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新逻辑的探索
1、《哲学笔记》引我入门
记者:我注意到《何新集》中开头的一组论文,都是关于哲学问题的。哲学是一种高度深奥晦涩抽象的东西,您是怎么对它发生兴趣的?
何新:我们前几次交谈时我说过,在哲学上最初引我入门的启蒙书是列宁的《哲学笔记》。那本书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哲学导引。 除这本书之外,还有一部令我在哲学问题上深受教益的书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笔记》是使我在哲学上获得启蒙的书。我在1970年成为反革命分子,先被隔离,后来住医院。 那时我手边一直有一本从新华书店购到的列宁的《哲学笔记》,由于是列宁著作,所以它未被查禁,它和《毛选》一起伴随在我身边,伴我度过了那些被禁制、被隔离岁月中最为孤寂苦闷的时光。 正是列宁的这部书,激发了我对哲学思辨的最初的兴趣。
记者:我也读过《哲学笔记》。我觉得那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但我发现那实际也是一本未完成和不完整的书。所以我就没有对它发生太大的阅读兴趣。
何新:同样读一本书,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除了理解的不同之外,也是由于人们的阅读背景、生活经历有所不同。 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有一段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它说:关于人生的同一句格言,年轻人会讲,老年人也会讲。但是他们所体会的意义则迥然不同。尽管年轻人也可以正确地表述这句格言,但他绝对体会不到这一格言内涵中的那种深刻性和广袤性。因为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句格言不仅是一句语言,其中已凝缩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体验。
记者:精彩至极!请问这是列宁的话吗?
何新:不,这是列宁摘录的黑格尔的话。事实上,《哲学笔记》只是一部未完成的书,是列宁在读书时即兴而作的笔记。有很多随机浮现的自由思考,因此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西方哲学名著的摘要和提要。你知道培根关于读书讲过的一段话吧?他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有的只须知其梗概,读它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我当时读列宁这本书,等于同时在读一本西方哲学概论。
2、我是英文糟糕的翻译
记者:提到培根,我顺便想问一个问题。我知道您曾译过培根的《随笔》,而且流传很广,译文曾在全国优秀图书评奖中获奖。这部书的英文是17世纪的古典英语,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据说是非常难解读的。您的英语……好吗?
何新:(笑)我的英语十分糟糕。但是这本书似乎的确译得还可以。能这么说,是因为我近几年也收集了关于此书的另外几种新译本,包括港台的译本。作了比较后,我发现在几种译本中,较受读者欢迎的似乎是我的译本。
《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到1999年已经发行60万册,湖南出版的《人生论》发行4万册,黑龙江出版的译本,发行3万册,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培根人生随笔》,也发行到2万册。华龄出版社还有一个未经我正式授权的盗版本,也印了几万册。总的加起来,我的译本印了几乎近百万册,这在西方哲学译著中,是少有的。 而其他几种译本,包括商务印书馆的一个文言译本,发行量似乎都达不到这个数字。市场的选择和反应表明,我这个译本比较受欢迎。但实际上,在所有的译者中,我的英文水平肯定是最差的一个。
3、我的工作只是铺路
记者:那就很奇怪,请问您是怎样译出这本书的?
何新:这本书是我1975年在东北时试译的。当时的目的并不是翻译,而只是为了读它。1970年我在北京流浪时搞到了这本书三十年代的一个旧译本,是文言文体的译本,读起来很拗口,很晦涩。很多话搞不清究竟是什么意思。 但我直觉地感到这是一本好书,有很多警醒之句,可惜那位老译者未能表达出来。后来我就写信给父亲,请他帮我找这本书的英文本。父亲很认真,搞到了此书的英文本,寄给我。 我一面查看牛津字典,一面参酌着那个文言的老译本,每天边读边想边译,进度很慢,断断续续地用了两、三年时间,首先把全书的意思大体搞清了,写了好几本笔记。但是当时并没有考虑要出版或发表。
1、《哲学笔记》引我入门
记者:我注意到《何新集》中开头的一组论文,都是关于哲学问题的。哲学是一种高度深奥晦涩抽象的东西,您是怎么对它发生兴趣的?
