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史吧 关注:100贴子:700
  • 5回复贴,共1

金岳霖:风流名士的洒脱激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4 日 | 文章来源:人民网  
 
 
 


1楼2006-05-10 12:35回复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U-c/1154297.htm 

    没心没肺,能吃能睡。 

    ◆ 悠闲飘逸,平安长寿。 

    ◆ 逻辑用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因痴恋大才女林徽因女士因而终身未娶、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的金岳霖先生,因病于1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虚岁。消息传出,学界震痛,国家痛惜大师越来越少。一般人更熟悉的只是这位风流名士和林徽因的美丽故事,其实不但他的爱情故事具有传奇性,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金岳霖先生的人生可谓一个传奇。 

    金岳霖先生,字龙荪,1895年8月26日生于湖南长沙,那天正巧是农历七月初七,相传金老的父亲那天刚好从外面骑马回家,途中遇到一条大蛇横在路中,金父便等蛇横过路后才策马而行。回家才知其夫人正要分娩,金父便决定: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叫“巧巧”,若是男孩就取名“龙荪”,这就是金岳霖先生字的由来。金老的祖籍是浙江诸暨,由于他从不在公开场合提起自己具体籍贯,也未回过诸暨,所以一般人都认为金老是长沙人。实际上,金老的父亲原在诸暨,是清朝三品顶戴,曾为清盛宣怀尚书之部属。太平天国时期为躲避战祸,金父投奔了在湖南长沙的堂叔祖金兆基,此后便随着张之洞创办洋务实业,一路青云直上,先后担任湖南省铁路总办和黑龙江省漠河金矿总办。金岳霖先生的母亲唐淑贤夫人是湖南衡阳人,大家闺秀出身,不但贤惠能干持家有方,而且非常善良;这种善良的个性对金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金老兄弟七人,还有两个姊妹,金老排在第七,很得父母的关爱。 

    在学术上金老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拥有自己完整学术体系的少数哲学家之一,凭着《论道》、《知识论》和《逻辑》三本著作,金老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同时金老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家。按照中国另一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说法,金老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并引进近代逻辑学的人,也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学在现代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人;同时金老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自1926年起金老到清华大学任教,当时清华大学哲学系只有他一个老师,也只有一个学生,号称“一师一生一系”。尔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不但一手办起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而且培养了这方面的许多大家,桃李满天下。用金老同事汪子嵩先生的话说:“一直到1952年,清华哲学系的学生都是金先生的学生,或是学生的学生。” 

    这样一位成就卓然的学术大师,生活中却是一个天真浪漫有如孩童,洒脱飘逸宛如名士,同时又饱含人生激情的怪人。人们津津乐道他日常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奇闻佚事,他后半生的人生转向,还有他的长寿。金老是“双君子”:既有烟瘾又有酒瘾。根据他在回忆录里的文字,金老不但喝白酒、黄酒和啤酒,而且经常喝醉。他还说: 

    我从前是抽烟的。水烟抽过,不大喜欢。纸烟抽得最多,曾有瘾。好的抽惯了,贱的简直抽不得。斗烟我很喜欢,并且把烟斗作为美术品来欣赏。烟味最好的是雪茄。在德国,我曾抽过一支巨大无比的雪茄,一次抽完,醉了……我这个人从来乐观,惟一想“自寻短见”或“自了之”的时候,就是那一次烟醉的时候。 

