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史吧 关注:100贴子:700
  • 8回复贴,共1

何新:新逻辑的探索 (ZT)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二、新逻辑的探索 
1、《哲学笔记》引我入门 
记者:我注意到《何新集》中开头的一组论文,都是关于哲学问题的。哲学是一种高度深奥晦涩抽象的东西,您是怎么对它发生兴趣的?

何新:我们前几次交谈时我说过,在哲学上最初引我入门的启蒙书是列宁的《哲学笔记》。那本书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哲学导引。 除这本书之外,还有一部令我在哲学问题上深受教益的书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笔记》是使我在哲学上获得启蒙的书。我在1970年成为反革命分子,先被隔离,后来住医院。 那时我手边一直有一本从新华书店购到的列宁的《哲学笔记》,由于是列宁著作,所以它未被查禁,它和《毛选》一起伴随在我身边,伴我度过了那些被禁制、被隔离岁月中最为孤寂苦闷的时光。 正是列宁的这部书,激发了我对哲学思辨的最初的兴趣。 

记者:我也读过《哲学笔记》。我觉得那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但我发现那实际也是一本未完成和不完整的书。所以我就没有对它发生太大的阅读兴趣。

何新:同样读一本书,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除了理解的不同之外,也是由于人们的阅读背景、生活经历有所不同。 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有一段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它说:关于人生的同一句格言,年轻人会讲,老年人也会讲。但是他们所体会的意义则迥然不同。尽管年轻人也可以正确地表述这句格言,但他绝对体会不到这一格言内涵中的那种深刻性和广袤性。因为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句格言不仅是一句语言,其中已凝缩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体验。

记者:精彩至极!请问这是列宁的话吗? 

何新:不,这是列宁摘录的黑格尔的话。事实上,《哲学笔记》只是一部未完成的书,是列宁在读书时即兴而作的笔记。有很多随机浮现的自由思考,因此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西方哲学名著的摘要和提要。你知道培根关于读书讲过的一段话吧?他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有的只须知其梗概,读它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我当时读列宁这本书,等于同时在读一本西方哲学概论。

2、我是英文糟糕的翻译

记者:提到培根,我顺便想问一个问题。我知道您曾译过培根的《随笔》,而且流传很广,译文曾在全国优秀图书评奖中获奖。这部书的英文是17世纪的古典英语,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据说是非常难解读的。您的英语……好吗?

何新:(笑)我的英语十分糟糕。但是这本书似乎的确译得还可以。能这么说,是因为我近几年也收集了关于此书的另外几种新译本,包括港台的译本。作了比较后,我发现在几种译本中,较受读者欢迎的似乎是我的译本。 

《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到1999年已经发行60万册,湖南出版的《人生论》发行4万册,黑龙江出版的译本,发行3万册,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培根人生随笔》,也发行到2万册。华龄出版社还有一个未经我正式授权的盗版本,也印了几万册。总的加起来,我的译本印了几乎近百万册,这在西方哲学译著中,是少有的。 而其他几种译本,包括商务印书馆的一个文言译本,发行量似乎都达不到这个数字。市场的选择和反应表明,我这个译本比较受欢迎。但实际上,在所有的译者中,我的英文水平肯定是最差的一个。

3、我的工作只是铺路 

记者:那就很奇怪,请问您是怎样译出这本书的? 

何新:这本书是我1975年在东北时试译的。当时的目的并不是翻译,而只是为了读它。1970年我在北京流浪时搞到了这本书三十年代的一个旧译本,是文言文体的译本,读起来很拗口,很晦涩。很多话搞不清究竟是什么意思。 但我直觉地感到这是一本好书,有很多警醒之句,可惜那位老译者未能表达出来。后来我就写信给父亲,请他帮我找这本书的英文本。父亲很认真,搞到了此书的英文本,寄给我。 我一面查看牛津字典,一面参酌着那个文言的老译本,每天边读边想边译,进度很慢,断断续续地用了两、三年时间,首先把全书的意思大体搞清了,写了好几本笔记。但是当时并没有考虑要出版或发表。



1楼2006-05-06 17:38回复

    记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立同一规律?

