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秋水吧 关注:167贴子:16,652

【另眼芳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IP属地:山东1楼2011-01-12 22:33回复
    姜夔(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汉族,饶州鄱阳(今    姜夔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主要作品】
    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暗香》、《疏影》,借咏叹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 响。”其《扬州慢》(淮左名都)是较有现实内容工作,它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暴行的憎恨。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几句颇受人们称道。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生平详见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 


    IP属地:山东2楼2011-01-12 22:33
    回复
      2025-05-22 00:34:20
      广告
      【合肥情事】
            白石生平有一段情事,铭心而刻骨,常于其文字中露出鳞爪,而总是语焉不详。半个世纪前,夏承焘先生细细寻绎勾沉,终于使这段情缘较为完整地浮出水面。大致的情况是,姜白石早年曾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从此与其中一位结下不解之缘,却因白石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厮守终老。姜白石诗中提及此一情事的,只有《送范伯讷往合肥》绝句三首,而他的词中,据夏承焘先生的研究,与此情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前人多因不晓本事,常常责其费解,王国维甚至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可事实上,白石用情之专之深,在两宋文人中只有陆游差堪比拟。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说的,“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


      IP属地:山东3楼2011-01-12 22:34
      回复
        【生平】
        夔父名噩,祖籍在饶州所辖的德兴县。绍兴三十年进士,以新喻丞擢知湖北汉阳县。因生计和应试之便,举家迁鄱阳县入籍。鄱阳是赣东北的门户,扼水陆交通的要冲,物产富饶,商贾云集。宋室    姜夔半身像
        [4]南迁后,人口激增,钜子显达,来往此间,更日见其繁荣。夔出生于书宦门第,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复得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词至南宋已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烂缤纷。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姜夔因娴通音律,于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旧的词调经他的手笔,有因词意和演唱所需而破格出新者,如平韵《满江红》。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清代诗人朱彝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上继“花间”(《花间集》),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IP属地:山东4楼2011-01-12 22:34
        回复
          【作品赏析】
          月下笛
          与客携壶,
          梅花过了,
          夜来风雨。
          幽禽自语。
          啄香心,度墙去。
          春衣都是柔荑剪,
          尚沾惹、残茸半缕。
          怅玉钿似扫,
          朱门深闭,
          再见无路。
          凝竚,曾游处。
          但系马垂杨,
          认郎鹦鹉。
          扬州梦觉,
          彩云飞过何许?
          多情须倩梁间燕,
          问吟袖弓腰在否?
          怎知道、误了人,
          年少自恁虚度!
          【作品评述】
          【注释】:
          这首词是白石追怀昔日冶游,思念旧日情人之作。白石一生布衣作客,辗转江湖,且生性多情,所以疏狂流连的韵事,亦在所不见。这在那个时代的文人学士,也是寻常之事。光阴已逝,情事已非,但词人却念念不忘割舍不下 ,于是“与客携壶”,借酒浇愁有了这首《月下笛》。
          姜白石作词,多从细微处着笔,而且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特定境界。“梅花过了” ,已点出仲春的时令 ,“夜来风雨”揭示梅花过了”的原因 。接下来,描写“幽禽”。幽禽,当指黄莺,柳永《黄莺儿》词,有“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之句,可证。称黄莺为幽禽 ,暗示作者心情的孤寂、幽独。“幽禽自语。啄香心 ,度墙去”十个字,写黄莺的鸣叫、啄食、飞翔,都是从细微之处着笔 ,表现出骚人墨客特有的情绪,暗示了词人清苦寂寞的情怀 。这几句与其《庆宫春》中之“呼我盟鸥,翩翩欲下 ,背人还过木末”。各尽其妙。下面写到春衣,更可看出作者用笔之细 。“春衣都是柔荑剪 ,尚沾惹、残茸半缕”。柔荑,用细白柔嫩的初生茅草比喻美女的手 ,语出《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茸,即绣茸,刺绣用的丝线 。身上穿的春衣,是伊人素手亲绣,这与传为苏东坡作的《青玉案》词所写的“春衫犹是 ,小蛮针线”思路相同,但姜白石的笔触更为细腻,同是睹物思人,他却把无限深情凝聚在春衣的细微局部上,凝聚在香泽犹存的一点点线茸儿上,而这“残茸半缕”恰恰成为了感情的焦点 ,所以更见深度正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接下来,用“玉钿”指代意中人,同时点明“朱门深闭,再见无路 ”的事实 ,而其用语则显然是从唐人崔郊《赠去婢》诗中那“侯门一入深入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名句化出的无限惆怅难解之情,溢于言外。过片用“凝竚”作引领,从凝神静思之中描写了回忆与追寻的心理活动。用“系马垂杨,认郎鹦鹉”八个字描写往日的冶游,写得既生动又巧妙极见词人灵思妙用。说它生动,是能把当日冶游的气派神情描摹得活灵活现,系马足见风采,认郎以示熟稔 ,说它巧妙,是在前面加上一个“但”字,就由过去转到现在,如今只剩下垂杨和鹦鹉,从而把人去楼空、事过境迁的感慨传达了出来。这两句构思之精,用语之妙,寄情之深,直可与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相媲美。皆有风景不殊而精事已非的深深慨叹。再下几句,可以说是针对杜牧那“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著名诗句所作的发挥。大梦既觉,知道“彩云”已经“飞过”,——彩云是用北宋词人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句意 ,那就不必再痴痴地回忆了。可是,对能歌善舞的“吟袖弓腰”还是难以忘怀,只得让多情的“ 梁间燕子 ”去代为探问,——这是用李商隐“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句意 。可是,探问的结果却是仍然不知下落,故而只得以自伤昔日为多情所误,虚度少年时光结束全词 。这“误了人”的自伤自叹,表面上看是自伤多情,实则更反衬出词人的一往情深。 