    一个这样喝酒抽烟的单身汉,还能享有高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


    2楼2006-05-10 12:35
    回复
      2025-05-23 11:21:05
      广告
      一、老顽童心态:长寿的秘方 

      ◆ 所谓返老还童其实说的也是长寿秘诀,不想老,就得有颗天真的童心。 

      ◆ 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这也是享有高寿的必要条件。 

      ◆ 金老曾戏言青年时,即使耗子在边上开运动会他也照睡不误。 

      ◆ 我的日常饮食,几十年来都是一荤一素。 

      在熟悉金老的人眼中,大家非常一致的一个印象就是:金老是个孩子气很重的人,像个顽童哲学家,即使到了晚年,金老依旧保持着天真汉的形象。金老早年留学英美,接受了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在穿着和餐饮都比较绅士化,同时金老也特别富有西方绅士的幽默;加上他本人似乎天生的乐天知命与豁达劲,金老在朋友圈子中是个很受欢迎的乐观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金老的言行更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常使人忍俊不禁。他酷爱养犬斗鸡,并且安之若素地看着大斗鸡大模大样地啄食桌上菜肴,与鸡平等共餐。由于喜欢养斗鸡,金老对于中国各地的鸡也颇有研究,其兴趣和认真一点也不亚于今天小孩的集邮瘾。他认为斗蛐蛐需要高度的技术、艺术和科学,他的屋角还摆着许多蛐蛐缸。他还喜欢上面有盘龙图案、下面有海水图案的清朝花衣,还对绸缎颇有研究,并建议国家恢复宁绸的生产。研究金老的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在他的逻辑和哲学天地里,金老是逻辑思维异常清晰、哲理分析能力特别强的人;而一旦离开这块天地,金老则有如孩子般天真幼稚,同时又是十分真诚的天真。 

      1.天真真挚的童心 

      有位哲人说过,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死亡的旅途。所以人的衰老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人的心态很重要。当前流行一句广告词:“20岁的人,60岁的心脏;60岁的人,20岁的心脏。”尽管这说的是心脏,但也可以看出心态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许多寿星虽年纪很大却依旧谈笑风生,笑口常开,走路健步如飞,比那些颓废消沉的青年人看起来真的要年轻。所以俗话说青春常驻的秘密就是人老心不老,心态的衰老会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在一个人的面容和形态上。所谓返老还童其实说的也是长寿秘诀,不想老,就得有颗天真的童心。但是一生要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没有豁达开阔的心境,没有好奇的心思,没有与人为善、不怕被骗被嘲笑的精神,一般人到了中年后就坚持不了。而金老却是一生都像孩童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天真和真诚的美好个性。 

      金老这种个性也使他赢得许多朋友:学界的、赏画的、玩蛐蛐的等,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平时在金老院子里面出出进进的人挺多,邻家小孩见了金老都称“金老头儿”,金老不但不会生气,还不时扮怪脸和他们打招呼。斗鸡比赛时,金老会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小孩子比赛。如果比输了,他就把水果给小朋友,然后再去买。金老生前好友、国务院参事唐笙说:他这个人还是很有浪漫思想的,虽然不太说,在我小时候他就说,我不愿跟那些太太们说这说那的,我还不如跟你们孩子玩,他很有童心。 

      金老的侄子、北京大学教授金鼎汉眼中的金老更是个老小孩:他家里面有几个大箱子玩具,小孩子玩具,他平时有时自己玩,我的孩子去,我的孩子也玩,玩完以后就给我孩子一样玩具,你拿走吧。 

      金老的顽童心更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时候。据杨步伟先生记载金老在清华教书时,有一天金老突然给杨先生电话说有十分要紧的事,请他赶紧到自己家里一趟。而杨先生问他发生什么事时,金老无论如何不肯说;只催着杨先生赶紧来一趟,还说越快越好,并承诺事情办好了金老就请他吃烤鸭。杨先生是医生,不知道金老葫芦里藏的是什么药,又怕是出了什么紧要的事,他和赵元任先生将信将疑地到了金家。进门后杨先生才知道是金老养的鸡出了问题。原来是金老经常喂鱼肝油给鸡吃,所以鸡有十八磅之重,一个蛋生了三天还不下来,杨先生知道后哭笑不得。由于鸡蛋已有一半悬在外面,杨先生一下就掏出来了,金老对此却赞叹不已。为了表示庆贺,金老自然请他们去吃了烤鸭。


