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吧 关注:281贴子:4,023
  • 7回复贴,共1

【平沙落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或《平沙》,有多种流派传谱,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乐谱初见于1634年刊《占音正宗》,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此曲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今人张子谦所传之谱,解题取"清秋寥落,沙平江宽,鸿雁飞鸣"之意。该曲旋律起伏大,涉展音域宽,曲调性强、优美可听。以静中含动、动中有静为基调,抒发了恬淡惬意、徐抒幽静的情趣。

  顺便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琴"吧。

  琴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上古传说中黄帝的乐官伶伦在西方昆山听到五只凤凰鸣叫(见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因此创造音律。据此神农氏则发明了五弦琴。春秋的孔子以琴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他有弟子三千,通"六艺"会弹琴的就有72人。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发现不同等分的一跟弦,发出声音的频率会有规律地变化,他提出纯律理论,发明了Monochord(单弦琴)。同时的中国,据《国语.周语》记载,乐官伶州鸠提出十二音律(就是绝对音高)"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时的琴还是五弦琴,取五音(就是音阶名,相当于现代的C,D,E,G,A)"宫,商,角,徵,羽",大约到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代,琴变成了七弦。 

  琴体一般是桐木制成,因为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桐木也就被看成有灵性的木头,杜甫《君不见简苏蹊》说: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 

  七弦琴经常叫作焦尾琴,焦桐,这里还有个故事。《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有次蔡邕见人烧木头,他听到烧火的声音,知道那是块做琴的良木,赶紧把木头抢救出来,果然制成一部好琴。这琴的尾部还是焦的呢,人称"焦尾琴"。胡宿也有诗《长卿》"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蔡邕是抚琴大家,著《琴操》。他的女儿蔡文姬更是家学渊源,流落匈奴时作名曲《胡笳十八拍》(后文中我也将介绍),后来被梁羽生夸张成为天山派大侠凌未风的成名剑法。金庸也这么夸张地说过,衡山派掌门人莫大先生爱拉胡琴,"琴中藏剑,剑发琴音"这八字,正是他老先生武功的写照。 



1楼2006-05-05 10:34回复

      明朝刘伯温《郁离子》讲了这么个寓言,有个人叫侨的乐工,他用优良桐木做了一部好琴献给官府的乐师。乐师们扫了一眼,居然说"弗古",把他打发走了。侨请人在琴上刻了古色古香的花纹和篆字,在地下埋了一年。第二年装在匣子里再献上去,乐师们一看是"古"琴,都赞不绝口。侨又好气又好笑,觉得尸位素餐的家伙们太多了,世道不对,就逃进深山隐居起来。 

      作为琴体的桐木就这么被神化了。柳宗元在《初夜坐赠吴武陵》赞叹桐琴清越高洁的音色: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若人报奇音,朱弦恒梧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古琴音乐是所谓的文人音乐,它以清、微、淡、远、至高至雅的音乐意境,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能使人心如沾泥之絮,超然物外,醒心涤尘。自命清高的古琴,有所谓"十四宜弹"、"十四不宜弹"之说(明代杨表正《琴谱合壁大全》)。所谓"十四宜弹",是"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郎,当清风明月"。此"十四宜弹",完全是琴人自娱、一二知音惺惺惜惺惺的趣味。《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的一段"琴论",便是发挥此"十四宜弹"之论,以见其高雅。

      古代禅与诗也往往相通,严羽《沧浪诗话》中有语:"大抵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苏轼就经常以"禅理"入诗,他自己曾言:"暂借好诗消永夜,每到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书诗至夜半书其后》),小举他的《琴诗》为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以浅显生动的形象表现出"禅理",就如《楞严经》所说:"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此诗看作是"偈"。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要取得事情的成功,必须靠主客观条件的统一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自有琴以来,世间每多动人的传说,诉说琴韵之美。战国时代的著名琴家师旷曾留下当阶抚琴,玄鹤起舞的美妙故事。我在上面提到的余伯牙钟子期的传说更是天下皆知,高山流水成为千古绝唱。后来喜好礼乐的战国六雄先后被强秦所灭,那些扣动人心的乐谱也就此太半失传。汉朝蔡邕乃天下闻名的琴师,所著《春游》等曲,倾倒众生,后被人称为蔡氏五弄,最后逝于战火,不能流传后世,只留下《琴操》上的四十多首杂曲让人依稀能够窥视大汉之时琴乐之美。上面说的晋代的琴家嵇康一曲广陵散乐动人间,可惜被司马氏斩首于闹市,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有隋以来,琴艺历劫而重生,无论是在江湖之中,或是在朝堂之上,皆有琴音回响。隋代琴曲吸收前人创曲特点,又有自己的提升,琴曲极尽曲折婉转,音韵之华丽,可以称为空前绝后.

      (附:《平沙落雁》下载地址 http://218.4.148.194/gdian/yyue/psly.mp3 )  

     
     
    


    2楼2006-05-05 10: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发现有好多词牌名,虽没有什么意思 ....但都很美 让人感到一种汉字堆砌的美...诗意弥漫,意味无


      3楼2006-05-10 17:02
      回复
        是啊,古文毕竟不是虚的.
        先人的才华,后人终究没有理会!
        区区三国书志,被日,英,奉为国书!每人被读。
        而我华夏却视国学如虎,惟恐杀之不及!可悲啊


        4楼2006-05-21 22:28
        回复
          • 60.209.14.*


          5楼2006-05-22 15:28
          回复
            如果都有你这样的心,国学文化的发扬就不愁了 
            呵呵 你不就是一个优秀的继承者吗


            6楼2006-05-28 16:28
            回复
              不能这样说的,过些日子!我也许就不再做这个!


              7楼2006-05-29 12:51
              回复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8楼2012-12-16 1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