敢跟箕子讲这等话!你自己想去吧。
                            比干在帝乙时期就出任了父师一职(也作过少师),父师即太师、大师,“父、太、大”三字同义。父师比干、少师箕子自古至今都没有异议,你觉得我们再次讨论它有什么意义吗?    
                             至于“掌管九鼎的官员,应该是个什么品级”,商代有品有级吗?“品”是秦汉以后的事,“级”是周公定制后才有的事——记住:周公定制,是对商的政治制度的一个颠覆。
                        你总以为乐师的级别非常非常高,甚至可以高过父师比干和少师箕子,那是你的主观猜测。你的依据无非是商代以祭祀为国之大事。错是没错,但在商代,乐师以盲人居多。且祭礼中级别最高的是“巫”,有巫咸以巫的身份跻身到父师的地位,而巫是以舞著称,非以乐著称,古文“巫、舞”同源同音并几乎同义,而非“巫、乐”同源同音同义;其次是“祝”,再次是“宗”,这三类人主持国家祭祀,乐师根本排不上号。如果乐师的地位非常高,能排到宗前,排到祝前,甚至排到巫前或与巫同级与父师同级,古书、甲骨文绝对绝对会有记载的,不会留下一片空白让你去凭空猜想。
                            什么管鼎的人叫一声太师,管钟的人叫一声太师,你以为都跟现在似的,是人都管人叫“师傅”,是个明星都叫人“老师”啊?太可乐了!史书是正式的文字,不是通俗小说。它记载的是人的正式官讳,不是满大街口语中的尊称。
                            你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证明你既有的结论而进行的猜想,你提不出任何依据,我无法跟你讨论。
                        


                        IP属地:北京46楼2011-04-28 13:33
                        回复
                              气氛似乎有些不妙,咱俩讨论了一通讨论出火气来了。
                              好吧,我承认,我不知道刻子就是箕子,我对商周历史了解的还不是很足,对你那刻子即箕子的说法持保留态度。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还是那个观点:我对《尚书》中《微子》篇中所记历史的真实性十分怀疑,我不认为比干和箕子是商奸。
                               话尽于此,不敢再多言。


                          47楼2011-04-30 19:29
                          回复

                            我承认我有点没耐心了。大家同为研究者,你自己不去探索,只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让我一点一点来告诉你,我太累了吧?你太美了吧?要出力大家一块出力,不要光坐享其成。
                            关于刻子是不是箕子的问题,这里有一篇文章,你自己看:http://qkzz.net/article/a853851f-4e9b-404e-86d3-fd6426bee476.htm;刻子与箕子的问题不光涉及到《微子》一文的解读,还涉及到《易经》的解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是小事。现今,通行地,《尚书.微子》中的刻子都译作箕子。你怀疑《尚书.微子》是伪作,你拿出依据来。《尚书》中有28篇伪作,清朝那老头研究了四十年,都找出来了,就没找出《微子》是伪作,你跟那老头抬杠,怀疑真实性什么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IP属地:北京48楼2011-05-01 19:16
                            收起回复
                              比干、箕子疑似商奸,是我阅读《史记》、《尚书.微子》、《淮南子》及《毛点评二十四史》等文献读出来的,你没读出来完全有可能,很多人都没读出来,不仅仅是你。但关于《尚书.微子》中的父师、少师即比干和箕子,不是我最新的发现,是很早就被史学者公认的。
                              其实,司马迁也非常清楚太师、少师与乐师的区别,他在前面写了“师涓”,后面写到“太师、少师”,已经把太师、少师与乐师的区别写得很清楚。
                              其实乐师在商代不叫乐师,叫“工”“多工”,司马迁写成“师涓”,大家称为乐师,都是商以后的称呼法。
                              其实太师、少师也是商以后的称呼法,在商代,太师、少师称为“太史”“少史”。太师、少师所在的机构称为“太史尞”,这个机构主要负责祭祀、占卜等问题,太史为总头目,少史为副头目,下面分设史、祝、宗、卜、巫、工等职等,其中的“工”即为乐师。
                              你自己慢慢研究吧,等你弄明白了,你就知道前面你将比干、箕子此等太史(太师)混同与工(乐师)的所谓太师是多么可笑了。这也是我不耐烦的原因之一。抱歉。
                              


                              IP属地:北京49楼2011-05-01 1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