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梁山吧 关注:388贴子:4,729

容与堂百回本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借新水浒之东风重读容与堂百回本。有分教处做读书笔记。望与诸公共享之。


1楼2011-01-07 15:59回复
      http://hi.baidu.com/机械乐小乐/blog/item/d1d1f9674d9cfe720d33facc.html              


    2楼2011-01-07 16:03
    回复
      2025-05-11 19:36:10
      广告
      http://hi.baidu.com/机械乐小乐/blog/item/38f483db342d1f01622798d5.html


      3楼2011-01-07 16:05
      回复
        4楼2011-01-07 16:08
        回复
          第四回:
              李卓吾本回点评用得最多的就是一个“佛”字。书后点评:“此回文字,分明就是个《成佛作祖图》”。
              想那鲁达,好好的没了饭碗,浪迹江湖几十日。所谓“种何因得何果”,就算是机缘巧合,像鲁达这样的性格,也会有人帮忙。为啥?他一定会先帮别人,然后别人自会帮他。
              瞧瞧他出家的地方——五台山文殊院。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如此莽撞人在此出家,却取法号智深,是为何故?我非索引派,不求玄意,但其中必有说法。
              青灯古佛下大睡、打呼、吃酒、食肉,全不顾佛祖居上而坐。如不是佛,何为佛?“佛”者,无念无意,无欲无求,无情无感,无清无楚。既有实质,何在乎表象?
              众僧不止一次地笑,越发显得鲁智深高深不过。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妻儿忘不了。出家之人尚不能明了何谓“佛”,死读书读死书,念了一口的糊涂经。
              鲁智深醉酒大闹五台山,说的是故事,讲的是玄机,明的是道理。看完这回,方知李卓吾以为,能为佛,必要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能知错能犯错,亦能改错。文殊院众僧,无非就是顶着个光头的俗人罢了。还是智真长老看得透彻。鲁智深,有大功果。
          


          5楼2011-01-08 16:46
          回复
            第五回并第六回:
            观鲁智深的文字,喜从中来。不禁莞尔大笑、好大一个和尚,好莽一副性格。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是线索。且不说简本繁本,只从这看,四句偈语上看,便知道鲁智深的故事如何了。有人欲卖关子且从他来吧。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却娶了个胖大和尚做媳妇。见刘太公与鲁智深的对话,便知鲁智深是个开明之人,只一句“男大须婚,女大必嫁,这是人伦之事。”就明白这和尚不一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出家之人讲在家之事,本就是惊世骇俗,如不是真佛,怎么能讲?鲁智深,身在俗外却不清谈,当得起“真佛”二字。
                李忠真是拿鲁智深当了哥哥看,也真是给足了鲁智深面子。不过者李忠终究还是不十分大气,鲁智深拿了东西走他却想着追上去要,说其小气不为过。
                周通好些,讲得通便通,哪怕自认倒霉。记得以前听说过这样的说法:鲁达周通,一通一达,本应为“鲁通周达”,实为“通达”之意。但怎样通达?却要先“鲁”后“周”,所以这小霸王的一顿揍是免不了的。
                瓦罐寺的鲁智深糊涂了些,搞不懂为啥看不出真假来。都说鲁智深粗重有细,依我看是明白一时糊涂一时吧。不过想来也对,据说释迦佛也有混沌之时,那就做不得奇怪了。真如李卓吾所论,鲁智深是为奋力救苍生于水火,那也未必都能救得出。就好似他离了那桃花山,李卓吾点评到:“倘或周通又去刘太公庄上做女婿,如何?卓吾曰:鲁和尚也管不得许多。”
                这就是俗世,哪怕是真佛,也是扶危救困于一时而。无可厚非。
                鲁智深不是个好和尚,却未必不是个真和尚。想那好和尚里头,又有几个真和尚?俗人只看外表,终不能成器。观其表,知其理,方为明察。又云人至察则无徒,故,难得糊涂。
            