          IP属地:山东7楼2011-01-12 22:35
          回复
            水……表示我还呼吸着


            8楼2011-01-12 22:38
            回复
              回复:8楼

              下了哈
              你乖乖的啊
              拜拜
              你慢慢看哈
              还有很多东西 一直没有贴上
              我准备这几天贴完
              早点睡


              IP属地:山东9楼2011-01-12 22:46
              回复
                吼吼吼


                10楼2011-01-12 23:03
                回复
                  2025-05-22 00:28:20
                  广告
                  诗人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曾写到:“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开国伊始,人们对推翻搞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蒙古人的统治的朱元璋是心存感激的,是把他当成备受异族欺凌的汉族人的大救星的,可这个大救星上台以后,却把主要心思用在了如何巩固皇权之上。一是想捂住知识分子的嘴,不让他们揭自己当过强盗的老底;二是想让人们在思想上高度一致,皇帝想什么,天下人就想什么,皇帝想做什么,天下人就做什么;三是为了能让他的子孙们坐稳江山,天下永远是朱家的,便大肆杀戮与他一起造反的哥们,防止有人像赵匡胤那样搞个陈桥兵变黄胞加身,此即民间传说中的“火焚庆功楼”的由来。知识分子们就像大观园里的林妹妹一样“路不敢多走一步,话不敢多说半句”,噤若寒蝉,万马齐喑。所以诗人说“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虽然和林逋时代有一样的“疏影”,但漂逸自得的“暗香浮动”却一点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穷途末路的“春掩残香”,表面上有春天般的温暖,心里面却是伤痛深深,毫无生机,内与外的巨大反差,疏影虽在,残香难留,使得诗作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给人以猛烈的心灵撞击。这种情与景的反推撕裂,反情景交融之常法常道,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诗人自己复杂的心理感受,确是明代诗作中的佳篇。
                  最末一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悉寂几回来?”何郎即南朝著名诗人何逊,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是被历代文人推崇的咏梅佳作。后人难以写出何逊那样好的梅花诗,是因为他们不再具备何逊那样的思想自由的客观条件,我真盼望着有何逊那样的机遇,可思想自由的“东风”全都沉寂了,把皇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人,是不会再给知识分子们一点空间的,我这个时代“东风”压根就没有,盼也无用,盼不好,还要出问题。从诗人的生活境遇来看,他多少还是有点盼的念头的,但正是这念头让他终究未能逃脱朱元璋的黑手。结尾紧扣诗作主题,首尾照应,点破自己的种种设疑,给同好者一个完整的诠释。 