      3楼2006-05-10 12:35
      回复
        金老在对待许多具体问题上,他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孩子式的,他自己也说过他的思维不能在活物上停留太久。而且由于长期和学术打交道,别人难免觉得金老书呆气。有一次毛主席对金老说:“金老,你要多接触接触社会。”自此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就有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一位身穿长袍模样奇特的老人,坐在一辆平板三轮车上,饶有兴致东张西望地看着热闹繁华的商店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原来金老自忖:自己已是将近八旬之人,又生活在北京,于是金老天真地认为要接触社会就得到人多的地方去。所以他便和一个蹬三轮的人约好,每天拉他到王府井去转一圈,当时街上不少人都看到这个怪老头。 

        金老的天真可爱有时到了让人觉得傻的地步。一次哲学所的领导去看望他,并请他提要求。谁知金老不假思索就说:“我要钱。”然后掰着指头说,我的《逻辑》不要钱,《论道》也没要钱,但《知识论》一定给钱。领导才知道金老指的是稿费,不免有点尴尬;倒是金老还没搞明白,仍旧傻乎乎地说:“还是钱那个东西。”一个在别人眼里傻得有点可爱的老头,却是金老的生活本色。尽管他在学术上造诣很高,但是在生活中他不谙世故,不知道计较算计,他完全用他天真的为人处世对待这个世界。也许这样生活金老会吃点亏,会遭受别人的讥讽,但是金老自己会觉得生活很开心轻松,这样才会年轻才会长寿。 

        2.幽默乐观的玩家 

        在一般人来看,提起哲学就是深奥,说到哲学家就是看不明白的古董;而好高骛远、老气横秋、冷漠奇怪这类形容词也是专门留给哲学家的;所以很多人对哲学家敬而远之,这样愈益加深了人们对哲学所谓高深的误解。像金老这样的人,要说起他的研究,对常人而言是有点好高骛远:他漫游的不是云端,也不是天边,而是没有边界、超越时间的无限宇宙世界。但在生活中他脚踏实地,他对生活的感受力比常人更具体生动,并且特别。用时髦的话说,金老不仅是个幽默乐观的搞笑派,而且是体验生活的大玩家。他的幽默言行,令人捧腹赞叹、拍掌称妙;他的乐观开阔,使人望洋兴叹自叹弗如;他把养的斗鸡看作朋友与之一起进餐,和他的大蛐蛐一同进入梦乡,还有他的客厅沙龙使人流连忘返。这样会生活会找乐子的人,在生活中这样开心的人,按照金老的逻辑来说,具备了长寿的必要条件。 

        金老家里有个专门做饭的老王,由于金老喜好斗蛐蛐,老王时常被叫去抓蛐蛐,家里的蛐蛐罐都有一大箩。金老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 

        斗蛐蛐(或斗蟋蟀)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广泛地进行的游戏。我参加过这种游戏。这游戏涉及高度的技术,艺术,科学。要把蛐蛐养好,斗好,都需要有相当的科学。头一个好蛐蛐我听见形容过的是萍乡煤矿局的职员养的。当时有人形容它说:“它是乌鸦全身黑,好似恤侯张翼德,千员战将不能当,大小三军皆失色。”……在北京,头一次养蛐蛐就得到一只红芽黑蛐蛐。(这是不应该的,应该完全分量平等。)它不算大,只有九厘八。可是在试斗的头一天,它一口就打败了一个一分重的翅子。不是乱斗的话,这个蛐蛐是有相当好的前途的。次年又看见了一只很美的蛐蛐,是一个知识分子样子的青年拿了一只油光四射的黑蛐蛐,问我买不买,他要十五块钱。我没有买,我疑心那是一条人工孵出来的蛐蛐。 

        金老的斗鸡也非常出名,他一般只养大公鸡。解放前,金老常去逛北京的庙会,有一次便买了一对黑山狼鸡。养了差不多时间,公鸡已经到了九斤四两,母鸡也过了九斤……冬天来了,我怕它们冷,找书作参考,书上说可以喂点鱼肝油,我用蘸墨水笔的管子灌了它们一管子的鱼肝油,结果它们很快就在窝里寿终。这是头一次养鸡。到了昆明之后……我仍然买了一只桃源的黄色毛腿公鸡……这东西生来就是霸权主义者。这个黄公鸡一战就把人家的柴公鸡打败了。从此小黄就在这村子里称霸起来了。我看这并不碍事。可是,谢家的人不同意。管家出来,一棍子把小黄打死了。回到北京后,类似的经验重复了一次,又是我的公鸡逞凶被人家打死了。


