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
宋儒有以觉训仁,程明道曰:“医言手足麻痹,谓之不仁。此言最善名状。”明道此言也可谓最善体会。麻木就不能感通,即干枯,即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麻木即不仁。
孔子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即是反躬自修,反即是复、复性,而复性正是“天下归仁”,仁心的不麻木就能感通无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以及人之谓恕,此正是活泼泼的,能做到忠恕,即是敏锐地感通,广大而精微。《中庸》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与曾子一脉相承。
孟子更加显豁,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即是万物之理我皆备,天地万物皆在我的本心感通润泽之下,应时感应就有 作出相应之理,孟子这已讲到“一体之仁”了。而工夫路径就是“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看,还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克己的法子,也是打破隔阂, 分别相的子,是本体也是工夫。
至宋儒,原始儒家心性之学益发光大,真能尽孔孟之蕴。宋儒开山周子说:“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无思是工夫上说本体,无不通是本体上说工夫,如佛家“无心为道”(无思),“即心是佛”(无不通)。“通”字,可谓尽本心之蕴矣!
张横渠先生亦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所谓大其心,即是扩充其心,不拘蔽,“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天下万物皆在“大其 心”的感润之下。横渠之学,多强探力索所得,非明睿所照,故多有滞词,义理亦有不顺适之处,然其大心体物之旨则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
北宋诸儒,唯程明道最为高明纯粹。识仁篇云:“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 索。”此正是万物一体之仁的意思。又言:“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又言:“医言手足麻痹,谓之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以觉训仁,从明 道开始。其言忠恕,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变化草木蕃,不其恕乎?”如此点拨,何等明快,唯明道能说出如此语,吾意象山、阳明皆不及。
下至伊川、朱子,朱子反对以觉训仁,自有其一番道理。觉有本心之觉,也有感性之觉,初学者难辨,故不宜以觉训仁,程朱重克己复礼,下学而上达,亦少讲“一体之仁”,朱子编《近思录》竟没有收录明道识仁篇,于此可见。但朱子并不反对一体之仁,只是注重工夫次第。
与朱子同时的陆象山,则完全来自孟子,自谓:“学无所受,读孟子自得之。”又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 宙”。又云:“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可见其一体之仁、感通润物之理。而工夫只是“切记自反,改过迁善。”
至王阳明,心学益加光大,其《大学问》倡言万物一体之仁,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 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 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 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 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 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每读此,都让人无不振奋,猛著精神。
宋儒有以觉训仁,程明道曰:“医言手足麻痹,谓之不仁。此言最善名状。”明道此言也可谓最善体会。麻木就不能感通,即干枯,即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麻木即不仁。
孔子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即是反躬自修,反即是复、复性,而复性正是“天下归仁”,仁心的不麻木就能感通无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以及人之谓恕,此正是活泼泼的,能做到忠恕,即是敏锐地感通,广大而精微。《中庸》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与曾子一脉相承。
孟子更加显豁,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即是万物之理我皆备,天地万物皆在我的本心感通润泽之下,应时感应就有 作出相应之理,孟子这已讲到“一体之仁”了。而工夫路径就是“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看,还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克己的法子,也是打破隔阂, 分别相的子,是本体也是工夫。
至宋儒,原始儒家心性之学益发光大,真能尽孔孟之蕴。宋儒开山周子说:“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无思是工夫上说本体,无不通是本体上说工夫,如佛家“无心为道”(无思),“即心是佛”(无不通)。“通”字,可谓尽本心之蕴矣!
张横渠先生亦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所谓大其心,即是扩充其心,不拘蔽,“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天下万物皆在“大其 心”的感润之下。横渠之学,多强探力索所得,非明睿所照,故多有滞词,义理亦有不顺适之处,然其大心体物之旨则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
北宋诸儒,唯程明道最为高明纯粹。识仁篇云:“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 索。”此正是万物一体之仁的意思。又言:“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又言:“医言手足麻痹,谓之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以觉训仁,从明 道开始。其言忠恕,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变化草木蕃,不其恕乎?”如此点拨,何等明快,唯明道能说出如此语,吾意象山、阳明皆不及。
下至伊川、朱子,朱子反对以觉训仁,自有其一番道理。觉有本心之觉,也有感性之觉,初学者难辨,故不宜以觉训仁,程朱重克己复礼,下学而上达,亦少讲“一体之仁”,朱子编《近思录》竟没有收录明道识仁篇,于此可见。但朱子并不反对一体之仁,只是注重工夫次第。
与朱子同时的陆象山,则完全来自孟子,自谓:“学无所受,读孟子自得之。”又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 宙”。又云:“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可见其一体之仁、感通润物之理。而工夫只是“切记自反,改过迁善。”
至王阳明,心学益加光大,其《大学问》倡言万物一体之仁,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 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 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 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 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 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每读此,都让人无不振奋,猛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