            6楼2011-01-09 16:49
            回复
              真人才也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7楼2011-01-09 16:50
              回复
                李宗吾曰:厚,且黑。( 笑~...)
                有道是:“欲求真和尚,只看好俗人”。


                IP属地:山东8楼2011-01-12 21:04
                回复
                  2025-05-11 19:30:10
                  广告
                  第十一回
                      火烧草料场,林冲总算当了一回明白人。只可惜,还是被动地走。却不知何处能容身。一个老实的糊涂人,落到这步田地,怪谁呢?
                      观林冲抢酒一段,忽见林冲本相。果然是妖孽模样。几个庄客不会说话,想是平日里蛮横的惯了。话说这林冲如果在东京时遇上这等事,可能也就忍了。这时候的林冲已经手攥人命,还在乎抢这几个撮鸟的酒吃吗?
                      有时候,事情的发生全在于一念之差,而这个人的经历往往也就是在这一念之差间发生了变化。试想,如果林冲不抢这酒吃,柴进会再次见到他吗?
                      柴进是个大家子弟,气度自然不凡。接济四方好汉却没有犯上作乱之心,只能说此人却有宅心仁厚的作风。
                      林冲上梁山,又见其糊涂之处。借酒题诗于墙上,“林冲”二字明目昭昭,却还要说姓张,真个是糊涂了。再看进酒店之时问朱贵此去梁山泊多远,又问可有船,便知这人不是真精细。
                      王伦的投名状要的也在理,毕竟没几个柴进一般的大出手。只是说的不中听一些。林冲这等人,如果给予好处,是能卖命的。王伦小心思没错,错在不会说话。与人落魄时助一臂之力方显好汉本色,王伦,未必嫉贤妒能,却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细看书会发现林冲是个胆子小的主儿。下山去做投名状,有此段话——“伏到午时后,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让他过去。”
                      且看此段,倘使李逵去纳投名状,又当如何?换做武松又会如何?林冲堂堂一个禁军教头出身,武功精熟,却这般畏手畏脚,足见得其遭遇实属必然。试想,三百人虽多,真个就能一无所获吗?他林冲是为杀一人取一首级,难道这三百人真就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可见林冲无大将风范。之前鲁智深可是说过百万军中提了禅杖也杀的七进七出。林冲有这等气魄吗?
                      观林冲故事,随有坏人作祟之故,然与其自身的盲目迂腐糊涂大有关系。如果自己想报仇的念头不是“慢慢的淡了”,如果做事只是“前打后商量”,就算被逼的走投无路,也好过这般的窝窝囊囊。
                      以前觉得林冲更多是出于对自己很多牵挂的不舍,现在看,是本来就没有好汉的野心。说此人是个老实好人,真是不为过啊!林冲的精细,害了自己害了家人,是小算计不是大明白。不好不好。
                  


                  11楼2011-01-23 23:15
                  回复
                    鲁师傅的鲁莽害死了那十几个老和尚,被电视改编了,这起码算鲁师傅出家的一个动因,熊小乐兄长觉得呢?哈


                    12楼2011-02-01 12:19
                    回复
                      第十二回
                          林冲落草梁山泊,倒霉催的连个投名状也拿不到。好容易赶上一个还是个对手。这真得算林冲倒霉。有人说这林冲着实可怜,惹人同情。洒家以为林冲性格使然而已。未必有值得可怜之处吧。
                          林冲劫道引出一个杨志。杨志这人其实洒家比较欣赏。纵观整个梁山,能为国家一用之人,这人可排前五。难得一身本领却又性情耿直,是个好汉子。以前有人说杨志可恨,说实话仅看这第十二回,并未觉得。
                          可恨之人有二,一是王伦,一是高俅。王伦者,就算出于自保目的,压制林冲也好,都可以理解,但未免自私了些。不懂得给人留后路。林冲这等人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何苦一味逼之?另者劝降本领也着实不高,虽说道理摆的明白,可就不会观人。杨志岂是能留在山上的人?倒落了个不好看。
                          高俅之可恨尤甚于王伦,王伦或者仅为小气之人,高俅实为小人!你道他那道理也叫道理?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杨志的倒霉,一半出于求官心切,一半出于上司小人。
                          街头与牛二一事,这牛二纯属自找。想来也是无赖惯了没人能管。可见世风日下之甚。杨志血性汉子一条杀人也不出奇。万幸此案没有后台,故而重案轻判。可知公门中人最该做善事。
                          发配大名府杨志时来运转,比武较军场周瑾不义在先。就算那杨志外来囚徒,长官量才录用便是,干你何事?这样的人,活该挨揍。
                      


