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或《平沙》,有多种流派传谱,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乐谱初见于1634年刊《占音正宗》,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此曲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今人张子谦所传之谱,解题取"清秋寥落,沙平江宽,鸿雁飞鸣"之意。该曲旋律起伏大,涉展音域宽,曲调性强、优美可听。以静中含动、动中有静为基调,抒发了恬淡惬意、徐抒幽静的情趣。
顺便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琴"吧。
琴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上古传说中黄帝的乐官伶伦在西方昆山听到五只凤凰鸣叫(见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因此创造音律。据此神农氏则发明了五弦琴。春秋的孔子以琴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他有弟子三千,通"六艺"会弹琴的就有72人。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发现不同等分的一跟弦,发出声音的频率会有规律地变化,他提出纯律理论,发明了Monochord(单弦琴)。同时的中国,据《国语.周语》记载,乐官伶州鸠提出十二音律(就是绝对音高)"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时的琴还是五弦琴,取五音(就是音阶名,相当于现代的C,D,E,G,A)"宫,商,角,徵,羽",大约到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代,琴变成了七弦。
琴体一般是桐木制成,因为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桐木也就被看成有灵性的木头,杜甫《君不见简苏蹊》说: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
七弦琴经常叫作焦尾琴,焦桐,这里还有个故事。《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有次蔡邕见人烧木头,他听到烧火的声音,知道那是块做琴的良木,赶紧把木头抢救出来,果然制成一部好琴。这琴的尾部还是焦的呢,人称"焦尾琴"。胡宿也有诗《长卿》"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蔡邕是抚琴大家,著《琴操》。他的女儿蔡文姬更是家学渊源,流落匈奴时作名曲《胡笳十八拍》(后文中我也将介绍),后来被梁羽生夸张成为天山派大侠凌未风的成名剑法。金庸也这么夸张地说过,衡山派掌门人莫大先生爱拉胡琴,"琴中藏剑,剑发琴音"这八字,正是他老先生武功的写照。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或《平沙》,有多种流派传谱,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乐谱初见于1634年刊《占音正宗》,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此曲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今人张子谦所传之谱,解题取"清秋寥落,沙平江宽,鸿雁飞鸣"之意。该曲旋律起伏大,涉展音域宽,曲调性强、优美可听。以静中含动、动中有静为基调,抒发了恬淡惬意、徐抒幽静的情趣。
顺便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琴"吧。
琴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上古传说中黄帝的乐官伶伦在西方昆山听到五只凤凰鸣叫(见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因此创造音律。据此神农氏则发明了五弦琴。春秋的孔子以琴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他有弟子三千,通"六艺"会弹琴的就有72人。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发现不同等分的一跟弦,发出声音的频率会有规律地变化,他提出纯律理论,发明了Monochord(单弦琴)。同时的中国,据《国语.周语》记载,乐官伶州鸠提出十二音律(就是绝对音高)"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时的琴还是五弦琴,取五音(就是音阶名,相当于现代的C,D,E,G,A)"宫,商,角,徵,羽",大约到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代,琴变成了七弦。
琴体一般是桐木制成,因为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桐木也就被看成有灵性的木头,杜甫《君不见简苏蹊》说: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
七弦琴经常叫作焦尾琴,焦桐,这里还有个故事。《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有次蔡邕见人烧木头,他听到烧火的声音,知道那是块做琴的良木,赶紧把木头抢救出来,果然制成一部好琴。这琴的尾部还是焦的呢,人称"焦尾琴"。胡宿也有诗《长卿》"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蔡邕是抚琴大家,著《琴操》。他的女儿蔡文姬更是家学渊源,流落匈奴时作名曲《胡笳十八拍》(后文中我也将介绍),后来被梁羽生夸张成为天山派大侠凌未风的成名剑法。金庸也这么夸张地说过,衡山派掌门人莫大先生爱拉胡琴,"琴中藏剑,剑发琴音"这八字,正是他老先生武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