        4楼2006-05-10 12:36
        回复
          三、激情人生:思维健脑与爱国热情 

          ◆ 逻辑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智力游戏,金老长期“玩”的这种智力游戏,不仅“玩”成了一个大哲学家;而且可能金老也没想到,还造就了一个老寿星。 

          ◆ 他的爱国激情一方面使他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却给他的生命带来福音。 

          1.游戏自娱的哲学家 

          金老自幼聪慧,读书的时候经常跳级,而且记忆力超强,据说晚上做梦曾经背《四书》,他姑姑拿着书对照,发现金老背得一字不差。早在中学时代,金老就表现出了杰出的逻辑才能,他指出谚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里包含着明显的逻辑错误,因为它推出来的结论是:朋友如粪土。自从1925年回国到清华大学教逻辑以后,金老已经完全哲学化了。金老在回忆录里承认: 

          在1918年到1920年这一段时间之后,我就没有离开过抽象思想。这一习惯形成之后,我虽然是一个活的具体的人,我的思想大都不能在活的具体的事上停留多少时候。这仍是基本事实。 

          金老的哲学世界是人类理性、诗意和宗教的神圣虔诚这三者的结合。他曾说:“世界上似乎有许多的哲学动物,我自己也是一个,就是把他们放在监牢里做苦工,他们脑子里仍然是满脑子的哲学问题。”有着一颗纯粹而不含杂质之心的金老,将自己大半生的精神和智力,无私地献给了哲学科研事业,而且自得其乐。因为在金老看来,哲学就是一种严肃的游戏。1927年,金老为自己的书写绪论时说: 

          坦白地说,哲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游戏。我们可能天真地做哲学游戏,这立即使专家感到可笑和气愤,但是我们尽可能努力根据哲学规则来做哲学游戏。我们不考虑成功或失败,因为我们并不把结果看作过程的一半。正是在这里,游戏是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之一。其他活动常常有其他打算。政治是人们追求权利的领域,财政和工业是人们追求财富的领域。爱国主义有时是经济的问题,慈善事业是某些人成名的惟一途径。科学和艺术、文学和哲学可能有混杂的背后的动机。但是一个人在肮脏的小阁楼上做游戏。这十足地表达了一颗被抛入生活之流的心灵。 

          这种高尚纯粹独立的学术精神是金老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而他对待学术严谨而又充满乐趣的态度,也是学人的楷模。在一般人眼里非常枯燥的逻辑,对于金老却觉得很有趣。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有学生曾问金老:“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老回答说:“我觉得它很好玩。”所以金老可以把枯燥的哲学理论和逻辑分析讲得很生动,使学生在几十年后都记忆犹新。 

          据金老学生诸葛殷同先生回忆:他说不是任何命题都是可以证实的,不是任何命题都是可以证伪的,他举了个例子,在义和团里你如果信了我那套东西,就刀枪不入,后来跟洋鬼子打起来了,大师兄以为自己的信仰很坚定,就冲在前面,结果洋鬼子一枪就把大师兄打死了,那个二师兄以为大师兄信仰不坚定,所以被打死,我信仰坚定,还往前冲,又一枪打死了。三师兄……当然金老最后成了世界有名的大哲学家,这绝不是随便“玩”出来的,而是刻苦钻研奋斗的结果。张申府先生曾说金老是中国哲学界第一人,欧阳中石先生则说:“要说搞逻辑,他(金老)绝对是第一位的。”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20世纪30年代,金老每天上午在自己的小阁楼的一个犄角里冥思苦想,遨游在抽象的思想海洋。即使是在战事之秋的西南联合大学,他也是孜孜不倦地思考著书。金老有个习惯:利用每周不上课的三天时间,全心全意做学问雷打不动,客人一概不见。这种情况下难免忘记了日本人的炸弹。当时金老住在昆华师范学校的学生宿舍楼里,1938年9月28日,日本飞机突袭云南,金老在书斋里对空袭警报竟是充耳未闻。还好金老运气好,几枚炸弹在金老那幢楼的前后左右开花,但是他住的那幢楼居然没事!当金老被惊醒从楼里跑出来,发现地上狼藉一片,而金老则是一副茫然状。 