                  12楼2011-01-23 18:20
                  回复
                    【清词三剑客】
                    纳兰性德
                          至于当行出色,以“词人之词”著名的,首推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其次有顾贞观(1637—1714)。纳兰性德词善以白描手法,直写性情,真挚动人,接近南唐李煜。所作以小令为多,亦以小令为最工,哀婉缠绵,感染力很强。他的《长相思》词写“夜深千帐灯”,《菩萨蛮》词写“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表现塞外风光,题材新颖,超越前人,尤为可贵。长调如《金缕曲 赠梁汾》,一气直说,真切如话,结构浑融无迹,个性跃然纸上,是不可多得之作。谭献评价纳兰新的《蝶恋花》四首深得冯延巳、欧阳修、陈子龙小令之妙:“势纵语咽,凄澹无聊,延巳(冯延巳)、六一(欧阳修)而后,仅见湘真(陈子龙)。”施蛰存曾在《花间词新编》中辑录宋代和清代“花间”风格婉约词,清词人中以纳兰性德入选最多,词后附按语曰:“容若情真性厚,小词声色窈丽,哀乐无端,非晏欧所能限,况方回乎?篇什既富,珠玉火昆耀,亦不当屈居李重光下。谓为唐五代来一大家,可以无忝。云间词派,方当消歇之时,忽有满清华胄,远绍弓裘,陈卧子地下有知,亦当蹙额。”亦将纳兰性德(容若)与李煜(李重光)、贺铸(方回)、陈子龙(陈卧子)等婉约名家相提并论。       顾贞观作品最佳的,是寄给谪戍在宁古塔的吴兆骞的《金缕曲》二首。它用词代替书信,别开生面;缠绵悱恻,字字皆血泪所成,风格感情,都与纳兰性德《赠梁汾》一词相似,故纳兰性德叹为:“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弹指词》自注)
                    陈维崧
                          康熙年间两大词派为阳羡派与浙西派,分别以陈维崧和朱彝尊为盟主。       陈维崧(1625~1682)骈文为清初一大高手,有转移坛坫之概。其文词藻富丽,发而为词,才华横溢,倜傥豪迈,接近苏轼、辛弃疾。陈维崧,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名阳羡,世称其词为“阳羡派”。但清初的社会情况与南宋不同,而且文网严密,陈维崧不可能直接抒写和辛弃疾词一样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但也注意反映一些社会现实。其词多至1600余首,外加补遗200多首,总数超过1800首,被称为“词富无双”。陈维崧词题材、笔法比较广阔多样。特别是他的〔贺新郎〕《纤夫词》,用词直接描写人民的具体苦难事件,打破词的传统题材和手法的限制,结尾的人物对话,暗效杜甫《三吏》、《三别》的神理,很有特点。〔蝶恋花〕《六月词》其四,写农民入城的情态,也颇别致。他的词有时倾泻过甚,但如《题钟山梅花图》的〔沁园春〕词,却不愧“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白雨斋词话》)的评价。
                    朱彝尊
                          与“阳羡派”词同时崛起的,有浙派词(亦称“浙西派”)。“浙派”的开山作家是秀水(今浙江嘉兴)朱彝尊(1629~1709)。而秀水前辈词人曹溶著有《静场堂词》,家藏宋人遗集颇富,朱彝尊编选《词综》,多从其家假录,并常与唱酬,同以“崇尔雅,斥淫哇”为尚,可称“浙派”的先河。朱彝尊诗、文、词兼工,但在文坛的影响,却以词为最大。清初词人,出入唐五代和南北宋,各从所好,不拘一格;为了避免元明词的浮靡猥杂;朱专门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他自己说:“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所谓“恨”,有寄托沧桑之感的,也有属于艳情和其他的。在写作上,避滑避俗,用力淘洗,务归于醇雅,有独特的成就。但是遗憾的是,朱彝尊的一些咏物词颇为庸俗,例如咏美女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词,备受诟病,与其提倡的“归于醇雅”,难免相悖。其弟子及浙人为词受有影响的,如李良年、李符、沈岸登、龚翔麟等人,大都以南宋姜、张及史达祖、王沂孙、蒋捷诸家为依归。       然继起“浙派”词人成就最大的,要推钱塘(今浙江杭州)厉鹗(1692—1752)。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词。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厉词内容较单薄,誉之者谓为:“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艺蘅馆词选》张徐紫珊语)幽淡有过于朱彝尊,而深厚不如。康、雍、乾时期,“浙派”在词坛上占统治地位。此派词存在的缺点是境界不够开阔,语言有时流于纤碎。谭献《箧中词》评“阳羡派”和“浙派”词的利病和影响说:“自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得。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是符合事实的。
                    