    何新:是的。亚氏是在对"运动"的分析中发现了这一规律。所谓运动,有两种。一种是空间中的运动,人们通常所了解的可以直观的物理运动。还有一种是时间中的运动,这就是"变化"、"变易"的运动,"对象自身的运动"(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仅包括位移的两个位置,而且包括"生成"和"毁灭"这两个实体的特征,"增长"和"减少"的两个尺度(量变),变化的两个性质(质变)。运动是"潜在东西本身的现实化"。就是说,如果有某种东西,它现实地是X而潜在地是Y,那么运动就是使这个东西的Y性质变成现实的。(②ARISTOTLE,BY Willi am David Ross,Mothuen Co.Lid 1960,P.82。) 亚里士多德在对变易性运动的分析中,极其深刻地阐述了作为本体论的辩证逻辑(客观辩证法)。他指出: "运动的一部分实质恰恰就是潜在之物尚未完全丧失其潜能并且尚未变成现实;这是运动和实现之间的区别。在实现的每一时刻,潜能完全消除并被转变成现实性;在运动中,这种转变直到运动终止才能完成。运动是未完成的实现,实现是完成的运动。运动不能绝对地分成潜能或实现。它是一种现实化,但是这种现实化蕴含其自身的未完成性和潜能的持续出现。"②对这一过程的概念性分析则导致辩证逻辑。

    亚里士多德认为: "变化总是在对立物之间,或一对立物和一中介(后者则代表另一对立物)之间,或矛盾物之间。 因此,运动本身必然是: (1)从一肯定语词到一肯定语词(其反对), (2)从一肯定语词到其矛盾, (3)从一否定语词到其矛盾,或者 (4)从一否定语词到一否定语词。"(ARISTOTLE,BY Willi am David Ross,Mothuen Co.Lid 1960,P.82。) 在这里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分析由客观辩证法直接转向于辩证思维、辩证逻辑。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三种运动: (1)关于性质(质变) (2)关于数量(量变) (3)关于位置(A→B,有→无) 在这三种运动中,都要有对立物。(ARISTOTLE,BY Willi am David Ross,Mothuen Co.Lid 1960,P.83。)

    记者:这样看来,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实蕴涵了黑格尔逻辑的雏型。

    何新:正是如此。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传记的作者WD罗斯所指出的: "尽管亚里士多德指出这些关系,他却从未尝试把一种变化化归为另一种变化;范畴的差异不允许做任何这样的尝试。"

    9、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记者:同一性的意义是什么? 

    何新:同一性在传统逻辑中就是同一律、以及传统逻辑讲的"××是××"这种关系。现代逻辑称之为所谓蕴涵关系。 黑格尔认为,存在本身是处在绝对运动中的。运动的本质是"一切都是从一种存在物产生--这就是同一性"。(《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93页。)这种运动的过程,就是主体的自我矛盾思维和论辩。因此,如果以存在物(同一性)为主词,则由于其运动,对它来说,矛盾的述词不可避免。这种矛盾论辩的原理,即古希腊人、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矛盾论辩方式--辩证法。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上述思想极为赞赏,并以下列图式作了概括性的表述: 辩证法是什么:=(等于) 概念的相互依赖 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 一个概念及另一个要素的转化 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 概念之间对立性的同一 

    记者:这几个命题很难懂。

    何新:你在大学时是否学过形式逻辑? 

    记者:学过一点。

    何新:形式逻辑提出三大思维规律:1同一律(A=A);2不矛盾律(A≠非A);3排中律(A或非A)。 同一律和不矛盾律,就是认为在思维和论辩中,概念和判断(命题)必须坚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发生自相矛盾的说词和命题,就意味着发生了逻辑谬误。排中律又称作"对立律"。这个规律认为,在两个相反的概念或判断之间,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选择两个。这就叫排中。 传统逻辑认为,这三大规律是一切思维和论辩必须遵守的基本逻辑规律。其基础是来自事物存在自身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排他性。因此逻辑规律既是思维的规则,也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本体论)规律。 承认思维规律、逻辑规律也是现实规律、存在的规律,这就是相信思想与本体,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5楼2006-05-06 17:38
    回复

      记者: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哲学上一直也是存在争论的。

      何新: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包涵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思维性与存在性,在本体上是否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宇宙存在的过程,是否就是某种理念的思维性过程。 黑格尔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哲学时指出:亚氏哲学的根本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与思维对象的同一,客观的东西和思维(潜能)乃是同一个东西。"(《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99页。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种理性,主动的理性与被动的理性。前者是神即大自然,后者是人。) 这种观点,意味着理念主义的本体论,一种唯心主义。第二层意义是思维能否把握存在?即在思维中,能否逻辑地同时也是现实地认知存在?

      记者:您的看法如何?