                      13楼2011-02-05 20:38
                      回复
                        林冲上梁山,又见其糊涂之处。借酒题诗于墙上,“林冲”二字明目昭昭,却还要说姓张,真个是糊涂了。再看进酒店之时问朱贵此去梁山泊多远,又问可有船,便知这人不是真精细。
                        ---------------------------------------------------
                        这评的甚好,我未曾发觉这一点


                        IP属地:上海14楼2011-02-06 10:15
                        回复
                          第十三回
                              杨志这样的倒霉鬼到了大名府时来运转,竟然被一方封疆大吏看上,实在是他的好机遇。换做洒家是杨志,想来也会拼命去表现。有时候人生是身不由己的。不要去想你的本事有多大,而是要看你的机会能否把握住。咸鱼的翻身往往就在那一瞬间,但之前的等待却是漫长的。
                              杨志比武,描写甚好。李卓吾点评“已胜太史公一筹”。不得不承认确实精彩。比枪法,不说两人如何对战,却说梁中书以及众将的担忧、压服,远比那直白描写有味道得多。索超杨志两人比武则换了一种方式,干脆不去渲染,直接上手就是恶斗,看得那叫一个过瘾!这个水浒传的兵器是完全可信的,所以这两人的比武应该是很写实的描写。就算这几百年之后,读来,还是感觉眼前两人的一场恶斗。杨志好手段,索超好威风!
                              以前看高人点评水浒传,只说水浒传的厉害之处在于同样的事情描写的笔法完全不一样。本回索杨二人比武,旁边众将点评感慨,书中很多地方也是如此描写,却丝毫没有重样之感,笔法厉害!
                              生辰纲一事,许多年来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洒家觉得这文法上相当厉害,只是这逻辑上颇为说不通。生辰纲一事既然去年遭劫今年就该多加小心,为何梁中书和夫人的对话上看不出多心烦呢?莫非梁中书跟蔡京这翁婿关系不是很好?有些可疑。
                              春秋笔法总还是厉害招数。笔锋一转竟然到了八竿子打不到的山东郓城。从而引出一场惊天大案。不过还是得说梁中书两句才行。此人有些刚愎自用倒是真的,观其言语,能知此人平日里自是说一不二的,颇符合一把手的感觉。或者这么说是废话,不过作者这笔法还真是了得,三言两语竟能刻画如此之生动,厉害!
                              朱仝好相貌,以貌观人往往可知其心。朱仝相貌预示此人可能是个敦厚之人。雷横相貌观之不善,果然也不是善类。想来这水浒的作者是个颇懂相面的人士。
                              灵官庙一节虽未深言,却大有伏笔。由此引出精彩故事来。慨叹作者好手段啊!
                          