                    14楼2011-01-23 18:22
                    回复
                      小重山令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 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 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 都沁绿筠枝


                      IP属地:山东15楼2011-01-26 12:27
                      回复
                        咏物词 白石的咏物词所咏最多的是梅 柳 暗合着他的“合肥情事” 他与情侣相遇于合肥赤兰桥 其地多柳树 分手时在梅开时节
                        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即为:“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IP属地:山东16楼2011-01-26 12:28
                        回复
                          诗难于咏物 词为尤难 体认稍真 则拘而不畅 模写差远 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 用事合题 一段意思全在结句 斯为绝妙
                          【咏物词】写作原则
                          第一,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第二,结构上要能放能收,浑然天成;第三,所用典故必须符合题旨;第四,结句必须点明“一段意思”。
                          这首词在调下标明“赋潭州红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盛产红梅,以“潭州红著称于世。词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人梅夹写,梅竹交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IP属地:山东17楼2011-01-26 12:32
                          回复
                            宋史•乐志》:双调;李邴词,名《小冲山》;姜夔词,名《小重山令》;韩淲词,有“点染烟浓柳色新”句,名《柳色新》。
                                 小重山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薛昭蕴
                            春到长门春草青韵玉阶华露滴读月胧明韵东风吹断玉箫声韵宫漏促读帘外晓啼莺韵     愁起梦
                            ⊙●○○⊙●○   ◎○○●●   ●○○   ⊙○⊙●●○○   ⊙◎●   ⊙●●○○       ⊙●●
                            难成韵红妆流宿泪读不胜情韵手挼裙带绕花行韵思君切读罗幌暗尘生韵
                            ○○   ⊙○○●●   ●○○   ◎○⊙●●○○   ⊙⊙●   ⊙●●○○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宋、元词俱照此填。若赵词之添字、《梅苑》词之减字、黄词之押奉仄韵,皆变体也。   按,和凝词,前段第二句“群仙初折得、郄诜枝”,群字平声;第三句“晓花擎露妒啼妆”,晓字仄声;结句“精神出、御陌袖鞭垂”,御字仄声;后段第二句“管弦分响亮、探花期”,管字仄声;第三句“光阴占断曲江池”,光字平声;又,毛滂词,前段结句“玉堂客、於此劝春耕”,玉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余参所采平韵二词。
                            


                            IP属地:山东18楼2011-01-26 13:04
                            回复
                              2025-05-22 00:22:20
                              广告
                              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湘皋,湘江岸边。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注:“泽曲曰皋。”水滨江岸加之红梅掩映,富诗情画意的美感。然此刻词人写的不是相聚时的欢乐,而是写离别后的哀愁。一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绕者,徘徊也。“月坠”二字说明其“人”(抒情诗中的主人翁常常是作者自己)已在此徘徊良久。月坠湘皋,环境凄清,以此烘托心境,其愁苦悲凉可以想见。第二、三两句由人及梅,正面点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然词人不是写梅影映照于水面,而是写梅影浸透在水中,着一“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愁人观物,触目皆是愁色,这在美学和修辞上叫做移情。诗人写梅多写其横,写其斜。如苏东坡《和秦太虚忆建溪梅花》诗云:“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词人这里不仅写其疏影横斜,而且突出一个“小”字。“花树小”,一作“花自小”。小字有娇小纤弱意。唯其娇弱,更显得楚楚可怜,让人顿起爱心。以上三句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篇离别相思的基调


                              IP属地:山东19楼2011-01-26 1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