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承认这个题目起大了。第一帖与洋叔叔的戏没有关系……下一楼切入正题。
中国人自古就有从众的传统,凡事讲究个一拥而上,一拥而下。当年一部还珠格格火了辫子戏,一部士兵突击火了军旅戏,一部潜伏火了谍战戏,诸如此类。而就时间段来分类,目前荧幕上最活跃的当属各类年代戏。
【年代戏,指以民国为背景所拍摄的电视剧】
较于古装戏, 年代戏离我们更近, 其中所提倡的爱国思想与“白话”社会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少了历史正剧中“之乎者也”的困惑。 相对于现代剧, 年代戏又离我们较远, 从而给了导演与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也不会像现代剧那样, 被观众质疑“是否贴近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内容上的可发挥性,才使得大批的导演、制作人对年代戏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前两天听说广电总局又出台了新的操蛋规定,年代戏必须要包含政治导向,否则在剧本初审的时候就不予通过,于是我们看到了《铁梨花》中完全没有必要加上的最后两集剧情,也成为全剧最大的败笔。
什么是政治导向?
描写国军打入共军内部的戏叫反特。
描写共军打入国军内部的戏叫谍战。
国军派入共军的卧底叫特务。
共军派入国军的卧底叫地下党……
政治上的事情不愿多谈,因为成王败寇古有定论,只是把这么个大框架扣在文化作品的头上,创作受限制是无法避免的。民国时期时政动荡可说是乱世,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丅府,可能有前清遗老,可能有海外洋商,当然,还有各种爱国人士。生存于那样一个年代,便自然而然被赋予了坎坷而波动的人生,而恰恰是因为这个特点,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才吸引得人们不断地追寻。所以,以政治标尺来严卡年代戏,我个人认为是不甚高明的做法。
中国人自古就有从众的传统,凡事讲究个一拥而上,一拥而下。当年一部还珠格格火了辫子戏,一部士兵突击火了军旅戏,一部潜伏火了谍战戏,诸如此类。而就时间段来分类,目前荧幕上最活跃的当属各类年代戏。
【年代戏,指以民国为背景所拍摄的电视剧】
较于古装戏, 年代戏离我们更近, 其中所提倡的爱国思想与“白话”社会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少了历史正剧中“之乎者也”的困惑。 相对于现代剧, 年代戏又离我们较远, 从而给了导演与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也不会像现代剧那样, 被观众质疑“是否贴近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内容上的可发挥性,才使得大批的导演、制作人对年代戏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前两天听说广电总局又出台了新的操蛋规定,年代戏必须要包含政治导向,否则在剧本初审的时候就不予通过,于是我们看到了《铁梨花》中完全没有必要加上的最后两集剧情,也成为全剧最大的败笔。
什么是政治导向?
描写国军打入共军内部的戏叫反特。
描写共军打入国军内部的戏叫谍战。
国军派入共军的卧底叫特务。
共军派入国军的卧底叫地下党……
政治上的事情不愿多谈,因为成王败寇古有定论,只是把这么个大框架扣在文化作品的头上,创作受限制是无法避免的。民国时期时政动荡可说是乱世,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丅府,可能有前清遗老,可能有海外洋商,当然,还有各种爱国人士。生存于那样一个年代,便自然而然被赋予了坎坷而波动的人生,而恰恰是因为这个特点,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才吸引得人们不断地追寻。所以,以政治标尺来严卡年代戏,我个人认为是不甚高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