何新:我们前几次交谈时我说过,在哲学上最初引我入门的启蒙书是列宁的《哲学笔记》。那本书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哲学导引。 除这本书之外,还有一部令我在哲学问题上深受教益的书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笔记》是使我在哲学上获得启蒙的书。我在1970年成为反革命分子,先被隔离,后来住医院。 那时我手边一直有一本从新华书店购到的列宁的《哲学笔记》,由于是列宁著作,所以它未被查禁,它和《毛选》一起伴随在我身边,伴我度过了那些被禁制、被隔离岁月中最为孤寂苦闷的时光。 正是列宁的这部书,激发了我对哲学思辨的最初的兴趣。
记者:我也读过《哲学笔记》。我觉得那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但我发现那实际也是一本未完成和不完整的书。所以我就没有对它发生太大的阅读兴趣。
何新:同样读一本书,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除了理解的不同之外,也是由于人们的阅读背景、生活经历有所不同。 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有一段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它说:关于人生的同一句格言,年轻人会讲,老年人也会讲。但是他们所体会的意义则迥然不同。尽管年轻人也可以正确地表述这句格言,但他绝对体会不到这一格言内涵中的那种深刻性和广袤性。因为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句格言不仅是一句语言,其中已凝缩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体验。
记者:精彩至极!请问这是列宁的话吗?
何新:不,这是列宁摘录的黑格尔的话。事实上,《哲学笔记》只是一部未完成的书,是列宁在读书时即兴而作的笔记。有很多随机浮现的自由思考,因此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西方哲学名著的摘要和提要。你知道培根关于读书讲过的一段话吧?他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有的只须知其梗概,读它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我当时读列宁这本书,等于同时在读一本西方哲学概论。
2、我是英文糟糕的翻译
记者:提到培根,我顺便想问一个问题。我知道您曾译过培根的《随笔》,而且流传很广,译文曾在全国优秀图书评奖中获奖。这部书的英文是17世纪的古典英语,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据说是非常难解读的。您的英语……好吗?
何新:(笑)我的英语十分糟糕。但是这本书似乎的确译得还可以。能这么说,是因为我近几年也收集了关于此书的另外几种新译本,包括港台的译本。作了比较后,我发现在几种译本中,较受读者欢迎的似乎是我的译本。
《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到1999年已经发行60万册,湖南出版的《人生论》发行4万册,黑龙江出版的译本,发行3万册,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培根人生随笔》,也发行到2万册。华龄出版社还有一个未经我正式授权的盗版本,也印了几万册。总的加起来,我的译本印了几乎近百万册,这在西方哲学译著中,是少有的。 而其他几种译本,包括商务印书馆的一个文言译本,发行量似乎都达不到这个数字。市场的选择和反应表明,我这个译本比较受欢迎。但实际上,在所有的译者中,我的英文水平肯定是最差的一个。
3、我的工作只是铺路
记者:那就很奇怪,请问您是怎样译出这本书的?
何新:这本书是我1975年在东北时试译的。当时的目的并不是翻译,而只是为了读它。1970年我在北京流浪时搞到了这本书三十年代的一个旧译本,是文言文体的译本,读起来很拗口,很晦涩。很多话搞不清究竟是什么意思。 但我直觉地感到这是一本好书,有很多警醒之句,可惜那位老译者未能表达出来。后来我就写信给父亲,请他帮我找这本书的英文本。父亲很认真,搞到了此书的英文本,寄给我。 我一面查看牛津字典,一面参酌着那个文言的老译本,每天边读边想边译,进度很慢,断断续续地用了两、三年时间,首先把全书的意思大体搞清了,写了好几本笔记。但是当时并没有考虑要出版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