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吧 关注:12,248贴子:669,552

回复:三野旧事---卫叔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饶政委在组建华野方面的工作,肯定很多,虽然他中间外调几乎一年。
但鉴于饶是被批到批臭踩上n只脚,还吃了n年牢饭的人,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有关饶的资料,都基本出自其它人有关的书籍和材料,连最基本的传记都木有,更别说有神马文选文集传记之类的啦,所以,只能简而述之。就不要苛求了。



IP属地:广东126楼2011-01-19 14:54
收起回复
    我们只需要知道,粟裕留守华中并接掌华中野战军时饶而不是陈的手笔即可。
    至于陈代军长,自43年黄花塘,至此已两年矣。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陈代军长可是元帅别了700多日了,何况据陈毅的有些传记文学上说还是与伟大领袖面对面的切磋呢,哪需要在华东的人刮几百次目采够相看的啊?
    不过,陈代军长出发时,据说还有出关的动议,最后没去成东北,但镇守华中还是拉不下的,毕竟,黄花塘,吃的亏不是军事亏,而是政治亏。自黄桥一战后,陈代军长的威名还是说得过去的,何况饶政委毕竟只是政委,到了韩德勤们反攻倒算的时候,还是需要陈代军长再来几个黄桥红桥的,这时候还要相忍为党嘛。


    IP属地:广东133楼2011-01-19 21:13
    回复
      陈代军长东北去不成,当然回老地方华中了,真是不好揣测陈帅当时对回黄花塘的心情,是踌躇满志的兴奋?是想见恨“早”的踯躅?
      不管它了,反正历史的发展就是陈代军长半道上就改向山东进发了,因此也就不用和华中的老同志们立即见面了,特别是饶漱石这个他后来斥之为“伸过手”的老对头,也许不见还是好,虽然陈毅在行前实际上是已经认过输的。
      陈赴山东,顺便带去了原本要到华中野战军任参谋长的宋时轮,也许陈宋交情不错,总之,到了山东,一个出任山东野战军司令,一个恰好是参谋长。
      需要说明的是,陈毅的本职仍然是新四军军长,兼的是山东军区司令,山东野战军,早期的名字更拗口,不妨还得细说一下,但明天就先按官职再往下排,说说粟裕吧。


      IP属地:广东134楼2011-01-19 23:04
      回复


        IP属地:广东137楼2011-01-21 09:03
        回复
          粟裕是向南防御之下,北撤部队的最高指挥员,首先是带着其本部人马过了长江,接着最核心的一纵就被抽到山东去了。就是其本人,留守华中,也有个反复的过程。本来,对粟裕的去向,可能高层事出仓促,还没考虑好把子落在哪里合适呢,倒是只能由新四军的几个头操心了,当然,除了还没有归队的陈毅军长。大概是见到华中局要北上山东,而留守华中的新华中分局内实在缺少一个军事上拿得出手的人,临走人的张云逸、饶漱石、曾山在组建华中分局、苏皖军区致中央电中,将建议粟裕留华中提请中央,获得批准。理由中强调:“江北苏皖地区必须尽力坚持控制,对国顽进犯必须采打击和歼灭方针。因此,提议粟裕留下帮助谭、邓,一师北上部队由叶统帅。” ,随后,中央批准。
          


          IP属地:广东139楼2011-01-21 09:44
          收起回复
            山东军区,我们前面说过,八路军山东军区在抗战后期组建了8个野战师,12个警备旅。抗战后为进军东北,抽调主力府东北,野战师8个走了五个半,分别是1、2、3、5、6、7,警备旅一个,渤海新编师,第一茬优良韭菜虽然基本被割得七七八八,但剩下的也不算少,毕竟还有2个半野战师,11个警备旅,总共在20余万人强。另外,陈军长新四军军长并不是空的,山东军区掉主力到东北,他当然要掉新四军主力北上山东,于是,一师的原一旅叶飞部(其实不止,还加强了很多,至少2万多人,可比山东的一个野战师大好几圈呢)北上,2师主力北上,四师一部北上,七师系数北上。做做加法吧,一纵2万多,由2师级4师主力合编的二纵与之比较实力不相上下,7师一万多。合起来五万多六万,基本填满了山东军区开赴东北抽调主力的窟窿了。就这,陈军长还觉得给华中留的太多了,想王必成部也到山东归到其麾下,给粟裕留个陶勇部当当嫡系就够了呢。为此,粟裕终于开始跳脚了,甚至不惜拿华中军区的司令员为筹码。。。。。粟裕跳脚,是有理由的,因为华中野战军或者华中军区也有他的小算盘嘛,否则,人就是傻子了。。。。。


            IP属地:广东146楼2011-01-23 21:47
            收起回复
              也没那么恶劣。
              就是心理上的,兵力劣势始终不大。