      何新:我赞成黑格尔的观点,也就是说,思维与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性的。

      10、逻辑理性主义更见深刻 

      记者: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是"头朝下"的理论,必须颠倒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何新:黑格尔认为概念、理性乃是宇宙的本体,现实是在概念、理性中存在的。 马克思则认为,概念乃是现实世界在人类头脑、理性中的反映、映象。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认识论颠倒了这一观点。 马克思认为,必须把黑格尔的哲学颠倒过来。

      记者:您怎样看? 

      何新:我认为在本体论问题上,实际是黑格尔的观点更见深刻。因为人类面对的现实本身并非绝对的。人类并非生活在固定的物质中,而是生活在流态的宇宙中。 历史是一系列的事件,事件的载体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而人类与万物作为事件并非实体(或"实在"),而只是形态(或"现象")。而形态(现象)是处在不断蜕变过程中的。 万物所留下的,人生所留下的,最终只是信息,而信息也就是抽象性的"概念",理念。宇宙在本原和终极意义上,是、也仅是一系列有组织联系的"信息"或理念。所谓"Idea"。 因此,事实上绝对真实的现实只在理念和理性的意义中存在。这个宇宙的存在之流,仿佛是以光及影为符号在时空结构中的源源不断的一种陈述。 谁是陈述者、即陈述的主体呢?那就是宇宙本身。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在只是言说。这是他比较深刻的一个观点。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宇宙的本质是"逻格斯"(即言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黑格尔称之为"宇宙的辩证法",其意义其实都差不多。 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思维逻辑,而且包括了关于存在本体自身的演化进程的陈述逻辑。这种逻辑学与古典逻辑的不同点,主要是黑格尔引入了动态的时序观念,是一种从发生和流变的状态中,观察和陈述存在形态的逻辑。 在这种逻辑中,存在的连续性表现为流动、多元和融合的大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也可以称作多元的统一性,因此对一个处在变异中的主体,它是可以兼容矛盾的概念和陈述(命题)的。这种多元的统一性,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立同一"。

      11、一种新的逻辑理念

      记者:我又听不大明白…… 

      何新:对,那么让我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解释一下。例如,我们面前有一条小狗。如果我陈述说这个对象是一只狗,那么假如我又说这个对象也是一条鱼,那我就违背了关于对象自身同一性的逻辑规律,一个对象不可能既是一条狗同时又不是,而是一条鱼。这两个陈述(谓词)是相矛盾的,如果其中一个成立,那么另一个肯定就应该放弃。

      记者:是呵!难道可以有别的说法吗?

      何新:可以。从静态的观点,或者从现象的观点看,关于存在自身的 同一性似乎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实际上,宇宙的本质不是静态的。因此宇宙的同一性是一种演进过程中的同一性,是多形态的同一性,是一种实现在连续的非同一形态过程中的同一性。 从动态的逻辑观点看,形成以下的矛盾命题并不是谬误。我们以字母"A"表示某种连续的生物对象,则:A是鱼,并且A是狗(A是鱼,A是狗,鱼→狗)(我们用"→"代表动态,表示进程)。 这个"A",就是指那种生命原体。这种生命原体既可以设定为鱼,也可以设定为狗,甚至可以设定为人。 从逻辑的意义上分析,也就是说,现状态被判断为是鱼的东西,自身中潜在地同时具有非鱼的状态,并且必然会生成为非鱼的新谓词、新命题、新判断。
      


      6楼2006-05-06 17:38
      回复

        记者:难道还有非人工的分类吗?

        何新:对。这种分类系统首先在生物学中出现,但实际上它是具有非常广泛的普遍性的。对它的研究将导致逻辑基础理论和人类认识论的根本革命。

        记者:请您谈谈这种非人工划分的分类和概念系统的特征。

        何新:近代生物分类学形成的起点是在John Ray(1672-1705)那里。他是著名分类学家林奈的先驱。他们当时面对着自然界中呈现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的生物系统,Ray在确定生物分类的标准(抽象根据)时,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则: "经过长期而大量的观察后,我相信在确定一个物种时,除了可以把通过种子繁殖而使之永远延续的特点作为标准外,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标准了……"(转引自Magner:A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s,第347页)。