                          15楼2011-02-19 22:55
                          回复
                            第十四回
                                十三回雷横捉了刘唐,十四回开头便是去东溪村蹭饭。于是引出一个好汉晁盖。这个晁盖似乎江湖名气不算太小,不过也很难说就很大。后文刘唐说“曾见山东、河北做私商的,多曾来投奔哥哥”,这话倒未必做得真。
                                十四回的精彩在于两个人,一个是晁盖。这晁盖当真是个厉害角色。雷横这厮前来蹭饭,吃拿卡要的放谁心里都不会好受。不过晁盖却愣是把这事儿给圆过来了,这是第一。刘唐这人说到底还是个贼,雷横拿他不是没有道理,结果晁盖三言两语加一顿行为表演,还硬是给救下来了,这是第二。最好的就是同时出了心中一口恶气。为啥这么说呢?且来看晁盖跟刘唐演的这出戏,说的这几句话,明着是骂刘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去做了贼,实际上却是在说雷横这毫无品行的吃拿卡要。只这一句“在路上贪这口黄汤”,便是连雷横一起骂了。这没头脑的雷都头竟然还在劝架,当真是个没头脑的货色。
                                十四回的精彩,另一个是吴用。这个吴用出场颇为了得。雷横刘唐两人在拼命,他慢悠悠的出来劝架不说,又恰到好处的拿着两条软兵器“铜链”阻止了两人相斗。可见此人武功非比寻常。
                                而之后的一番心中所想,一下子就揭穿了晁盖把戏的漏洞——刘唐的年龄和晁盖相差无几,自己又熟悉晁盖的家庭情况,这莫名其妙的“外甥”哪里来的?这就更能看得出来雷横的呆头呆脑。难道这么大的问题心中不起疑吗?想是全身心的惦记吃拿卡要了吧?
                                所以吴用说刘唐武功好,那是真的好。吴用本人是个行家,自然看得出来门道儿。雷横身手实际就是一般,别说吴用点评,就是场面描写上看起来雷横也是处于下风的。
                                刘唐此人胆大心细,是个江湖老油条。不过只是个小贼;晁盖江湖有名声,也有手段,不过也是个小贼;吴用心智机巧,能言善辩,不过还是个小贼。真正的老贼还在庙堂之高。如果没有上面的老贼,又何来底下的小贼呢?
                                七星之梦,虽是扯淡,却有内涵。北地好汉,还真是有所指。为何不是南地东地西地?看来,北人豪迈,有渊源。
                                智取生辰纲,故事精彩,逻辑混乱。精彩有余,漏洞百出。
                            


                            16楼2011-04-16 08:55
                            回复
                              2025-05-11 19:24:10
                              广告
                              第十五回
                                  吴用如果想要算计谁,一般来说,跑不了。
                                  石碣村,阮氏三雄,一个所有人都知道势在必得的故事。其实吴用真的不是重点。他就是个串场的而已。
                                  阮氏三雄看起来还真是豪气干云天。阮小二毕竟年岁大些,不是太爱表现;阮小五绝对就是个让人短命的,如果不去当土匪简直对不起生他养他的父母;至于阮小七,是个好爷们儿。参考最后结局他没死,只能说,这人必须不能死。如果他死了,小二小五养不了家。
                                  这兄弟三人都是不甘心寂寞的人,他们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却没有途径让他们实现,哪怕是做土匪。看此回故事,豪气中带着心酸。英雄豪杰生于天地间,不能施展一番拳脚的郁郁而终,真是好叫人不爽快啊!
                                  洒家总觉得,如果吴用不来找阮氏三雄,如果阮氏三雄知道晁盖的名头,一定会去的。石碣村距离东溪村不过百十里地,怎么就不如远在东潞州和冀州的刘唐公孙胜?难不成因为家事所累放不开手脚?
                                  看起来晁盖的名头还真不是太让人信服。最起码,身边的人还有不来投奔的。而吴用也奇怪,既然手上有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现在才介绍给晁盖呢?难不成就是为了这趟生辰纲?
                                  更奇怪的问题还在于如果公孙胜等人这样大张旗鼓的放出话来要推举晁盖当领头的,那么,需要问明白的就是,这消息封锁的是否合理恰当。
                                  十五回,精彩在于三阮。故事进行中,一切只是铺垫。
                              


                              17楼2011-04-18 10:13
                              回复