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春末的上海,32岁的乌江青年林散之敲开了沪上西门里七号黄宾虹住所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重要的学艺生活。50年后,林散之的草书名声大震,被赞誉为怀素、王铎后的又一高峰。有东瀛书家青山彬雨赞道:“草圣遗法在此翁,”故称“当代草圣”。
沪上三年,林散之随黄宾虹研习山水之道,37岁又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如此用心良苦,但终未以画名于世。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他一生颠沛流离,八年抗战,十年动乱,失去了正常的作画和研究画理的客观环境,遂把注意力转向书法和诗。所以说,林散之是意在山水,却结果于草书。
沪上三年,林散之随黄宾虹研习山水之道,37岁又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如此用心良苦,但终未以画名于世。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他一生颠沛流离,八年抗战,十年动乱,失去了正常的作画和研究画理的客观环境,遂把注意力转向书法和诗。所以说,林散之是意在山水,却结果于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