        这就是说,生物学家在建立生物分类的概念系统时,发现存在一种非人工的、存在于生物本身的分类根据。这就是联系在生物个体之间的遗传的连续性。这就是生物自身的遗传性状。 在现实中,一头雄狮子只会和雌师,而不会和一只老虎交配。一对狮子也绝不可能生殖出一只猫。这就是大自然自身的客观分类。这种自然的分类,是人为分类即设定概念/集合以及命名的客观基础。 美国分类学家T·Dobzhansky说:(T·杜布赞斯基《遗传学与物种起源》,第2-4页,科学出版社,1985。) 生物的多样性,多少是为每个人所熟识的、一种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它是在我们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作用而被我们所察觉到的东西。 生物界并不是一个单线的行列,并不是其中任何两个变异体都是被不断的中间类型连接起来的。而是一个含有或多或少明显地分离的多个行列的行列,且在行列与行列之间没有或至少罕有中间类型。每一行列是多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个体的集合体。一些小的集合体群结起来形成较大的次级集合体,较大的集合体又形成更大的集合体。如此类推而发展成为一种自然阶梯性系统。生物学家就利用变异的不连续性来制订生物的科学分类。

        为便利起见,就把分立的集合体称之为族、种、属、科等等。这样总结出来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为的,因为这是为了方便和习惯起见而把某集合体称作属、科、或目。但是这些集合体的本身和在它们之间所观察到的不连续性,却不能认为是分类学家的空想或杜撰。这种分类,反应了客观地可以探知的变异的不连续性,并且在种、属以及其他范畴之间所作的分界,相当于生物的分立集合体之间的间隙;就这些方面而言,分类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

        14、概念具有实体性基础 

        记者:那么,也就是说,在现代生物学看来,分类的集合概念,事实上在自然界中是确然具有实体性基础的。

        何新:对。生物物种是一个大概念(大集合)。而物种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新种,就是新的概念,新的类属的子概念(小集合)。 进化的历史关系,把这些对立而不同的小物种概念,归类为一,统通归属于一个大生物的概念。 孤立看,狗的概念、鱼的概念,是对立不相容的两种概念。但是,它们都统一于"生物"这个大概念,都可以归入"生物"这个大集合中。 为什么?这不是人为分类和归并的结果,而是在自然中客观地发生和存在的物种连续性使然。因此物质(存在)的统一性,来源于它们历史上起源和演化的同一性。正是同一种生物原体,在进化的某一形态上,形成了鱼,在进化的更高形态上,形成了狗,以至更高级的人类。 生物的自我繁殖所构成的个体之间的连续性,成为建立分类的客观基础。据此,林奈建立了如下的分类体系: 由个体组合为种群,由种群组合为亚种,由亚种组合为种,这样的组成,我们称之为物种的结构。 你应该注意到,这种分类方式,以及由这种分类所建立的物种"集合",与图书馆中对于图书的那种人工分类集合,意义迥然不同。

        记者:我注意到了,似乎是有所不同。

        何新:我再引用一位现代分类学家的话。美国分类学家T·Dobzhansky还指出: "自从达尔文时到现在,'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ification')这个词一直意味着以生物由共同来源为基础的一种分类。联合在一个种、属、纲或门中的生物类型,被认为都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传递下来的。在分类 范围之间的分界线,至少在理论上是符合于系统树(phylogencic trees)的分支的。" 我在70年代通过研究黑格尔逻辑已经意识到,生物分类学家所说的这种"自然分类"系统,事实上在人类思维与概念中有极为普遍的和广泛的存在。任何一个具有历史演化联系的、自我形成的概念系统,都具有这种作为"自然分类"系统的意义。我将这一类的概念系统命名为"历史概念系统",或借用集合论的术语,叫"历史概念集合"。 我发现这一类概念系统具有某些非常独特的逻辑性质和逻辑规律。研究这种新的逻辑性质和规律,可以构造出一种新类型的逻辑,而亚里士多德那种逻辑,即建立在人工分类基础上的古典形式逻辑,事实上只是这种新型逻辑的一个特殊形式。因此,这种新逻辑(作为客观逻辑)并不是现代逻辑(基本是主观逻辑)的一个分支,而是全部传统逻辑赖以成立的客观本体基础。
        


        8楼2006-05-06 17:38
        回复

          15、思辨逻辑是形式逻辑的基础 

          记者:我似乎有一点听懂。

          何新:让我再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在分类和概念的形成上,传统逻辑认为概念来自人类意识的主观分类。概括某些事物的共同点,加以抽象,形成一类事物的概念,即命名。例如植物/动物/人类。 而黑格尔的逻辑则认为这些类群是在生物演变中自我区分(异化)和抽象出来的。演变就是一个自我分类的过程。 人的意识,只是用符号去模拟和记录这一过程的产物,这就是概念客观的形成过程。所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也包涵了认识论(即能够解释思维及概念的起源、本质)。 这就是黑格尔所试图超越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而建立的一种新型逻辑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可以兼容自相矛盾的命题和谓词,而且必然蕴涵矛盾、悖论。这种新型的逻辑,黑格尔称之为"思辨逻辑",(Die Spekulatve Logik)是一种动态的历史逻辑,演化的逻辑,此即真正意义上的"辩证逻辑",实际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元逻辑。

          记者:但是,这种逻辑目前是否已建立? 