              IP属地:广东148楼2011-01-23 22:23
              收起回复
                当时的华中,虽然还叫华中,但中央局变成了中央分局,虽然也还叫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本来准备叫苏皖军区),但同时归新四军建制,也就是接受陈代军长的指挥呢。地位下降严重,但更严重的是,山东被割一茬韭菜后,有华中北上的新四军填补,华中的韭菜可是割一茬,就少一茬。总共六个师里面(五师不算),一师虽然实力最雄厚,但拿出了三个旅里面最强大的一旅为核心,组建了一纵,剩了陶勇和王必成两个主力野战纵队(小纵队,不是后来的军一级的纵队),二师几乎全部北上,留一个新组建的旅在淮南,三师全部去了东北,四师主力到山东去了,后来留下的部队组建华中野的9纵,就是张震当司令哪个九纵,不是许世友的9纵,也是小纵队,实力也偏弱,6师只是概念而已,7师全部北上山东。
                就这样,陈代军长觉得手里的牌还不够好,或者他觉得反正华中野也是自己指挥,还不如学东野的林总自己直接指挥到师过瘾,于是看上了王必成部,也想要到手里。
                这么一来,粟裕终于跳脚了,算下数吧,要是再调主力,留在华中的主力,就剩陶勇的一个小纵队和四师留下来的一部分主力改编而而来9纵了,还叫个个毛野战军啊,不如直接放弃了算了,于是发了封电报给中央和山东,这封电报还是较有名的,具体那封呢?接着敲字吧。。。。。


                IP属地:广东152楼2011-01-24 11:28
                收起回复
                  四野挺进东北,东北是真空地带,谁先到谁有一定优势,何况还有个隐形“后方”。
                  缺点是,新收编部队不稳定,对手质量较强。
                  但和挺进大别山还是不同的,大别山是桂系长期经营的地盘,不好扎根。


                  IP属地:广东155楼2011-01-24 11:58
                  回复
                    至于东北我军的部队,都是各大区抽去的一等一的主力,留在华中的,也就粟裕的王必成陶勇的三万多人可以一比,连张震的9纵都比不上他们。
                    而东北这样的部队,可是11万左右。虽然因为长途跋涉和海运,加上陌生环境,会有个适应的过程,但东北国军更是后到者,他们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杜聿明真正能用来和东野主力打的,也就三四个军而已。


                    IP属地:广东156楼2011-01-24 12:01
                    回复
                      小鱼,东野接收苏军遗留武器,并不是在苏军撤走之后,事实上是开进东北就能接收。
                      另外,东野扩充兵员并不困难,也不可能打一个少一个。东野在45年12月的数量,已经接近30万人,虽然质量肯定鱼龙混杂,但至少不能说兵员困难,也不能说缺少武器。
                      哭穷哭成七无得的黄克诚三师,也是全副武装的到东北的。
                      东野最开始的问题,还是军事上没有打一个胜仗,导致人心没那么稳定,士气下降的有点厉害。
                      


                      IP属地:广东160楼2011-01-24 15:54
                      收起回复
                        这两天没空更新,明天加油吧。


                        IP属地:广东169楼2011-01-27 20:09
                        回复
                          续:
                          粟裕在发这份电报的同一天,发了另一份有名的一让司令电,这样看起来,其实就是跳脚的时候,也谦虚了下,拿自己的乌纱换自己的部下,舍不得啊,谁叫这么多年自己手把手拉扯起来的部队呢?叶飞的一旅走了就走了,哪怕还带走了其它的,谁叫叶飞本来就和粟裕有点磕磕绊绊的和睦相处呢?可是,王必成走了,粟裕就真抓瞎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至理名言。要是王必成走了,粟裕带一个陶勇的小纵队,战役的规模,只能再回到黄桥的程度了,张震的9纵,地方部队升级来的7纵,毕竟还指望不上能上大场面。
                          附这份一让司令电报:


                          IP属地:广东173楼2011-01-28 17:34
                          回复
                            我自己的看法,粟裕这个人,其实并不谦虚,他的让、辞,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无原则的谦虚和客气。
                            张鼎臣作为一个长辈,给粟裕当副手,要粟裕给他做指示什么的,别扭的很,也发挥不出来什么积极作用,还不如请他到华中军区当司令,粟裕自己亲提督野战军,这样,粟裕在前线乾坤独断,后方又有张鼎臣、邓子恢、曾山这样的老资格人士坐镇支持自己,实在是太和谐了。
                            注意,我为什么要强调老资格人士?张爱萍也是有能力的,但粟裕对他的任职不置一词,因为没必要,他属于资历浅人士,诸位可以百度这三位的履历,就明白我为什么说他们的资格问题,尤其是,这几位都是新四军时期就和陈毅共事过的,有的甚至是黄花塘的关键人物,他们在陈毅面前,可丝毫不怯场,这对于华中和山东方面的关系协调,可实在太给力了,更不要说,粟裕这一让,张鼎臣会投桃报李,为前线的粟裕操心和帮衬,不辞辛劳是必须的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粟裕确确实实,是有些陈毅所谓的“阴”的,而且阴的相对有策略,不过,我对这种阴,一向比较的心向往之,只是无力效仿,实在是遗憾之至啊。


                            IP属地:广东175楼2011-01-28 17:47
                            收起回复
                              一纵是裹胁了浙东的部队和其它一部分苏中准主力,叶飞的一旅本身也没有2万多。
                              当然,叶飞的一旅在苏中确实是最强。


                              IP属地:广东181楼2011-01-28 23: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