          金老70万字的理论大作《知识论》,其命运也是一波三折,金老自己也记忆犹新:花时间最长,灾难最多的是《知识论》那本书。这本书我在昆明就已经写成。那时候日帝的飞机经常来轰炸,我只好把稿子带着跑,到了北边山上,我就坐在稿子上。那一次轰炸的时间长,天也快黑了,我站起来就走,稿子就摆在山上了。等我记起回去,已经不见了。只好再写。一本六七十万字的书不是可以记起的,所谓再写只可能是从头到尾写新的。 

          逻辑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智力游戏,金老长期“玩”的这种智力游戏,不仅“玩”成了一个大哲学家;而且可能金老也没想到,还造就了一个老寿星。 

          据日本科学家研究,经常使用大脑的人即使年过花甲,思维能力却相当于30岁般灵敏;反之,如果进入中年就放松大脑锻炼的话,会加速大脑和思维能力的老化。因为据不完全统计,人的脑细胞大约是140亿—150亿个,而随着年龄增长,脑细胞会不断衰老:40岁后每天约有10万个脑细胞开始衰老,近七十岁时人的脑细胞比原来减少1/10左右,为了延缓大脑功能的老化和智力下降,主要的办法就是勤用脑,主要是从小就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而现代医学更认为:“生命在于大脑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坚持脑部运动相当重要,因为人的衰老首先来自大脑。经科学家测试:勤用大脑的人,不但不易疲劳,而且脑神经细胞都得到良好保养,随着年龄增长,还能避免老年痴呆症。因为使用大脑越多,大脑内部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由此形成越来越多的条件反射,大脑因而更加灵活,有延长大脑细胞寿命之功效。而如果无所事事懒于使用大脑之人,容易导致大脑萎缩早衰,并且智力下降。 

          对此,美国科学家作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将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共75人分为3组: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和受人监督组。实验最后表明: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三项指标都达到最佳,而且三年后,这些老人都还健在;而思维迟钝组的死亡率为12.5%,最后一组的死亡率更是高达37.5%。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勤用脑是指能在个人脑力承受范围之内,而不是不加限制地使用大脑。我们应该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否则难以达到健脑的目的。金老一生基本上都在坚持着有难度的脑力运动,经常是上午做学问,下午打网球、喝茶聊天玩玩牌(解放后活动有所改变),一张一弛科学用脑,一直到晚年尽管金老有冠心病但是思维依旧清晰活跃,所以他能够长寿。


          10楼2006-05-10 12:37
          回复
            ○金岳霖的逻辑学是西南联大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大一学生在中学没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便都很有兴趣,所以一个大教室经常坐得很满。金教授上课要提问,学生太多,又没有点名册,因而他经常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既紧张又兴奋。学生回答问题时,金教授很注意地听,完了,便说:“Yes!请坐!”

            金先生曾开设一门选修课:符号逻辑。对很多人来说,去听他的课,就如去听天书,因而每次上课,教室中只有零星几人。其中有一名叫王浩的学生是例外,只有他,能懂得此门学问的奥妙。金教授便经常会在讲授过程中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于是这堂课便成了他们师生两人的对话。

            金岳霖授课时,常把学生也看作是学者,以学者对学者的态度研究问题。他讲课常常是“不带书本,不带讲稿,走进课堂只带一支粉笔,这支粉笔并不使用,经常一堂课下来一个字也不写。”

            http://education.163.com/06/1113/16/2VQQQ50U00291MUF.html


            14楼2006-11-15 0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