          何新:没有。黑格尔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论述了这种新逻辑体系的若干基本原理。但黑格尔这个体系太晦涩。因此正如列宁所说,"从来没有被人们真正搞懂。" 我当年曾有志于建立它,但工作后来没有作完。1980-1982年我就这个论题在上海《学术月刊》、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西安《人文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后,我的工作就中断了。 

          记者:为什么? 

          何新:当时中国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激烈的思想和文化冲突与辩论吸引了我,我的研究重点转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 但是,我有关这个问题在80年代发表过的几篇论文,曾得到关注思维科学发展情况的钱学森(控制论、信息论领域的权威学者)以及生物分类学家陈世骧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16、关于"何新树" 

          记者:钱学森先生在给你的信中,曾谈到"何新树"这个概念。请问什么是"何新树"?

          何新:钱老给我的来信中是这样讲的: 您的"历史概念集合"是一个创见,我赞成。 但我认为您应该把集合论的Venn图扩展到三维空间成为"何新树",也就是把一个时间的Venn图作为"树"的横断面,以时间顺序把横断面一层层架在时间坐标上,再把外表联起来。当然这"树"可能不同于自然生长的树,不同"树"的"树枝"会在"上面"结合起来。这一设想得之于上述(二)之把形式逻辑用于事物的某一瞬间的关系。 有了"树",数理的辩证逻辑学就可以利用数学中的拓朴学建立起来了。 因此我想您所开创的历史概念集合是有生命力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1982.4.17)(此信收入《何新批判》第33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钱学森指出:1、这种递归性的动态历史类集可以命名为"何新树"。2、吸纳符号逻辑和数学拓朴学的成果,可以使辩证逻辑理论形式化,可以将这种递归动态逻辑建立成一个系统化的新逻辑体系。 钱老当时并不一定完全了解我的全部想法,但是他的洞察力是深刻惊人的。 

          记者:钱老对您的发现评价很高。但是为什么称作"何新树"?

          何新:在现代数学中,"树"是拓朴学和图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用点和线连通而成的一种像"树"的图形。 概念的历史系统发生,可以在二维平面上描述成"树"的模型。事实上,历史概念系统,可以用拓朴树形图加以描述。(参看下页附图) 在这种历史系统树中,呈现出两种逻辑关系:纵向的抽象关系和横向的类群关系。 我们可以认为,纵向的系统关系是一种逻辑抽象或自我分类,体现着逻辑一般性。而横向的类群关系是一种个体集合,体现着逻辑的特殊性。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认识这种概念系统发生的逻辑基础,我们就可能构造一种新类型的逻辑系统。 

          17、揭示思维之谜 

          记者:请您更具体一点解释。

          何新:这个问题要讲深入就应该写成一本书。我在这里只能简单提示一下。 如果从逻辑角度剖析历史概念系统树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这棵树实际就是一个客观的演绎推理树。 仍以生物的演化为例。如果我们把最初降生在地球海洋中的第一批生命元物质,看作关于生物起源的元概念,那么它在这棵概念发生树上的整个走向:产生新概念,由个体而扩展为群落(A=A),然后通过遗传和变异首先是个体变异(A→A),进而是种群变异,形成新的类群(A→A∨A→A),即生成新的分类概念(A→A∧A→A)……这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逻辑过程。完全可以看成一个概念的自我发生、自我运动、自我扩展,自我异化和对立化的概念推演进程。 这正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描述的"概念的自身运动"。更重要的是,对这个进程作更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就会发现这个树形系统自身具有构造演绎推理的能力。事实上,它就是人类演绎推理这一逻辑过程所模拟的客观原型。 也就是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揭开人类思维之谜,逻辑结构的来源之谜。 你知道吗?一些西方古典哲学家,如休谟、康德,都曾提出一个人类理性之谜。
          


          9楼2006-05-06 17:38
          回复
            泛演化逻辑导论 看过了 不过如此


            IP属地:辽宁12楼2006-05-06 18:05
            回复
              没有读过,何新的东西似乎比较杂


              13楼2006-05-06 18:15
              回复
                • 220.170.249.*
                一小撮非毛份子,井蛙之见罢了


                14楼2009-02-08 23:16
                回复
                  • 218.75.210.*
                  好 何新说得好


                  15楼2009-03-28 2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